杜振业 基金经理「长安基金汪钦」
5月28日,长安基金基金经理杜振业做客今日头条基金微访谈,畅谈考证达人的成长历程。
嘉宾简介:杜振业,长安基金基金经理,2018年度混合型冠军基金掌舵人,CFA(特许金融分析师)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 法律职业资格三证持证人。曾任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环球金融与投资管理部资金支持与业务财务岗,上海复熙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助理兼债券交易员。
问:各位今日头条的网友大家好,杜振业老师你好,欢迎做客今日头条财经频道线上访谈栏目《基金微访谈》,请先和各位网友介绍一下自己?
杜振业:初次见面,头条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长安基金的基金经理杜振业,现管理公司旗下2只产品。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也希望今天能与在线的各位朋友有多方面的交流。
问:看到你是CFA FRM 法律职业资格三证持证人,也听说你还在备战CPA,自学编程课程。你当初是为什么想要考取这些证书呢?有没有什么备考秘诀?
杜振业:在现在的工作生活压力下,很多人会有焦虑感,我考证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焦虑,它来源于金融行业的高竞争性,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以及上海生活的快节奏。通过备考沉下心学习,我能从不同角度帮助充盈我对金融体系的认知,然后在工作中践行,让各个知识模块有效互通,达到1 1 1>3的效果,这也是在实现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CFA CPA 司考的整个知识组合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其实CFA是对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更有帮助,包括股票、债券、衍生品、期货期权这些。而对于中国一些一级市场、投行业务来说,有些业务是流程性的、执行性的,相对来说CPA和司考知识的优势更大。之所以要把这些知识综合到一起,原因是在于金融是要与实体、与产业相结合的。以股票和债券来说,最终选择的投资标的就是公司,那就还是要去分析这家公司的情况,最直观的就是财务方面的公开信息,比如我学会计这门课,对于我去研究财务报表还是挺有帮助的,有些账该记在什么科目,什么内容该往里头记,这些细节的来龙去脉都清楚了,研究起来也会更通透。
而编程,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让我能抽出更多时间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能满足我做量化研究的需求。
备考的第一秘诀就是坚持。以CFA为例,近年的考试难度其实有所降低。我相信,具备一定的基础,认真踏实学习完全部课程,通过这些考试应该难不倒咱们身经百战的中国考生们。第二个秘诀是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就考试内容来说,CFA和FRM有相当大比例的内容是重叠的,CFA的知识覆盖面广,如果考过了CFA二级,再去参加FRM考试,所需要的增量复习时间是较少的。当你搭建形成了金融知识体系,或许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自然也能提升学习效率。
问: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存在疑惑,像CFA、FRM、CPA这些证书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考证是否有用?
杜振业:怎么去定义“含金量”?有一种对含金量的解释是完成这个就能改变人生,年薪百万走上巅峰,这个说法可能常见于各类网络鸡汤文。而我所理解的含金量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来改变的。拿到这个证书能给你带来哪怕只是10%的底气,好好使用它,不停提升,它或许可以发挥到100%的含金量。如果考完后就束之高阁,不再前进,这个含金量或许是零。
单说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在金融圈内已属于较普遍的配置。CFA考试分为三级,每级至少需要近30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整个过程下来,至少能证明自己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的金融知识,在同等条件下肯定是加分项。对于有志进入行业的朋友们来说,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对已在圈内的同仁们而言,可以是锦上添花,技多不压身。
另外,比起结果论至上,我其实更看重持续学习的态度。我希望有志来到这个行业的朋友们,能够将你的工作当做事业去看待,在你的领域深耕细作、日日打磨,无论哪个证书,都是证明你付出了多少时间的努力。我相信这种自律的习惯,一定能让你有所改变。
现在有种观点叫做“考证无用论”,我认为:考证确实不是100%有用,但对80%-90%的人而言,不考试是没有动力的。
考证对于工作确实是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说找对了方向,工作上遇到问题,你也学到了对应的知识点,就可以对照去思考。但是考证毕竟只是考试,它所涵盖的知识点不分重点,它圈出的考点和工作有差距。但是你考证过程中学习到的一些东西,工作中能用上。
问:在职人士想要进修,往往面临精力有限难以分配的问题。站在投资一线的基金经理的日程也是非常繁忙的,那你是怎么来做时间管理的呢?
杜振业:我觉得无论是从我的职业—公募基金经理的角度,或者说我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都应该有能力去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更要有职业精神,工作就是实打实的职场状态,比如看研报、挑标的、分析财务报表、找市场机会……
学习的时间就是压缩个人时间,一般还是分配在上下班的路上和晚上。我就是在职后去考的司法考试,因为我早晚的通勤时间较长,这个固定的时间就成了我学习的“打底”时间,有的时候也会利用晚上在家再进行些针对性的学习或者债市研究。其实对于北上广等地的朋友们来说,除开自驾一族,固定的通勤时间真的可以作为充电的黄金档期。
说白了,时间都是积少成多的问题,只要战线拉得长。打个比方,我属于特别不擅长跑步的那种,最开始跑步锻炼身体的时候只能跑个1.5km,我就每次比头一天多跑个20、30m,一周跑个2、3次,慢慢的也能攒下不短的距离。学习也是一样,重在长期积累。我个人不喜欢做突击式的学习,比较习惯于做长时间规划,一来我会感觉学得更扎实,二来这样在短期内我也可以做灵活调整,下班或周末也会去参加同业和朋友的聚会,平时私人时间里也有约30%-40%用于社交。当然,考前会加大对学习时间的投入。
问:有部分朋友,工作了几年,想要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者转换行业。那如果以金融行业为例,对于这部分有志进入的朋友,你有什么建议吗?
