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黑字还流 计划「黑珑计划」
日本“黑字还流”计划(Capital Recycling Program)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为缓解国际压力,采取的一项旨在将国际贸易盈余、外汇储备和国内私人资本,通过政府发展援助和商业贷款等渠道重新流回发展中国家,从而达到削减国际收支顺差,促进日本对外投资,改善日本对外关系等目标的金融政策。
“黑字还流”计划实施背景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日美经贸矛盾也随之而来。日美两国多次在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等多个领域发生贸易争端。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贸矛盾达到顶峰。1979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3万亿日元,1985年已达9.4万亿日元。在这期间,美国企业承受了沉重压力。
为此,美国提出两大核心诉求。第一,美国企业界认为,日本企业的出口价格优势来自日元长期被低估,应使日元汇率升值。这一呼声后来转化为里根竞选连任总统时的政策主张之一,给日本带来巨大外交压力。第二,美国金融业界认为,日元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低估,与日本金融业市场化程度弱有关,这要求日本加快实现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
从日本角度来看,日元升值、金融业开放的益处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维护日美关系。二是有助于促进本国金融业发展。三是在“雁阵模式”鼓励下,日本企业也在探索大举对外投资。因此,虽然并不完全情愿,但经过谈判和妥协,日本签署了包括《广场协议》在内的一系列协议。1987年9月美国国会再通过决议,要求日本将政府开发援助(ODA)规模增加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成员国要求日本继续增加政府开发援助规模,向经济开发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还流大量剩余资金。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日元国际化,带动本国企业对外投资,日本启动了“黑字还流”计划。
“黑字还流”计划的实施黑字还流”计划于1987年至1991年日本财政年度施行,合计总额约为650亿美元,计划主要包括三期。第一期计划于1986年9月提出,侧重于向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出资,计划额度约为100亿美元,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一是在世界银行成立日本特别基金,基金总额为20亿美元,将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二是从其外汇储备中拿出总额为30亿的SDR,合计36亿美元,向IMF提供政府贷款;三是参与国际开发金融机构的增资计划,合计39亿美元。
第二期计划于1987年5月提出,计划金额约为200亿美元。一是鼓励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并建立或扩充日本特别基金,合计总额为80亿美元;二是鼓励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海外协力基金和日本国内商业银行参与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日元银团贷款项目,并将通过日本海外协力基金直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双边援助性日元贷款,合计金额预计将超过90亿美元;三是扩大向发展中国家的非约束性贷款规模,预计总额30亿美元。此外,日本进出口银行还将承销发展中国家在日本发行的日元债券,帮助发展中国家政府直接募集日本国内的私人资金。
第三期计划于1989年7月提出,计划额度为350亿美元,是日本支持布兰迪计划(Brady Plan)的实质举措。1989年7月,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拉美国家债务偿还危机,美国提出布兰迪计划。为配合美国的救助政策,缓解拉美国家的债务偿还压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日本国内资本的对外输出,日本宣布在1992财年之前实施总额为350亿美元的第三期“黑字还流”计划。该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日本进出口银行将配合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通过平行贷款(Parallel lending)和共同融资(co-financing)的方式向主要债务国提供总额为135亿美元的日元贷款。其中,至少80亿美元将定向提供给布兰迪计划涉及的债务救助国;二是日本海外协力基金将提供金额为70亿美元的援助性日元贷款,其中20亿美元将提供给布兰迪计划的救助国;三是继续向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或资金捐助,预计金额为145亿美元。
从构成来看,“黑字还流”计划混杂了政府发展援助(ODA)和商业性日元贷款等两类业务。其中,政府发展援助包括向国际金融机构出资和通过日本海外协力基金向海外提供具有援助性质的日元贷款等两类。商业性日元贷款业务可分为日本进出口银行的海外日元贷款业务,和日本商业银行参与的由日本进出口银行或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组织的海外日元银团贷款业务。
从资金来源看,“黑字还流”计划资金主要通过政府发展援助预算资金和私人储蓄资金等两方面筹集。政府发展援助(ODA)预算资金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一般会计预算,全部来源于国家税收,属于无成本资金,另一类是财政投融资,属于有成本资金,主要来源于向国民借入的邮政储蓄、国民年金、养老保险、发行国债,均为日本政府向家庭融入的,并且需要还本付息的低息资金。政府ODA预算资金主要用于向国际金融机构融资以及为海外协力基金的援助性日元贷款融资,其中30%来源于无成本资金,70%来源于低息资金。私人储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企业的储蓄,属于高成本资金,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存款、日本进出口银行发债以及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发行日元债券等途径筹集,主要用于向日本进出口银行和日本商业银行发放的商业性日元贷款融资。总体而言,私人资金是“黑字还流”贷款的主要来源,在650亿美元中有460亿美元来自私人资金,占比约为71%。
