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名词解释「周末复习 | 5个名词解释」
汇率超调
(1)汇率超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2)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的提高会马上影响利率发生变化,而利率的变化会在短期影响汇率的波动,而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3)超调模型解释了当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时短期的汇率波动会超过长期的均衡利率,因此称之为“汇率超调”。
格雷欣法则
(1)在双本位制中,当黄金与白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价格不一致时,市场价格高于法定比价的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逐渐减少,而市场价格低于法定比价的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不断增加,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通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这种现象是指,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市场价格)高于法定比价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制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2)所以,在双本位制下,虽然国家规定金银同时充当货币材料,金币和银币同时都是本位币,但在流动过程中,实际上只有一种货币发挥本币作用,而另一种货币则变成了普通商品。因此双本为也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货币中性
(1)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2)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债券到期收益率
(1)到期收益率(Yield to Maturity,YTM),指的是这样一种利率,即它是使某项投资或金融工具未来所能获得的收益的现值等于其当前价格的利率。到期收益率是衡量利率最为精确的标准。
(2)就债券而言,到期收益率是指买入债券后持有至期满得到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和资本损益)与买入债券的实际价格的比率。因此,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按单利计算的公式为到期收益率=(票面利息 本金损益)/市场价格。
(3)当息票利率高于折现率时,债券市场价值大于面值(溢价发行)。息票率小于折现率时债券市场价值小于面值(折价发行)。
投资项目估值的修正现值法
(1)调整现值法(Adjusted Present Value Method,APV法)首先由梅耶斯 (Myers)提出。可用如下的公式描述:,即一个项目为杠杆企业创造的价值(APV)等于一个无杠杆企业的项目净现值(NPV)加上筹资方式的负效应的净现值(NPVF)。
(2)筹资方式的副效应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债务的节税效应,新债务的发行成本,财务困境成本和债务融资的利息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