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甲午战争公债券50镑「公债发行价格的几种形式」
中国人一向讨厌借债,几千年来不知债券为何物。历朝历代打仗靠的是税收,朝廷实在缺钱了,就拼命加税,从老百姓头上搜刮。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越打仗越穷的原因之一。
欧洲人打仗为什么越打越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战争经费来自于发债,从民间或其他国家借钱过来维持战争,所以打赢后一定要索取巨额赔款,这样才能把债还上,顺便再赚上一大笔。
可中国没这个条件,北方游牧民族是纯粹的穷鬼,除了牲畜外啥也没有,你让他们赔什么?周边的其他胡族政权也差不多都是这样,打仗是一笔亏到姥姥家的买卖,所以中国人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以而为之。
甲午战争时,日本人发行了2.2亿元债券,专门用来筹集战争经费。其中1.25亿是英国人帮着卖掉的,其余都是日本国民买的。这些钱保证了日军战争经费充足,不但占领朝鲜,还在辽东和山东开辟战场,全歼了北洋水师。
为了甲午战争,清政府也发行过债券,但不是在战争之前,而是在战争之后。2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分4次支付,每次5000万两,前三次已经掏空了清政府的国库。1898年1月,眼看第4次的支付期限即将到来,可实在是没钱了。
一位翰林,也是庚辰科的状元郎黄思永,向朝廷建议发行股票,向民间筹资以解决燃眉之急。说是股票,实际是公债,为了取信于民,清政府将其取名为“昭信股票”,意为皇天大信、可昭日月。
昭信股票的还款期为20年,年利5厘,前10年只还息,后10年还本付息。黄思永的想法是一部分摊派给官员,一部分由民间自愿购买,官员和商户如果帮助推销股票,还可获得相应的奖励。
黄思永的想法是好的,可一执行起来马上变了样,官员们为了政绩,把自愿购买变成强行摊派,给整个国家带来非常大的打击,差点要了清王朝的命。
首先,清朝官员们把推销昭信股票当作绩效考核,与升官联系在一起,使正常的公债发行变成了卖官行为,销得越多,官升得越大。整个官场从上到下都在摊派昭信股票。
其次,清朝官员们向民间的钱庄、银号等等商户强行摊派照信股票,因此倒闭者不计其数,大大损害了中国的民间资本。很多商号为了躲避摊派,不得不廉价卖给洋人,让洋商捡了个大便宜。
再次,四川、山东等地把昭信股票摊派到田税里,按户收取,变成了变相加税,引起民间的极大愤慨。当年5月,四川发生余栋臣起义,在他们的檄文里,明确要废除昭信股票。而四川总督还想把昭信股票抵押给法国人,借款来镇压余栋臣。
此举激起了四川各界的关注,事情越闹越大,再加上全国各地对昭信股票的抨击持续不断,大有昭信股票会乱国亡国之势,清廷只好在1898年9月下令停止发行。
状元郎黄思永因此被下狱问罪,这真是报国不成反害己,就清政府的那点公信力,还有丑态百出的官场,什么样的善政也会变成苛政,更何况是难度更高的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