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努力的意义「努力的意义和价值」
为什么大部分人要持续努力才能维持现有的生活状态?他们随着年龄增长,最终会慢慢接受一个远低于期望但还算过得去的现实,而那些拥有财富的人并不需要持续努力,他们的回报,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决策质量,甚至他们现有的就已经足以过上想要的生活了。财富拥有者可以通过资本完整地构建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产品的大部分利润,其结果自然是获利最多的。产品制造的难度越大,形成产品制造的壁垒就越高,必然会越赚钱,比如房子、汽车、飞机、芯片等等。财富拥有者如果不打造切实的产品,还可以进行资源的协同合作,成为产品制造商的分销或代理,就可以赚取利润不菲的差价,甚至不必成为分销或代理,只要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如基金、股票、债券、黄金、外汇、期货、权证等等,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
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支配权”的支配作用又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做“资本运作”。一个浅显的资本运作例子:有一个小镇,这里每个人都债台高筑靠着信用度日。某天一位有钱的外地旅客,走进一家旅馆,拿出一张1000元钞票放柜台,说先看看房间,再挑一间合适的过夜。就在他上楼看房期间,店主用这张1000元钞,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屠夫拿了1000元,横过马路付清了他欠猪农的本钱。猪农拿了1000元,出去付清了他欠的饲料款。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赶忙去付清了他召妓的钱。这妓有了1000元,冲到刚才那个外地旅客看房的旅馆,付清了她所欠的房钱。此时旅客正下楼来拿起自己的1000元,声称没一间满意的,随后把钱收进口袋,走了……是的,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没有人得到了什么东西,可镇上所有人的问题都完美地得到了解决。
冒险即承担风险,决策即承担责任。如果你的成长总是讲求贯彻执行,就无暇考虑决策问题,更无法精进决策能力。如果你一直都在做执行,马太效应就出现了:越是做微观细节,越做不了宏观决策;越是做宏观决策,越能提高如何进行高质量决策。而要获得具有可突破性的收入,往往就取决于决策质量而不是持续努力。决策质量就是要确定方向,正确方向的风口所产生的杠杆力量,拥有质变点飞跃式的效果。决策能力需要特定的场景、数据、机遇以及资源才能训练提高,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原始资本支撑决策,仍然无法获得阶级跃迁。
决策需要的是战略思维,是对未来命运的选择权,目标是对外确定利益争夺,对内确定利益分配。在战略决策的方向下,按照要求完成技术动作、攻克技术细节,就是战术执行的目标。因此,高层属于决策,中层属于执行,底层则是细节堆叠(无质变的重复)。大脑只有在现实场景的决策过程中,才能学习并精进决策能力,如果没有资本,就无法通过迭代试错与刻意练习去体验决策过程,因为没有某个层面的资本,试错就死无法练习。所以,并不是能力越大阶级就越高,而是资本越多阶级就越高。
一个非虚拟产品的物料成本,通常占其价格的10%~15%,接近50%的是产品毛利润,剩下35%~40%是研发、销售、运输等其它费用。任何一个产品的标价进行5折以后,其价格依然是远高于制造成本,但不一定有利润。就此可以得出一些不算准确但可表意的简单公式:
低利润价 = 零售价×0.5。
代理商价 = 零售价×0.5×0.7。
供应商价 = 零售价×0.5×0.7×0.7。
例如,零售价1000,低利润500,代理商350,供应商245,大概这样。
没有利润的产品,是无法满足人的预期功能的,利润能驱动研发、创新、试错、买单,其中隐含着创新试错的成本。利润的本质是由供需关系和劳动成本所共同决定的,即需求与成本的正误差越大,或说不对称性越大,利润就越大,反之越小。市场的供需依赖复杂的人类心理无法量化,劳动的成本依赖复杂的人类合作同样难以量化,所以利润隐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有不确定性,就会有风险,承担风险,就可能创造稀缺,而有了稀缺,就可以达成非等价交换进而获得利润,有利润就意味着你赚取了差价。获得利润,创造稀缺,需要承担两种风险:第一来自无法估计概率的不确定性(未知风险),如创新、研发;第二来自可以估计概率的不确定性(已知风险),如保险、基金。可见,工资再多也没有利润,因为工资毫无风险,你的工资完全体现了你的劳动量(利润为零),基本属于市场等价交换,而改变世界则需要创新,创新就是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利润丰厚。
