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资金为什么紧张「项目绩效指标」
本文较详细梳理了会影响季度末资金面的考核指标,主要可分为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与银监会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考核两大部分。
MPA考核分为七大领域,主要在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这三个领域影响资金面。最终会落实到广义信贷增速、同业负债占比、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这几项指标。最核心的仍是广义信贷增速指标,在季度末银行可能会选择压缩流动性好、期限短的广义信贷分项来满足考核要求。
银监会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主要包括LCR与流动性比例指标两项,其余指标主要为参考指标。对季末资金面影响较大的是LCR,仍然是通过制约银行资金融出意愿的方式影响资金面。
16年末以来,由于资金面整体进入紧平衡,月内资金面重现时点波动规律。目前18-20日的资金利率小高峰临近尾声,比较值得担心的时间点就是季末最后几天了。在此我们也再着重梳理一下季度末的资金面到底会受到那些时点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月中的资金面紧张时点因素可能包括缴税(或财政存款投放)、缴准等,而季度末紧张因素则主要来自于监管机构的指标考核。目前国内市场资金面平稳与否主要看商业银行,对资金面影响最大的考核因素也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的宏观审慎评估与银监会流动性指标考核。25日的缴准可能也能对季末资金面产生扰动,但考虑到仍属于总量冲击,在此不展开讨论。
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
自2016年开始央行进行宏观审慎评估(MPA),以弥补合意贷款规模管理的缺陷,对银行行为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MPA分为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7大方面。其中与此前调控最明显的区别是使用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与广义信贷口径对银行资产扩张行为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将机构分为A、B、C三档,随后会有差别准备金利率等奖惩措施。七大项均为优秀(90分)的为A档;其中资本和杠杆情况与定价行为有一项不达标即为C档,或者剩余5项中有两项或以上不达标也为C档;剩余机构为B档。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进入A档的难度较大(每项均为90分),可能更合理的目标是争取不进入C档。
整体来看,7大领域中,与季度末资金面(特指最后几天时点因素)有关的领域主要包括:
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这三块。
(1)资本和杠杆情况:该项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相匹配。
银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结构性参数*(最低资本充足率 储备资本 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 逆周期缓冲资本)
其中结构性参数、最低资本充足率、储备资本都可以认为是常量;
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与银行资产总规模有关,也很难出现大幅变化;
逆周期缓冲资本=max{宏观经济热度参数×机构系统重要性附加参数×[广义信贷增速-目标GDP增速-目标CPI同比],0}。
主要取决于广义信贷高低(一般都会高过目标GDP增速 目标CPI,对于2017年而言两者合计是9.5%)
对银行而言,短期能主动控制的主要是广义信贷增速,通过压低广义信贷增速可以降低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而提高该项的分数。由于资本和杠杆情况一项是一票否决的,所以重要性也很高。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央行可能取消对资本充足率的容忍度,如果执行则会进一步加大机构在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压力。
(2)资产负债情况:主要包括三项考核,广义信贷、委托贷款、同业负债,机构在此项想要达标主要还是看广义信贷是否与目标M2增速偏离太多(三类机构【1】的偏度容忍度分别是20、22、25个百分点)。委托贷款贷款增速考核也类似,但权重相对较低。同业负债考察机构总负债中同业负债占比,不得一定比例,该项欲得满分要求三类机构的同业负债占比分别不超过25%、28%、30%。
【1】三类机构指MPA将机构分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和普通机构(CFIs),打分时可能会面临不同的要求。
(3)流动性情况:同样主要包括三项: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准备金制度遵守。其中流动性覆盖率与银监会相应指标一致,在下文将重点展开。净稳定资金比例是BaselIII协议后银监会开始引入的监测指标,但目前主要在央行MPA考核中得以实施,该小项要求机构净稳定资金比例超过100%才能拿到40分。
如上文所述,最终MPA考核中对银行短期资金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广义信贷增速、同业负债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其中流动性覆盖率同样是银监会流动性监管指标,我们放在下一部分中阐述。
(一)广义信贷增速
MPA考核要求机构的广义信贷与M2的偏离度不能太高,同时过高的广义信贷增速会影响机构所需要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由于资本充足率一项为一票否决制,资产负债情况中广义信贷增速的权重也有60分,所以广义信贷增速对于商业银行是否会落入C档尤为关键。
