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银行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高「保险业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乘金融改革之东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2017年起,我国已经连续4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
通过十年稳健发展,保险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保险业总资产从2012年底的7.4万亿元,增至2021年底的24.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1.4%;保险深度从最初的2.98%上升至3.93%,提升0.95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从1144元每人上升至3179元每人,十年增长近1.78倍。
十年发展结硕果,保险业在持续回归保障本源过程中,因地制宜,按需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服务国家战略走深走实,充分发挥了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保险则成为支持“三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
记者在多地采访中深切感受到保险服务农业产业创新、引领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在江西省吉安县,通过建立产业风险保障机制,保险企业先后开发出横江葡萄、肉鸡、井冈蜜柚等一系列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并从资金补贴、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帮助农民精进种养殖技术,拓展产品销路,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了源源动力。
在广州市博罗县,“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泥泞路变身崭新的沥青路、古村民居换上统一的岭南特色“新装”……昔日落后的乡村,如今旧貌换新颜,这是保险业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周边村民共同致富的结果。
这些仅是保险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的缩影。
从近十年的发展情况看,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4.4万亿元。与此同时,保险资源向县域和乡村配置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平均县域保险机构已达15.8家。
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必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农业保险在帮助粮农灾后迅速恢复再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体产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十年间,我国农业保险原保费收入从2012年末的241亿元,增至2021年末的976亿元,增幅超过3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
近年来,我国持续促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撬动作用。2007年,财政部等部门宣布将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品种范畴。2018年,内蒙古、辽宁、安徽等6个粮食主产省(区)的24个产粮大县,开始试点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2021年6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三部门联合发文,将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到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到2022年实现粮食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中国CFO百人论坛理事、高级经济师邓之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农业大国,当我国面临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等突发事件时,农业保险可有效发挥经济补偿功能与风险分散机制,这对于维稳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护航国家粮食安全将起到关键作用。保险业要将险种创新作为农业保险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深入了解农民的保险意愿和需求,补齐市场短板,稳步加大农业保险产品供给。
纾困市场主体能力持续增强
“因为巴基斯坦客户资金周转遇到问题,造成我们一笔8.6万美元的货款回款困难,幸亏有出口信用保险补偿,为我们挽回了大部分损失。”当收到6.48万美元的出口信用保险赔付时,南京席瑞斯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受地缘政治、汇率波动、国内外疫情形势等因素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回款困难,进出口业务风险增加,导致许多中小微企业“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与中国信保联合搭建了“南京市中小企业统保平台”,提升了中小企业出口收款风险保障,使其更有底气接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业强化风险保障功能,在纾困市场主体、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供应链不稳等情况,保险业聚焦各生产环节安全,持续保障供应链、贸易链、消费链稳定,支持经济循环畅通。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信保共支付赔款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0%;支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95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1.8%,为稳外贸、稳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小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 中国人保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中国人保集团近年来持续创新探索适应中小微企业发展特点的保险服务,为其推出的专属保险产品涵盖财产损失、公众责任、雇主责任、出口信用、贷款保证等多个领域的保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科技保险险种,全面覆盖其可能遭遇的技术、市场、人才风险。
为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优势,保险企业与政府、银行等部门加强合作,开发融资增信相关险种。面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创新专属普惠金融产品,不少保险机构推广“政银保”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稳健经营。
险资支持国家战略成果显著
从2017年原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积极发挥险资融通和引导作用;到2021年银保监会允许险资投资公募REITs,放宽险资对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限制;再到2022年鼓励险资参与重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以及通过多种形式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不断细化,保险资金更加聚焦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多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近十年来,保险资金在丰富资金供给、优化融资结构的同时,直接注入实体经济“血脉”,切实服务金融市场改革。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保险资金为金融市场提供期限长、规模大、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私募基金等形式直接对接实体经济。
保险机构为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重大项目提供了有力融资支持。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但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大且回报周期长,需要长期资金保障。“中国人寿—云南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计划(首期)”首笔90亿元资金以股权直接投资的模式,为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这一模式是将优质资产的边界从实体项目进一步拓展至具有一定流动性和稳定分红收益的资产,同时辅以自上而下的治理机制,为保险资金探索以优质资产为抓手与地方政府合作开辟了新路径。
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资管产品、投保联动等多种渠道参与绿色投资,为清洁能源、低碳节能、清洁生产等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
2021年,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福建省试点落地并在多地推广;保险资管行业编制的第一只ESG债券指数发布……据不完全统计,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资管产品等方式投向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相关产业达上万亿元。
险资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所取得的成果可圈可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共登记(注册)产品2554只、登记(注册)规模5.69万亿元,产业范围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双碳”目标、区域发展、国企混改等,为实体经济项目直接注入了源头活水。
随着我国经济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也对产业背后的支撑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保险资金迫切需要与产业形成高效互动与融合,提升双方需求匹配的‘直达性’。未来,还要强化保险资金产业及行业投资研究及价值发现能力,通过区域合作、政企沟通、产业对接等多种形式,疏通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