资本的第一个特权:资本可以创造任何能力,因为能力的形成,极其依赖于资本。有能力并不代表就可以创造资本,这就是能力和资本的不对称性。专业能力就如微观上做功能实现产品,管理能力就如宏观上做协调保障产品,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能力,但是这些能力最终都是为资本服务。资本甚至可以预测未来方向,因为资本拥有者可以合作创造出一个预测的未来。
资本的第二个特权:资本意味着更多的可选择性。可选择性,是指具有选项的选择(选项包括选择权);选择权,就是具有选择的权利(不一定有选项)。所以可选择性是不同于选择权的。显然,如果你有的选,就只需懂得如何挑;但如果你没得选,就只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渴望被有选择权的人选上,所以身为老板是不需要专业技能强于他人,只需懂得行使“选择权”。一旦有了“可选择性”,那么就不必每次都正确,只需避免不明智的事。
资本的第三个特权:资本可以承受试错的波动性,并从中受益。利用资本的可选择性,如期权,就可以极大的降低损失下限,并不对称的获取收益上限。可选择性带来权利大于义务,收益超过损失。波动性既带来超预期的损失,亦带来超预期的收益。拥有资本就拥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可以承受短期波动带来超预期的损失,并保障获得长期收益的必然性,否则只能在不确定的巨大波动中崩溃或毁灭。例如,某个投资回报方案,数学期望值极高,但回报方差也极大,也就是在短期来看(如1年半)可能有巨大的收益,也有巨大的损失,而在长期来看(如4年),则必然会呈现出巨大的收益。如果没有资本,就被限制在只能“求稳”,而无法奢望或盗取隐藏在波动性中的“无穷宝藏”(预期收益)。有资本就会喜欢波动性,通过可选择性去获得那些收益巨大(有权利),损失有限(无义务)且别人没有的“特权”。
资本的第四个特权:资本带来自由,自由就是对个人时间和行为的掌控,如果每天不得不和本能周旋、对抗天性,就会耗费太多心智,从而无法去做任何事情,拥有自由就可以自主决定什么时间出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
所有成功的逆袭故事(开挂人生)的特点:其主角个数与想成为主角个数之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故事中极小概率的偶然因素,启到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对这些所谓的逆袭故事从直觉判断,大部分人都会产生“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是指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意识不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例如,取得信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丧生者不能说话),此信息可能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现实世界并不是我们努力想成为怎么样的人,而是我们被世界塑造成了什么样的人。考察努力与成功的相关性时,人们总是在已经“成功”的人群中,统计他们过往的努力痕迹,这相当于过滤了不努力而不成功与努力而不成功的数据,这样统计的结果,自然就充满了努力与成功的正相关,其实这是一种统计幻觉。
在很多职业中,不论报酬多高,收入总是受到限制,因为收入取决于持续努力而不是决策质量,并且这种工作报酬虽然会有变化但决不可能达到一天的收入超过余生收入总和(突破性)的程度。一个人无论多么不可替代,其报酬的上限都取决于工作类型,即持续努力型对应着可预见性收入;决策质量型对应着有突破性收入。显然,只要拥有资本,那么其工作就是决策质量型,其报酬就具有突破性。资本可以打造一个有难度的完整产品线,突破性收入很大概率就会随之而来。然而,收入具有突破性的职业中,收入分布是极不平均的,这才带来突破性,其代价是承担风险。