目前商业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处于高位,所以矛盾主要来自于广义信贷同比增速过高的机构,需要压缩广义信贷以符合MPA考核标准。17年一季度的MPA考核将表外理财余额(扣除现金或存款)一项纳入到广义信贷计算中,目前的广义信贷计算主要是如下五项之和: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资产、存放非银款项、表外理财余额(扣除现金、存款)。
由于是机构自身同比增速的计算,在给定去年基数的情况下,机构能做的就是压缩季度末时的余额。
从这几项去分析对银行资产行为的影响并不够直观,我们不妨从底层资产的角度去考虑这一问题:
无论是表内资产还是表外理财余额,对应的资产大抵可分为贷款、非标类资产、委外投资、理财产品、债基或货基、债券、非银存放或回购这么几类。这几类资产的流动性大致是按从低到高排序。
从时点考核的影响来看,到最后几天银行优先选择是压缩高流动性、低价格波动的资产。比如对于贷款、非标资产来说,最后几天能做的主要是压缩增量,改善的幅度相对有限。
而对非银存放、回购而言,则可以有较大幅的收缩,并进而影响非银机构的资金面松紧。
对于债券而言,其流动性相对较好,但价格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高于存款、货基),机构为了应对考核有可能会在季末进行一些仓位调整,但应该不会出现大幅调仓的情况(即使希望压缩债券资产比例,应该也是提前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广义信贷会制约银行的信用扩张(一般都含在广义信贷中),所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超储情况其实有推动改善的,但对非银机构而言则是可得资金来源减少了,出现结构性资金紧张的局面(可以用R007-DR007利差来度量)。
此外,分析广义信贷的影响就不得不考虑结构性问题:MPA考核是针对每家银行而言的,所以个别业务拓展积极,规模增速块的银行承受的压力尤其大,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虽然要求也相对较高(作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但由于规模基数大,经营风格也相对稳健,受考核影响的压力并不算太大。而大型商业银行往往也是市场上融出资金的主体,但中小型银行是资金传递的重要载体。这意味着,对非银机构资金面而言,MPA考核的结构影响可能更甚于总量冲击。即MPA对非银资金面的影响还来自于加大了资金市场的摩擦,而不完全是总量的冲击。
(二)同业负债占比
同业负债占比在资产负债考核分项下,占权重25分。考虑到广义信贷权重为60分,达标与否主要取决于广义信贷。所以其实MPA考核对机构同业负债占比的约束并不大,更直接的是五部门联合发布的2014年127号文中,明确提出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不得超过1/3,这一约束更有强制效力。
目前该考核中对同业负债的纳入主要包括:同业拆入、同业借款、同业代付、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等科目,同业存单尚未纳入同业负债范畴。对于银行来说,最直接的约束在于如果同业负债占比已经达到1/3范围附近,则很难再通过同业存单外的形式融入资金。不过考虑到目前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融入资金的渠道仍较为通畅,而发行同业存单成本与其他同业拆入的成本高度相关,所以这一约束短期来看对债市的时点影响并不大。
(三)流动性覆盖率
由于流动性覆盖率(LCR)也同样是银监会流动性监管指标,而在MPA考核中仅为考核分项,所以我们在下一章中再展开介绍。
(四)净稳定资金比例
净稳定资金比例是指在压力情景下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
该指标是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监管推荐的新指标,但目前主要是在MPA考核中正式实施。该小项权重为40分,得分要求为机构这一指标值在100%以上。
所以机构如果希望流动性分项鞥达标,则净稳定资金比例与流动性覆盖率这两项指标机构至少得满足一项。
具体而言,可用的稳定资金指包含权益与一年以上负债资金来源;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指在压力情景下。实际计算上会根据不同科目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加权计算,整体来看如果净稳定资金比例存在压力,机构需要尽量增加1年以上的负债占比,并减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这一点影响与广义信贷的压缩类似。
银监会相关流动性指标考核
银监会相关考核指标对资金面、债市产生时点影响的主要是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考核。目前的流动性性指标考核体系可以认为是“2 X”的考核体系,最为重要的是两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比例;剩下还有若干项流动性风险参考监测指标,与资金面和债市直接相关的主要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与流动性比例指标具有强制性的监管要求,而剩下的指标理论上仅作为监测、参考指标。
流动性监管指标是按月报送的,所以在季度末也会产生影响。
(一)流动性覆盖率(LCR)
流动性覆盖率与净稳定资金比例同为巴塞尔协议III提出的银行监管指标,但目前只有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作为了正式的银行监管指标,该指标定义为:
根据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该在2018年底前正式达到100%,2014-2017年为过渡期,每年底分别应达到60%、70%、80%、90%。对于提前达到100%以上的银行,鼓励其流动性覆盖率继续达到100%之上。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外国银行分行以及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不适用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
这一指标主要分为两块: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压力情景下的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如果机构希望改善这一指标,就需要尽可能提高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规模或者降低压力情景下的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
