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违约风险增加「江苏城投债违约风险」
最近,城投债一词火了,原因是今年8月29号,清算所发公告称:未收到兰州城投公司一笔应付的付息兑付资金,导致无法向投资人兑付利息。就在当天晚上,兰州城投及时付上了利息,最终被定性为技术性违约,并非实质性违约。而事实上呢? 8月29号,兰州城投为了及时付息,出售了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50%的股权。
据财新报道,2013年国内的城投债余额为2.1万亿,到了2022年的5月,已经到了13.74万亿,翻了六倍之多,其中有将近六万亿是这两年新增的。
那么城投公司会像房产那样频频爆雷吗?城投公司又是什么呢?城投公司就是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简称,是全国各大城市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能,是一个特殊的市场经营体,此类城投公司,大多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的,属于事业单位或者国有独资企业性质,城投公司的主要职责有两项,一是经营国有资产保值升值,二是包装项目进行投融资,城投做的事,基本上就是替地方政府融资,并用融来的钱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城投的股东一般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国资委,地方政府财政局。
同时城投公司资金来源一是靠政府的补贴和自己筹融资,那筹资的方式有两种,或者向银行借钱,或者向市场发行债券。从性质上来说,城投公司发行债券属于企业债,安全性低于国债,除非公司盈利能力强,否则不容易筹到钱。但城投债特殊之处在于,它背后有地方政府撑腰,人们心想,你要还不了钱,地方政府也会拨款替你还,同时城投债的收益普遍比较高,远远高于国债、地方债和银行存款的收益。比如甘肃、青海、贵州它的剩余期限还有一到三年的这种城投债,收益都是超过10%的。像广西、山东、湖北,它的城投债收益超过8%或者是9%。由于从1991年以来,长达30年的城投债无违约记录,所以就形成了城投债是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的“城投信仰”,所以人们都愿意买!
那么为何近年来城投公司的债务是越堆越高了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口袋没钱了。地方政府收入主要靠什么呢?除了一二线城市,国内大部分城市没有足够的企业缴纳税收,只能靠卖地来给地方发展筹集资金,这就是土地财政。2001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只有1300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但到了2021年,土地出让收入已经涨到了8.7万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8%了。可见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但土地财政维系的关键是一直得有人买房,如果买房的人少了,开发商就会减少买地。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对内影响到公务员的工资,而对外影响到公共投入。今年上半年,土地财政迎来了拐点,全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2.3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1%。当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对城投公司拨款因此减少,这是城投债越堆越高的一个原因。但这只是间接原因,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债务转移”,简单的说,尽管政府土地卖不出去了,但收入预算已经做好了,如果达不成目标,会影响到资金分配,按照约定,就得由城投公司来接盘。比如说2021年底,广州黄埔区一块儿商务用地被黄浦区城投公司以88亿元拿下,但在市场价中,这块地20亿元都很难卖掉。究其原因,也是配合地方政府的资金周转,城投公司拿地在全国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从省级情况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城投拿地的比例较高的省份,这里包括江苏、四川、重庆、湖北和湖南,其中江苏高达了46%四川、重庆、湖北也都在30%以上。如此高比例也能解释为何城投公司的债务跟房地产公司的债务基本是在一个量级上的,这种趋势还会愈演愈烈。2022年上半年,较去年提升较多的五个省份,增速都在20%以上。所以,一边是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城投得不到“零花钱”了,另一边呢,是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城投公司不得不帮着地方政府承受债务,这便是当下城投公司债台高筑的原因了。
去年,已经有31起城投非标违约事件发生,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城投公司还不起债,而眼下全国十三万亿的城投债中,有2.24万亿会在今年后四个月到期,有6.7万亿将在明年底到期,形势不可谓不严峻。尽管地方政府为城投债提供隐性的担保,事实上呢,每一个城投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主体,那么地方政府作为股东,履行完出资义务以后是没有为城投公司的城投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样的法律义务的。所以呢,如果地方政府的财政出现问题,城投债是没有刚性兑付的法律基础的。
城投债是城投公司发行的债券,以城投公司的财产为限,对付债务,真还不出,只能申请破产,债务会随着破产程序被一同消灭。这是最坏的情况,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动摇了政府的信誉。
因此城投债呢,确实存有一定的违约风险,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比较差以及金融体系比较薄弱,财政自给率又比较低的地方政府。
那怎么才能避免城投债爆雷呢?一种方法是靠财政补贴,但这是悖论,政府有钱就不至于这么高的城投债。另一种方法更具操作性,就是借新债还旧债,发行新的城投债还上到期的城投债,只要不断有人买,就不会爆雷。这等于是用时间换空间,等到经济复苏了,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之外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届时再逐一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