一名小说作家并不需要为每一个读者写一次小说,但一名面包师,却需要为每次顾客的购买,制作一次同样的面包。作家努力(非持续努力)完成一部小说之后,收入取决于后续的决策质量(包括版权合作、版权改编、票房分成等),并且还能得到长时间的休息以及不可预料的收入,即努力与收入成非线性关系。面包师需要不停(持续努力)地制作面包,无法得到长时间的休息,并且收入可以预测,即收入与努力成线性关系。实际上,非持续努力相当于间歇性的压力,且有恢复期,结果让人受益;而持续努力相当于连续不断的压力,且没有恢复期,结果让人受损。这让人联想到,心脏之所以可以连续跳动几十年而不会累到崩停,恰恰就是因为跳动的间隙里,有比跳动时间更长的休息时间。换言之,心跳的可持续性来源于心脏的非持续努力。
资本运作需要的是决策质量,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需要的是持续努力。利用决策质量而获取的收入,会远远高于持续努力带来的收入。相比做具体的事,管理者并不需要长时间专注和集中注意力以及付出复杂的脑力运算,管理者通常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选择权、相对自由,便于他做“决策”,决策依赖的是经验。拥有资源的人都是利用决策质量创造收入,具体执行的人没有最重要的决策权。可以拍板下决定的人,也会根据等级逐步脱离持续性的工作,转而进行提高决策质量的信息积累。决策者并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或去解决具体的难题,他会构建一个信息筛选器,把人才放入筛选器,从而产生一个预期想要的结果。公司的管理是分层级的,这些层级会把决策需要的数据,层层过滤、分析、整理、传递,而决策也非一人,决策者们拥有的视角和掌控的数据具有一定“高度”,并且背后的团队运作机制,都在帮助决策的形成与落地。
值得深思的是,决策质量事先很难定量或定性,决策与结果之间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现实中决策评估的过程,几乎都充满了自以为是和随意性,但是却并不比“深思熟虑”的决策结果相差多少,在不确定性面前,随机可能比偏见更胜一筹。决策者的付出,并不是努力的程度和时间,而是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所以决策者是用风险和责任,换取了持续性努力的回报。持续性努力往往是艰辛和无聊的,并且是被身体本能所排斥,所以就需要额外的心智负担,用智能抑制本能才可以继续维持持续性努力的工作,但最终会在连续工作12个小时之后,心智就难以对抗身体本能。
在经济层面,资本并不是此消彼涨的零合游戏,而是共同创造的优胜劣汰,追逐剩余价值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无尽的利润只能通过创新(克服不确定性)来获得,所以资本需要参与运作并且投入生产。贫富分化可以用一个简单不等式来表示:资本收益率 > 经济增长率,其中资本收益率代表利润增长;经济增长率代表收入增长。这意味着,资本增长的速度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或者说,财富增值的速度大于社会生产的速度,这就是导致贫富分化的核心。类比来说,钱生钱比努力创造也就是比出卖劳动时间赚得多。
皮凯蒂提出两个资本定律:
第一定律:
资本收入/总收入
=(总资本/总收入)*资本收益率
第二定律:
社会储蓄率/经济增长率
=总资本/总收入
其中,总收入 = 资本收入 劳动收入,可见资本收入越多,劳动收入就越少。
其中,总资本:可以理解为构造产品生产线的生产资料。
结合公式:
= 资本收入/总收入
= (社会储蓄率/经济增长率)*资本收益率
第一种情况:只有一个因素变化
社会储蓄率提高,资本收入就提高,贫富分化加大,反之减小。
经济增长率下降,资本收入就提高,贫富分化加大,反之减小。
资本收益率提高,资本收入就提高,贫富分化加大,反之减小。
第二种情况:两个因素一起变化
资本收益率提高 经济增长率提高
= 贫富分化暂缓
经济增长率提高 社会储蓄率下降
= 贫富分化减小
越逐利则资本积累越多,因而资本收益率会提高,同时总资本会提高。根据第二定律,总资本提高的结果,要么是社会储蓄率提高,要么是经济增长率下降,要么同时发生。
第三种情况:还是两个因素一起变化
资本收益率提高 社会储蓄率高 经济增长率下降 = 贫富分化快速加大
结论:
=减小贫富分化
=降低社会储蓄率 提高经济增长率
=努力消费 努力上班
=刺激消费 支持创业
如果剥夺资本的增值性,必然会压制创新,而创新(克服不确定性)是文明进步的基石。所以对资本的限制仅在于,不压制创新,可禁止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