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债券影响「债券风险防控」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近日,疫情防控债券的发行迎来“窗口期”。部分券商行业负责债券承销的工作人员开始了复工后的忙碌。
谈及疫情防控债,华中一家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刚成功发行上市一只(疫情防控债),目前排队上市的疫情防控债券还有十几只。”
根据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东资信”)研究员徐骥统计,从春节复工之后到2月14日,共有38只疫情防控债在银行间或交易所注册发行,发行金额合计约253亿元。
疫情防控债券发行数量的明显增多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对于疫情防控债的信用风险考虑。那么疫情防控债是否对信用风险“免疫”呢?
何为“疫情防控债”?
2020年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对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较重地区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公司信用类债券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
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上交所、深交所分别通过各种官方渠道,以通知或问答的方式对外公布关于疫情防控债“绿色通道”的具体举措;其中,以交易商协会公布的内容最为具体。
在2月7日发布的《NAFMII“疫情防控债”十问十答》中,交易商协会明确表示“绿色通道”的运行机制是“对湖北省等疫情较重地区的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企业,以及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企业”做到“即报即办、特事特办”。关于这三类企业,交易商协会也做了具体的解答;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
截至2月14日,已发行疫情防控债的企业涉及行业较多,包括医药生物、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非银金融、农林牧渔,等等。
“半为疫情、半为还债”?
如果以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的百分比作为“抗疫情含量”的指标,那么疫情防控债的抗疫情含量如何呢?
根据徐骥统计,通过查阅38只债券的募集资金用途,明确用于疫情防控的资金大约只占到发行金额的四分之一。募集资金去向最多的是偿还债务。
例如,具体来看,“20福耀玻璃MTN001”计划发行6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偿还贷款,0.4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0.6亿元明确用于“补充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的营运资金需求”;
“20厦门航空(疫情防控债)SCP002”发行规模4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偿还即将到期债券,1亿元用于“补充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的流动资金”;
“20通用(疫情防控债)SCP001”发行规模20亿元,其中16亿元用于偿还债务。
远东资信研究部表示,由此可见,借新还旧才是企业争取“疫情防控债”标识的主要驱动力。
业内:仍需警惕信用风险
多位债市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疫情防控债发行数量明显增多,但是仍需警惕信用风险。
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监莫迁表示,“抗疫情这个标签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不会单独看待,主要还是看主体资质。”
光大证券固收分析师张旭称,带上“抗疫债”标签并不意味着国家会给予担保或是隐性担保,投资者仍要仔细考察企业的信用资质。
根据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定义,对于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且金额占当期发行金额不低于10%的债务融资工具均可添加“(疫情防控债)”标识,具体包括用于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制造及采购、科研攻关等。上交所也表示添加相关标签的资金可以全部或部分用于防控疫情有关用途,但未明确具体的比例。
申万宏源首席固收分析师孟祥娟也提醒,即便在“抗疫债”这个标签下,投资者也应分析企业的信用面,不要盲目追逐,“疫情债后续偿债资金也不是完全确定的,政府也没有说疫情债就是兜底债。”
徐骥也认为,添加了“疫情防控债”标识的债券并不会天然地具备信用风险“免疫力”。投资者不应当把“疫情防控债”视为“信用风险免疫债”,金融机构在做好抗疫情支持服务的同时,也应当对信用风险做好识别和定价。
另外,上述华中一家券商人士对记者也表示,企业经营不能完全割裂来看,疫情的发生肯定是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影响,这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企业原有的负债是不改变的,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应对突发疫情的资金。单纯把疫情防控债的发行理解成还债也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