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上市转债「新春转债股吧」
在定增等约束条款渐多的情况下,可转债或将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方式,从而走向快速发展的通道。
本刊特约作者 孔驰/文
3月10日,光大银行(601818.SH)公告300亿元可转债发行计划获批。同日,骆驼股份(601311.SH)亦公告7.17亿元可转债获批。此时距上一只可转债(洪涛转债)发行已有8个月。当前沪深A股市场虽然有24只可转债(含公募EB),但整体存量规模不到500亿元,体量过小。
但这一状况在2月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后正在发生变化。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定增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管理,包括设定18个月的时间间隔、设定再融资发行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0%等;同时,证监会明确表示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可转债不受线规限制。在融资新规的此消彼涨下,可转债走向快速发展的通道。
比如长江证券(000783.SZ)3月4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可转债。
监管层为什么要推行转债发行?转债发行条件之一是近3年净利率不低于6%,可转债转股则需要股价的上行。这是真正的让资金“脱虚向实”,并能使市场维持稳定。这两方面都是监管层希望看到的。
而且,转债发行后公司发行的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0%,一定程度上是对发行规模的约束。此外,转债在历史上表现良好,信息透明,对于监管层来说是比较放心的一个品种。
用Wind数据库筛选2013年至2015年的数据,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的上市公司约1700家,主要分布在医药、机械和化工等领域。从企业的净资产分布看,符合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大部分净资产在100亿元以下。
数据显示,所有符合转债发行条件的上市公司净资产规模达21.6万亿元,转债发行的理论规模上限是总净资产规模的40%,也就是8.6万亿元。假设在监管鼓励下,每年有5%的企业动用30%的发行额度,每年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将达1300亿元。对比目前公募转债500多亿元的存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上市公司发行转债融资有独到的优势,包括溢价发行、财务成本低廉、容易获得股东支持、条款灵活,大股东进退自如。
从投资的角度而言,转债是传统债券基金为数不多的能分享股市上涨收益的品种,可质押属性带来的放杠杆能力使它成为股市牛市时增强收益的神器。投资者参与转债投资有三个方式:老股东配售、一级市场申购、二级市场配置。对于债券基金而言,一级市场申购中签率低且难以拿量,二级市场配置是主要的参与渠道。
可转债分拆债底和看涨期权。因为含有期权,海外的转债交易流行对冲套利。但是中国的市场机制并不全面,转债套利策略并不可行,机构配置转债最终获利的源动力主要源于正股上涨。而债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转债的债券属性只有在较为极端的市况下才有所表现。
供给冲击是转债市场永恒的话题,特别对于目前发行实质性停滞状。2017年上半年新转债发行或能开闸,而待发新转债规模目前已经超越存量规模,同时待发个券中积压了几只大盘银行转债,潜在的供给冲击不可忽视成为市场投资者的隐忧。
结合过去的案例看,转债供给冲击产生明显的估值冲击概率有限,需满足较多的前置条件。从同一只转债发行历程的三大关键节点来看,预案冲击最大,核准其次,发行节点影响较小。预案与核准时点均难以预估,特别是预案时点具有随机性。无论是2010年1月中行转债开启大盘转债帷幕,或是2011年8月石化转债二期预案,还是2016年1月宁波银行转债预案,均对市场估值产生较大影响。大盘转债预案公布时期均不可预测,特别是在市场许久没有新发大盘转债时,新预案的公布会对投资者情绪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转债市场投资标的匮乏,加上现有7只公募EB也仅仅只有24只标的。流动性良好的转债更是稀缺。转债未来发行加速,尽管短期会压制已有转债的估值,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市场上发行主体的多样化,留给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余地,也能吸引外部资金参与,活跃市场。再融资监管新规下,转债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