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基金值得投资吗「最好的纯债基金」
基金从业人员的难题
身边的亲朋好友得知小管家在基金公司上班后,纷纷来打探:“有什么好产品推荐吗?稳赚不赔的那种?”
小管家每次只能耐心地一次次跟大伙儿进行金融科普:“现在已经没有稳赚不赔的产品了,那些说自己能够保本的基金都是不合规的……”
但是,一般小管家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被打断:“你就说你们有没有保证不亏钱的基金?”
弱弱的小管家:“没有,我们是不能跟客户承诺基金不亏钱的……”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过小管家推荐基金了。
其实,小管家特别能理解他们怕亏钱的心态。
在行为金融学,有一个专业名词“损失厌恶”。简单来说就是,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远大于收益带给人的满足感。
相信有经验的老基民特别有共鸣:假如今天持有的基金让自己收益了10块钱,由此获得的快乐值是100;如果哪天这只基金让自己亏损了10块钱,那由此带来的痛苦会远远不止100。
综合下来,即使基民持有一只基金经历了赚10块钱后亏10块钱、最后盈亏平衡的过程,基民估计对这只基金的“评价”也不会很好,因为他在这个投资过程中收获的是难受。
尤其是对刚入门的投资小白来说,一次不愉快的投资体验可能会直接导致他们谈“基”色变,甚至放弃基金投资。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呢?
很多人想起了自己理财的第一只基金——“XX宝”,每天虽然赚的不多,但基本没有出现亏钱,这个投资体验非常棒!
其实,让投资者拥有良好投资体验的奥秘在于【摊余成本法】。
【官方版介绍】
计算基金净值时,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小白版介绍】
假如你买到了一张票面利率为4%的一年期债券(票面价值100元),虽然中间这张债券的价格时涨时跌,但你从来不为所动,一直持有这张债券,直至债券到期。
那么到期之后,这一年你的收益为100*4%=4元。
如果用摊余成本法的规则,这4块钱属于利息收入,会在你持有债券的时间里(一年,即365天)平均分摊到每一天,大约每天0.011元收益。
买入债券之后,无论债券的价格是升高还是下跌,基金估值时都不会把这部分债券价格变化带来的收益波动考虑进去。
所以对应的基金净值曲线会表现得相对平稳,不会大起大落,如这样:
摊余成本法债基净值相对平稳
虽然使用摊余成本法的基金净值波动小,但也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缺点:不能及时反映市场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
而另外一种基金估值方法——“市值法”,跟摊余成本法就不一样。市值法能够很好反映市场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
【官方版介绍】
在持券期间,每个估值日从市场或者第三方取得债券的估值价格,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日损益。处置债券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小白版介绍】
在市值法的规则下,基金估值的时候除了会把票息收益计提到每日收益之外,还会把债券估值价格的波动考虑进去。如果今天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从100元下跌到95元,那这5块钱的亏损就会反映在基金的净值波动里。
投资者看到的基金净值曲线可能是这样的:
市值法债基净值波动较大
跌宕起伏的基金净值曲线可能会让持有人的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今天因基金涨得好而喜,明天因基金跌得惨而悲。
总的来说,两种估值方法各有利弊。
【市值法】能够及时反映市场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但持有人要承受基金净值的波动,容易导致投资短视化等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摊余成本法】虽然在及时性上落在下风,基金净值波动相对较小,更容易让投资者拥有良好的投资体验,培养长期投资的习惯。
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市场上采用摊余成本法的债券基金一般都会设置一个封闭期(常见的是1年),如果想要申购或者赎回,只能在特定的开放时间进行。
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申赎规则,让大家的投资受限制呢?
主要的原因是,摊余成本法债基基本都是采用买入并持有的投资策略,要求持有的债券不能超过基金剩余封闭期。
这也很容易理解。如果设置成可随时申赎的开放式基金,中途一旦有投资者想要赎回基金,那基金经理就不得不卖掉自己持有的债券,把拿到的现金还给投资者。
这样一来,由于基金经理是在中途将持有的债券卖出,必须承担由于市场因素造成的债券价格波动。
前面我们也介绍到,采用摊余成本法估算基金净值时,是不把债券价格波动考虑进去的,所以基金经理这样的操作会导致估算的基金净值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容易误导投资者。
因此,摊余成本法债基一般都要设立【封闭期】。
在特定的开放时间内接受投资者的认购申购,然后封闭运作一段时间,封闭期内基金经理投资剩余期限短于封闭期的债券等产品。封闭期结束之前,投资的债券到期,拿回本金和票息收益。
由于之前估算的基金净值是将票息收益平均摊销,每日计提的;基金封闭期结束的时候获得的也正是这笔票息收益,所以每天看到的那部分损益与真实情况就会较为接近。
本文源自广发微管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