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转股收益「可转债赚钱」
这个世界太奇妙了。
我的读者相当一部分是有做转债的,不间断的有人私信,对转债怎么看,我其实一直不太上心,毕竟自己做不了,没啥动力。
有时我都有点烦。
上周末有人问平民版多策略的事,我想起来这玩意可能很有用。
因为高频的CTA量化策略我很难教,策略因子的进化速度连我自己都跟不上。
那用什么来代替平民版的追涨杀跌呢?
转债也许是条路。
为此,我他娘的重读了大量券商关于转债的研报,被读者倒逼学习了起来。
先说转债的风险,别装傻,我们这行,风险提示一定要做到位。
如果是从2019年开始算,转债策略年化复合收益超过30%的比比皆是,甚至40%,50%也很正常,收益有点夸张啊。
作为常识投资者,我发现一个问题,转债的扩容是在2017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之前,市场转债总体数量很少超过30只。
而目前是400多只,也就是说,样本的时间并不长。
大部分的数据回测是从2017年或者2018年开始的,只有短短的5年。
那回测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有可能产生误导的。
目前最广的策略应该是双低,指价格 溢价之和最小。
我发现兴业证券研究团队指出:
传统双底(低价 低溢价)相对偏股型策略并不占优,盈利并不是常态,靠少数时期赚钱,并且高位回撤幅度并不低。
低价策略需要在绝对低价水平去参与才会有优质的风险收益比,相对低价长持,并不是理想的策略,比如只买95元以下的转债对控制回撤的效果不大。
但具体什么是绝对低价,又是一个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先简单理解为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英文缩写YTM,大部分时候低价债的YTM就高,这部分我们先略过。
各家研报的部分推论是有冲突的,我尽量把一些共识说给大家听。
最强的转债盈利单因子是低溢价轮动。
这个原理是转债背后的正股涨幅强势,使得转债的的表现更接近股票的波动性。
轮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涨杀跌的过程。
上面说了,我很难教CTA策略,我觉得是因为割肉是一种能力,大部分人没有很好的执行能力,但转债有债底,理论上,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割肉慢,也能接受的策略。
所以如果让我做转债策略,会考虑低溢价设计策略。
赢在起跑线,长期投资不太容易亏损的思路里我就说了:
注意一下,平民版多策略在我这里是指投增框架。
双低策略不是不好,只是在我这里不符合投增的期望而已。
双低还是相对稳健的,更适合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
更早之前的小声说点摊饼作业的提示信息,里就更说明了:
要死要死,低余额刚好就是各家研报盈利因子第二个共识。
根据低余额转债轮动,收益也很高。
我并不是说我能预知啊,只是小的东西弹性大,这是常识,而我,是长期常识投资者,我并不是价值投资者,我承认我算不出精准的价值,对价值计算没有信仰。
那我们在平民版的多策略组合中,是不是可以将小市值策略再细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小市值股票的高抛低吸,另一部分是在转债兜底背后对正股进行追涨杀跌,也就是对溢价率高抛低吸。
剩下的因子还有,对应正股高PB比低PB的收益好,对应正股高PE的比低PE的表现好,等等等等。
说的都是同个意思:烂股好债。
不过剩余的因子超额收益略逊一筹,其实很多券商研报,做了一大堆的假设和测算,我觉得都跟画大象一样。
不知道画大象的出处,可以看看越小越妖?再探A股历史最强单因子
至于券商研报,感兴趣的自己搜,反正我已经把我认为的关键核心都告诉大家了。
至于我的思路,我应该在考虑低溢价和低余额之后,加一个价格限制,可能再加一个辅助因子,但肯定不能超过4个,要不我也是在画大象了。
基础不够可能看不懂,那也没办法,自己多找转债的基础看看先。
今天链接比较多,可以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