“黑字还流”计划在2000年左右已经全部完成。虽然该计划存在或这或那的问题,但综合相关研究文献看,该计划在维护日美关系和推动日本金融体系国际化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该计划通过日元海外贷款这一手段,不仅推动了日本国内资金大规模向海外流出,加速了日元国际化,还支持了日本企业“走出去”。
“黑字还流”贷款与日本对华政府援助东亚是“黑字还流”贷款的主要接受地区,其中中国得到“黑字还流”资金1400亿日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当时外汇紧缺的问题,这对密切中日关系也具有促进作用。
从促进中日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日本对华ODA堪称对外援助的成功范例。日本对华ODA包括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三大部分,其中日元贷款数额最大,成效也最显著。日本的对华ODA是以一开始就把克服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即建设运输、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作为援助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利用日元贷款等建设了许多重要项目,其中有代表性的项目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设项目、北京首都机场扩建项目、重庆单轨铁路建设项目、北京地铁建设项目、杭州—衢州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等。利用日元贷款的另一重点领域,是钢铁等基干产业和发展农业所不可缺少的化肥生产。在这个两个领域利用日元贷款建设的重要项目有上海宝山钢铁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渭河化肥厂建设项目、内蒙化肥厂建设项目和九江化肥厂建设项目等。
日本对华贷款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带动了日本对华出口。这在经济上互利共赢的,政治上体现了中日之间的友好。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日本政府,都从来没有把这些贷款与“战争赔款”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本财政状况以及中日关系的的变化,经中日双方协商,2008年日本终止了对华提供新的政府开发贷款。
“黑字还流”计划经验与教训“黑字还流”计划推动了日元国际化,但长期效果有限。为促进货币国际化,必须找到一条能使货币源源不断输出至境外的渠道,而且流出的货币要多于流回的货币,货币国际化才可持续。从长期来看,通过发放贷款对外输出货币的模式有局限性。一旦贷款到期,不但需归还本金,还要额外归还利息,只能靠借新债还旧债,这不利于货币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如果货币发行国持续大力对外投资本国货币,就会使其他国家以该货币计价的外债不断增加,债务危机风险逐渐加大。另一方面,如果货币发行国降低了对外投资本国货币的规模,就可能导致货币国际化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随着还款到期而逐渐步入低潮。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峰后,日元国际化再难有突破。1999年,日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占6.37%,2009年滑落至3.23%;1989年日元全球外汇市场交易占比达28%,2007年下降至17%。这既是由于日本经济衰退所致,也与“黑字还流”计划等对外投资陆续到期、境外日元连本带利回流日本有关。
“黑字还流”计划未能有效引导日本企业“走出去”。“黑字还流”贷款限定需用于购买日本产品或设备,初衷是希望帮助日本企业对外投资和出口,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好。在对外投资初期,由于发展中国家营商环境较差,政治风险较高,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比较弱。因此,日本政府启动“黑字还流”计划,帮助私人资本分担投资风险,降低政治风险,来引导本国资金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投资,以期早日形成以日本跨国企业为核心的国际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但是,日本大量的对外投资却并未遵循“黑字还流”计划的引导。首先,不是侧重于发展中国家,而是大量涌向美国和欧洲。1965-1985年,日本投向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资金比例分别为30%、13%和23%,但1986-1990年,对美欧的投资比例已升至67%,对亚洲投资比例却降至12%。此外,不是侧重于制造业,却大量涌向非制造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20世纪80年代初,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对外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6.3%和59.2%,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制造业占对外投资的比重降至22.6%,非制造业占对外投资的比重则升至75.5%,其中,房地产行业占非制造业的比重由1981年的不足3%快速升至1989年28%,金融行业的占比也由13%升至30%。
“黑字还流”计划本身的设计是比较好的,曾对日元国际化和日本企业“走出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外在政策环境不佳,以致长期成效不理想,其教训值得反思。对比当前我国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无论在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本币国际化,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等方面,两国都呈现出了较高的相似性。研究“黑字还流”计划的经验与教训,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刘肯,日本政府的黑字还流计划简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徐启元、陈璐,日本“黑字还流”经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中银研究:日本“黑字还流”计划逻辑及效果探析
张平,创建“消费-创新”新循环 ——2035经济新主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