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露与披露「披露信息」
当环境信息披露将影响企业的股价、供应链下游要求上游企业披露时,企业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披露环境信息。
随着《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实施,做好环境信息披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社会责任“宣传”,而逐渐成为一项基本义务。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如何使用环境信息披露系统,进一步保障公众知情权,防范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
监管部门精准设靶,发挥“有形”效能
信息披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信息使用,更好地服务环境管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其各自如何使用环境信息呢?
记者查阅发现,此次《改革方案》明确了十余个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其中,强化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行业管理要求,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管理,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相关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将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纳入绿色工厂和绿色制造评价体系,鼓励重点企业编制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指导督促所监管企业带头做好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树立行业标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风险管控体系、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工作中,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鼓励行业协会指导会员企业做好环境信息披露。
“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信息披露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科学家葛察忠告诉《环境经济》,生态环境部通过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协同联动,建立运作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形成推动企业监管工作的合力。
对此,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行业环境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晓亮告诉《环境经济》,生态环境部门主要在监督检查的时候使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系统,通过大数据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首先,精准设靶是前提,政策相当于“射靶子”的中心,箭能不能射得准,需要确定清晰的目标;其次,精准识别很关键,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评判的指标都不一样,这需要对信息类别进行识别和分类,更好地帮助相关部门对企业使用奖罚制度。
“简单来说,炒菜需要菜码,我们就是提供菜码。”李晓亮表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系统给相关监管部门提供真实、准确、扎实的基础信息,让他们自己来评判企业。通过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消除信息不对称性,让有需求的监管部门、市场主体等能够发挥好市场监管部门的“有形”效能。
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将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披露纳入绿色工厂和绿色制造业的分析中,把有没有合规披露环境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这样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在做绿色工厂的评价时,生态环境部门就可以通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系统将参与评价企业的环境信息情况推送给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给他们最终评判绿色工厂提供数据上的参考。”李晓亮说。
再如,根据媒体报道,一些上市公司环保罚款百万,居然还能享受税收优惠。如果税务部门将环境信息纳入税收优惠政策,实时掌握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就可以更好地执行税收优惠政策。
不难看出,这其中的理论逻辑在于,设立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系统,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越多,就越容易形成完整的信息生态链和生态体系,辅之以其他监管部门披露的信息,打通信息不对称,进一步规范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提升环境监管和惩处的威慑力。
金融机构“绿化”市场资金流向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因包含但不限于企业相关环境管理信息、生态保护和应急管理举措、污染物排放及治理信息、碳排放数据等,不仅可为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提供更为全面的企业未来高质量要素参考,也在‘双碳’背景下,以市场实践情况为参考探究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和路径规划提供更多可能。”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告诉《环境经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可加深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情况分析,提升环境风险管控能力和深化地方绿色金融发展。
在更为全面的环境数据可得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对市场主体环境信息数据分析能力,使环境压力测试等量化风险因子成为可能;同时,环境数据横纵向分析也为金融机构判定多行业企业的转型潜力、绿色发展潜力,更为精准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对此,王遥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与相关政府及监管部门合作,基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系统,联通企业信用信息,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利用率。
“而银行机构也可以采用将企业环境信息与企业信用评级相结合、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其信贷流程等方式,充分考虑企业环境绩效表现的影响,将金融资源进一步向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企业倾斜,从而助力企业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王遥说。
王遥坦言,实际上,银行在使用环境信息披露系统时也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银行业工作人员缺乏将环境因素纳入业务流程的理念,二是企业环境信息相对分散在不同监管部门尚未实现有效整合。
对此,王遥建议,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银行业从业人员在绿色金融、环境风险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加强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协作,打破信息壁垒,保障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此外,王遥告诉记者,《管理办法》还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未来在环境信息上的呼应衔接奠定了基础。随着金融机构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体制建设的快速推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望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碳减排贷款等绿色金融工具实现更多联动。
这种“多方协作”将极大程度上“绿化”市场资金流向,对企业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未来,只有真正符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才能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更好地进行融资和贷款活动。
企业全方位监测和管理
企业如何用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发挥好“内动力”,是目前的实践课题。
对企业而言,环境信息将决定他们在一些领域的游刃度。例如,在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上,环境信息或许都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就绿色供应链而言,企业在上下游供应链中与采用绿色环保生产方式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形成绿色供应链体系,将直接提升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在这方面戴尔(中国)有限公司采购总监何志章深有体会。
“实际上,2018年,我们开始使用绿色供应链地图工具识别及管控戴尔供应链的环境风险,以达到对供应链环境风险预先识别、预先报警和提前干预,避免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坚实践行环境承诺,保障企业供应链运营的连续性。”何志章说。
“为此,我们首先建立了供应商审核机制,每个季度都会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季度考核(QBR),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下一个季度采购计划。”何志章告诉记者,考核内容包括供应商节水、环境合规、能源效率、环境信息披露等内容。实现与供应商之间相互面对面的有效沟通。
其次,建立了供应商等级评估标准,收集供应商现已公开的环境数据,结合环保政策及环境执法行动,对供应商的环境风险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后台的逻辑计算,对现有的供应商的环境风险进行分类,区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供应商。针对高风险供应商,会增加对其进行环境现场专项审核及培训和能力提升项目。
第三,建立了供应商退出机制,根据供应商的季度绩效考核结果及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如为环境高风险供应商,会降低供应商等级,供应商将不得参与戴尔新产品的开发,而且会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订单量的分配,对于绩效较差的供应商,会逐渐减少其订单,直到其退出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地图,能够全面、自动、及时地获取供应商公开的环境绩效数据,如工厂实时在线废水排放数据、历史违规记录、周边居民环境投诉、环境组织曝光记录等信息,并将环境绩效数据及时纳入工厂的环境数据档案,实现对供应链企业的全方位、实时监测。”何志章告诉记者,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工厂风险分级为高风险供应商、中风险供应商和低风险供应商。我们的供应商社会环境管理团队根据供应商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通过加强审核、能力建设、现场指导和远程技术支持等方式,全面提升供应商的风险管控能力,将供应商的环境风险控制在可被接受的程度。
例如,某金属表面处理供应商多次出现废气超标排放违规记录,根据绿色供应链地图判定,该供应商为高风险供应商。“为此,我们对其安排专项环境审核,发现该工厂对于工艺酸碱废气治理设施的运行和管理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便现场对供应商进行国家废气法律、法规、标准及废气治理设施原理等内容的讲解和介绍。”何志章说。
“与此同时,我们帮助该工厂快速定位现有的废气洗涤塔水循环系统及加药系统的故障所在,并协助工厂制定改进方案,通过定期跟进工厂改善方案的实施进度,及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何志章表示,为弥补废气处理设施运行和维护人员的能力短板,我们还邀请工厂废气系统运行人员参加供应商环境培训专题会,以便于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自此,该工厂未再发生类似环境违规问题。
“环境信息披露会增加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何志章表示,随着国家环境信息披露系统的建立,我们采购商能够查询到供应商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帮助我们节省资源,让我们的采购更加有效率,更加能把风险给管控起来。
无疑,企业披露生态环境治理、环境风险防范、环境信用评价等方面信息,能够切实打通市场主体间、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企业间数据对比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经营、投资方式,提升环境绩效,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的企业更好地展现自身,帮助市场更好地选择环境治理表现优秀的合作对象,提升市场公平性,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原创 陈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