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产品大变革」
4万亿保本理财清零,净值化比例接近93%,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
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下称《报告》),截至2021年底,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回顾来看,自2018年资管新规拉开资管领域改革序幕以来,多份理财行业制度办法陆续出台,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理财投资人数量在2021年达到8130万,创新高。
有机构分析,随着理财产品的标准化资产占比提升、销售渠道进入拓展加速期,2022年银行理财有望迎来量质双升的新时代。
保本清零,净值型产品占比93%
相比公募基金、信托、保险资管等其他类型资管产品,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连续三年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最新数据26.96万亿元占比总资管产品的36%。
而自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为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回归本源,银保监会持续推动同类资管产品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产品发行、销售管理、投资运作、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则。在资管新规实施前,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接近4万亿元。从整改结果来看,截至2021年底,这类产品已经实现清零,市场上的刚兑预期逐步被打破。
与此相对应的,随着老产品的持续压降和新产品不断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余额已达到26.96亿元,这一数据相比资管新规之前增加了23.89亿元,占到总规模的92.97%。截至2021年底,非净值型产品余额仅剩2.04亿元,大部分银行的理财存量资产处置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仅个别银行剩余少量个别资产纳入个案专项处理。
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等主笔的《资管大时代》一书中提到,在资产新规推出之前,“产品预期收益 资金池运作”曾造就了以银行理财、同业、零售/代销为主要源头的“大资管”影子银行体系。该模式下,产品多层嵌套时常存在,资金空转、脱实向虚情况严峻。但随着整改推进,截至2021年底,同业理财已经减少了97.52%,总规模从2.13万亿元降至541亿元,距离清零仅一步之遥。所有理财产品中,持有各类资管产品的规模为11.40万亿元,占比(36.55%)比资管新规发布前减少了10.63个百分点。
标准化投资偏爱哪些资产?
从产品投资配置来看,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底,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21.33万亿元、2.62万亿元、1.02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68.39%、8.40%、3.27%,债券类资产规模及占比不断上升,其中信用债仍占据半壁江山。
具体看固收类产品,在理财公司,非现金管理类的固收产品资产配置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占比分别为8.81%、3.98%、1.89%。
值得注意的是,现金管理类产品去年募集金额67.95万亿元仍占到总募集资金的近56%,但随着监管规范加码,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新存续余额(9.29万亿元)同比增速(22.89%)较上年同期减少了41.95个百分点,该类产品的资产配置仍以流动性特征为主,其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资产合计占比47.02%。此外,混合类产品配置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占比相对偏高,分别为23.71%、14.94%。
从全市场来看,理财产品在公募基金领域的配置占比达到4%,较2020年末增加了1.2个百分点,此前2018、2019年这一比例分别为3.6%、2.3%。
除了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提升,理财产品在期限设置上封闭期逐渐增长,90天以内的短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实现清零。数据显示,资管新规发布时,全市场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138天。
理财产品收益如何呢?2021年12月,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55%,较去年同期减少34BP,但仍高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72BP。2021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29%,收益率波动相对平稳。
为了提高收益,银行机构及理财公司正在探索通过FOF型理财产品进一步参与权益市场,截至2021年底,此类产品有215只,存续规模1536亿元,同比增长61.34%。目前,FOF产品类型以混合型为主,投资公募基金规模占比47.18%,其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规模合计占投资公募基金规模的36.07%。中信证券银行分析师肖斐斐团队认为,传统委外向FOF为代表的公募基金投资转型成为趋势。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已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1万亿元,其中2021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万亿元。
渠道、产品不断丰富,投资人跑步进场
随着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银行本身逐渐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尤其原本基数较高的大型银行规模下降较为明显,截至2021年底,大型银行存续产品1224只,存续规模1.82万亿元,同比下降69.49%;理财公司存续产品10483只,存续规模17.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72%,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59.28%。
而对于部分中小银行来说,还面临资产管理与投研能力不足等压力,参与理财业务的方式逐渐向产品代销转变。
截至2021年底,存续理财产品的机构数量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减少90家。《报告》指出,中小银行通过代销参与理财业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客户资源、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超市”,逐渐成为理财产品代销的重要力量。
1月18日,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正式启动,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一方面有助于理财公司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更多代销机构尤其中小银行快速接入发行机构,进一步促进理财业务互联互通,提升市场规模。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有存续产品的21家理财公司均与代销机构开展了合作,且平均每家理财公司约有14家合作代销机构,代销产品余额共计17.07万亿元。另一方面,剔除母行代销的情况,截至2021年底共有97家银行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代销余额1.6万亿元,其中城商行的机构数量最多(为88家),股份制银行代销理财公司产品的余额最大(余额占比60%),同一家销售机构最多同时代销13家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
销售渠道越来越广,叠加理财产品投资门槛降低、产品种类丰富,投资者“跑步入场”,总人数在2021年同比增长95.31%。截至2021年底,存续银行理财产品有3.63万只,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了8130万个的历史新高,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99.23%。不过目前来看,理财产品受众群体更偏好风险较低的产品类型,且大部分投资者资产分布仍较为集中,有78.09%的投资者会将理财资产放在同一家机构中。
肖斐斐团队分析,下一阶段,银行理财渠道与代销范围仍有较大扩展空间,自营渠道的建设也有望加速。展望2022年,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加速发展叠加资管新规过渡期后的规范经营,银行理财发展有望迎来量质双升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