杜振业:我认为,对于普通本科学历尤其是非金融专业的人,CFA等证书对于他们起点的提升是有所帮助的。市场上有种说法叫做:CFA二级相当于金融专业的本科,三级相当于研究生,在我看来,比起学校里分散的科目设置,CFA的知识体系是较为完善的。很多企业招聘要求中也提到对“CFA持证人优先考虑”。实际上证书就是种证明的手段。我以前面试的时候,基本上对方看了简历上有CFA FRM之后,面试官就较少去谈及专业知识方面的话题了。在同等背景条件下,比起面试时做长篇大论的自我陈述,持有这些证书还是能让对方对你的金融知识储备量做一个快速判断的。
已经工作几年的朋友,可能是面临自己职业生涯的平台期,在职位晋升时遇到需要提升学历的困惑。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在职读个硕士,或者MBA,对于拓展人脉可能更有用。
本质上来讲,学历就是个门槛。有些机构会有硬性要求,但实际你并不能通过读这个研究生得到特别多的知识。个人不建议脱产读,尤其是在国内读,时间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问:说回投资,你所管理的产品获得了去年混合型基金的冠军,得到了很多线上投资者的认可,你觉得你投资理念的最大特色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吸引到了这群线上投资者?
杜振业:我目前管理的2只产品所贯彻的是我们团队追求绝对收益的理念,我们团队的优势是固定收益投资,产品本身是主投债券类资产的。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放长远来看、把投资期限拉长来看,能够为基金持有人获取一定的“正收益”。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专业能力创造的“正收益”,能够较为明显的高于市场上同期的银行理财类产品的年化收益率。
当然,这种产品定位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投资者朋友,每个人对风险与收益的观点是有差异的。我们更愿意做出自己产品的特色,在追求“力争获取高于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这样一个相对空白领域给投资者们多一个选择。
同时,我们非常注重管理产品的回撤,控制产品净值保持较低的波动,希望为持有人创造尽量舒适的投资体验。我们很多的线上投资者,之前可能较多的理财体验是来自于货币类基金,因此像这种低波动净值的产品也符合大部分线上用户的基础理财需求。
问:你之前经常在线上与投资者互动,会给他们写亲笔信,录语音等,也有不少投资者朋友给你回信、留言。你怎么看待基金经理与投资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杜振业:作为基金经理,本职就是要为客户管理好资产,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客户之所以选择你 ,业绩是基础,往长远看是因为信任关系。市场是充斥变化、风格轮转的,不可能只涨不跌,而基金本质适合长期持有,这就需要客户认可你的投资逻辑,相信你的投资能力,甚至愿意忍受一段时间的净值波动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我们需要加强与投资者的交流,告诉投资者我们对市场的看法,介绍我们的投资思路,让投资者感受到我们是有温度有想法的,希望能够建立与投资者的一种信任关系。
以往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对外资料的专业度是很高的,而现在线上投资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对于晦涩难懂的金融术语的接受度是有限的,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会尽量用更直白、形象的表达方式,让尽量多的投资者朋友真的能够理解我关于投资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聊聊其他的话题,关于基金经理所需的知识体系,关于这个行业的相关话题,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我所管理的产品在线上平台有相关的讨论区,我有时也会在收盘之后的休息时间上去看看大家的发言,有看到过一些投资者存在操作误区,所以我也会作出提醒,作为一名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的认识到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重要性。
问:大家关注到近期银行业出现了一些信用事件,你认为这会对货币或债券市场有哪些影响?杜振业:首先,市场会重新评估各银行主体信用。对不同类型的银行机构做出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评估其信用等级是必要的。不同主体发行的存单利差将会拉大,存单价格将会更有效的反映出其发行主体风险等级。
其次,银行业内优胜劣汰。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银行机构共几千家,通过此类事件,银行业的参与者结构会逐渐变化。
再次,中长期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同业存单的因其“发行方式便利”、“信用隐形刚兑”,一度成为各机构的主要配置资产。但也正因如此,也存在资金未充分流向实体经济的现象。从长远考虑,这有助于银行业积聚的风险尽早得以释放,有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短期而言,利率债可能会承压。但只要货币政策不会收紧,从避险的需求来讲,中长期对利率债品种是利好的。资质较好的实体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可能也会成为存单类资产的替代品。
以上为嘉宾问答实录,仅代表被访者个人看法,不代表今日头条认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