1、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
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指具有无变现障碍、风险低、价值稳定、有活跃交易等特点的高流动性资产。具体计算时由银行各部分资产根据属性决定系数加权计算而得。展开说来分为一级资产与二级资产,一级资产的变现能力与承受市场冲击的能力都更好。一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可随时提取的超额准备金、银监会规定风险权重为0%的证券(国债、央票、政策金融债)。一级资产的折扣系数为100%。
二级资产又可分为2A资产与2B资产,相对一级资产来说资质要求依次降低,同时折扣系数分别为85%与50%。简单来说,2A资产主要指风险权重为20%的债券,以及受认可的长期评级在AA-或以上的债券。2B资产为受认可外部评级为BBB-至A 的债券。且二级资产占比不得超过40%,2B资产占比不得超过15%。
压力情景下的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
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未来30天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与预期现金流入总量的差额。所谓压力情景,主要包括如下情况:
(1) 一定比例的零售存款流失;
(2) 无抵(质)押批发融资能力下降;
(3) 以特定抵(质)押品或与特定交易对手进行短期抵(质)押融资的能力下降;
(4) 银行信用评级下调1-3 个档次,导致额外契约性现金流出或被要求追加抵(质)押品;
(5) 市场波动造成抵(质)押品质量下降、衍生产品的潜在远期风险暴露增加,导致抵(质)押品扣减比例上升、追加抵(质)押品等流动性需求;
(6) 银行向客户承诺的信用便利和流动性便利在计划外被提取;
(7) 为防范声誉风险,银行可能需要回购债务或履行非契约性义务。
与HLQA计算类似,也是针对不同现金流出、流入科目进行加权计算,具体折算情况相对复杂,大致情况如下:
当银行面临LCR考核压力时,会对银行的资金融入融出行为有一定影响(均以质押式回购为例):
(1)对资金融出方而言:
1、30天以内的融出:资金借出后将减少分析项的高流动性合格资产,同时在分母上可能会形成一笔未来30天的资金流入。由于折算率的存在,分母的减少额(流入项)与分子的减少额并不一定是1:1的关系,整体来看对融出方不利(与LCR绝对指也有关系,但更主要与折算率相关);
2、30天以上的融出:资金借出后分子会减少,同时分母不会形成现金流入,对融出方明显不利;
(2)对资金融入方而言:
1、30天以内的融入:分子项可能会增加(视融入资金后的用途与质押品折算额的差值),同时分子端形成未来30天的资金流出(视质押品不同有折算率),粗略来看如果所得资金可以100%计入HLQA,则对融入方LCR影响不大,如果所得资金使用后仅能小部分计入HLQA,则对融入方LCR不利;
2、30天以上的融入:视融入资金的使用情况与质押品折算额的差值,同时对分母无影响,对融入方LCR有利。如果能用非一级资产质押高比例融资,一般对融入方HLQA有利,反着则可能降低融入方LCR。
综上所述,在不少情况下,一笔质押式回购可能同时降低融入融出双方的LCR,所以LCR考核整体上对资金面有一定的制约,加大了资金交易摩擦。根据截至16年3季度上市/拟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仍然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的LCR指标普遍超过了100%,而部分股份行LCR指标相对较低,但大多数上市/拟上市银行都在2016年底的80%要求之上。这也与大行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较低,可以配置较大量的一级资产有关。
尽管大行的LCR普遍在100%以上,但考虑到接受央行长期限资金(如MLF)仍需要消耗HQLA作为质押品(不能在30天内自由变现),因此HQLA与MLF在部分时点可能存在一定的互斥影响。
(二)流动性比例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这里流动性资产与负债的认定均指1个月内到期的资产或负债。粗略来看,如果流动性比例指标存在压力时,对于资金融出方而言,将制约其1个月以上资金的融出意愿(将减少流动性资产);对于资金融入方而言,将制约其1个月以内的资金融入意愿(将会增加流动性负债)。对于非银机构在季末而言,所需要的跨季资金一般不长于1个月,所以流动性比例约束对季末资金面的直接影响并不算很大。
(三)其他流动性参考指标
另有多项流动性参考指标,但已不具备强制力,比如曾影响较大的存贷比指标,目前就作为流动性参考指标。我们也进行了梳理,并简单分析了如果机构希望改善这一指标可能需要做出的短期调整行为:
小结
上文相对详细地梳理了对季度末资金面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类监管指标,整体来看影响最大的仍是MPA对广义信贷的压缩与LCR指标考核。其余指标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广义信贷与LCR均是对资金面产生结构性的影响,通过影响资金融出机构的融出意愿从而对资金面产生影响。
在MPA考核压力下银行需要压缩广义信贷增速,在季末时点上更容易被压缩的是非银存放、回购,以及货基、债券等高流动性资产。由于广义信贷中着重区分了银行资金往来与非银机构资金往来,从而对非银机构将产生额外的影响。
LCR考核假设了银行处在压力测试情景下,预期的未来30天资金流出水平相对较高,从而对银行持有的高流动性合格抵押品数量有较高的要求。中小型银行由于负债成本相对较高,很难持有大比例的一级资产(利率债为主),从而更明显地受到LCR指标约束。在LCR的计算方法下,一笔质押式回购有相当大的可能会降低融出方的LCR指标,从而制约融出意愿(对融出方LCR也可能有负面影响)。
由于这些指标带来的结构性影响,将使得最终机构(尤其是非银机构)感受到的资金松紧程度可能与最终的超储情况有所背离,由于市场的复杂性,也很难用简单的总量分析方式去评估这些因素对资金面的真实冲击情况。如果银行体系事先准备充分,非银机构也将部分融资需求提前用长期限融资安排好,则届时冲击可能相对较小。
风险提示
央行货币操作超预期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平台所载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微信公众号:固收彬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