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不动产资产证券化」
在“史上最严”房地产调控推出后,在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指导下,金融机构普遍对地产商收紧信贷,地产商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近几个月来,华夏幸福转让股权融资、中弘股份出售海南如意岛项目等一系列事件,更进一步引起了市场对房企融资压力的担忧。而即便是碧桂园、绿地等龙头房企,也在不惜牺牲规模和利润快速回款,纷纷实施“高周转”策略。然而,出让股份、变卖资产、追求高周转,都不能成为房企救命稻草,转型已成必然。
产业地产成为房地产企业转型方向之一。目前,万科、绿地、富力、碧桂园、世茂、绿城、首创、远洋、中粮等房地产商均转型布局产业地产,以PPP模式参与土地一级开发,或参与开发运营科技园区。但多数房地产企业,仍对产业地产的“初期投入大、回收期长、操盘风险大“等无法接受,且认为产业地产将会进一步加大房企资金压力。但赛迪顾问产业地产研究中心认为,随着国家对园区经济的借重与扶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要目的产业地产将快速走向成熟,并将获得资本青睐,前景广阔。而针对产业地产无“利”可图的问题,产业地产运营商可以积极运用资产证券化来加快现金回笼、分散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盈利。事实上,政策和资本市场已经为此类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氛围。
一、产业地产融资难,投资回收期8-10年以上,证券化率仅4%
产业地产商与传统房地产企业普遍高杠杆运营,债务融资方式多采用银行中、短期票据,而当前银行信贷收紧,导致“借新还旧”再融资压力显著增大,企业财务风险更加凸显。至2018年中,各类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水涨船高,已从2017年的平均5.58%上升至5.80%。
产业地产项目在前期(一、二级开发时)资本支出大,而建成后1-2年内,园区为完善物业、加大招商和提升入住率而让利较多,运营初期难以保证稳定的正现金流。单纯从租售比看,位于一、二线城市的成熟园区的整体投资回收期往往在8-10年以上。
另一方面,产业地产项目流动性和证券化不足,在一线城市的物业资本化率仅为约4%,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融资渠道拓展、合作投资、出售,均难解困局
以往,产业地产商会采用包括政府融资平台担保的银行贷款、非标融资等多渠道融资。但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顿,这些途径越来越难以实行。此外,上市(包括借壳)融资也是过去常见方法,但2017年以来,无论是监管核准还是投资者反应,都不具备条件。
当然,还有一部分产业地产商与其他同行企业合作,采取分散化股权投资方式推进多个项目,如金科地产与亿达中国合作的两江健康科技城,首创置业和中发展集团合作的IC PARK。但此种方式只能降低投资风险,对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于事无补。
另外一种普遍的做法是在园区即将完工时,出售部分高净值物业(住宅公寓、写字楼宇、厂房等),快速回笼一部分资金,但剩余出租物业的资本回报率低的情况依然存在。即使将园区物业全部出售,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足够买家也非常考验地产商的产业能力。
三、资产证券化开启产业地产发展新路径
盘活存量资产,将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的固定资产证券化,早已是地产业界的共识。在房地产企业普遍转型大背景下,资产证券化标的物已不局限于传统商业、住宅地产。各类新品种,特别是产业地产也可以成为证券化的优秀标的,并且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些相应的成功案例。
北科建、金地商置等园区开发运营企业已经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实现了资产出表、充实现金流、偿还债务、增加销售收入和降低杠杆率等目标。
目前,国内可行的主流手段有三种,分别是:物业ABS(物业资产支持证券)、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及类REITs(类房地产信托投资信托)。其中,物业ABS,CMBS属于固化收益类产品(债券),而类REITs多数为股权。
三种方法经过一定资金结构设计,邀请投行作为管理人,银行为担保或监管人,通过设立资金支持专项计划向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发售股权或债券,往往可以盘活85%以上的资产。同时,产业地产商可保留对物业的经营控制权。
目前市场上,类REITs的标的资产以商贸物流和长租公寓为主;CMBS则以酒店、写字楼宇、商贸综合体为主;物业ABS的应用则较为宽泛,涵盖各类地产。自2016年北科建集团在国内发行首单园区类型物业ABS以来,物业ABS已成为目前产业地产项目运用最多的金融产品。
具体到操作模式的选择上,三类方式并无优劣之分,产业地产商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运营资产特性、运营主体状况以及未来短期的融资需求进行比较和选择。其中,资产特性方面,主要考虑园区所在地区的产业发展前景;运营主体方面,则要考虑园区的物业质量,如何挑选打包资产,以及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预期;融资需求方面,要重点制定关于融资规模、偿还期限、评级水平和融资成本的计划。
赛迪顾问认为,产业地产的黄金时代远未结束,而是由3.0、4.0阶段向5.0迈进。随着产业地产的成熟,产业地产将不仅能够满足政府对产业、税收的要求,以及园区企业对服务配套、生态圈、投融资平台的要求,同时也将能够满足开发投资主体的“盈利“要求,资产证券化是实现这一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林怀璟)
更多内容请搜索并下载满天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