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300多款银行理财产品亏损」
摘要
近期,国内股市债市双跌,向来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净值波动,甚至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不少投资者产生了“恐慌”情绪。然而,投资者需认识到的是:第一,破净的理财产品仍是少数,且以混合及权益型为主;第二,理财产品并未真正出现风险,只是由于资产联动下的“股债双杀”及估值方式调整下净值波动“浮出水面”且更加直观。因此,投资者应理性看待,仍需相信专业机构,无需恐慌“跑路”,明了短期波动对理财产品净值影响有限,理财市场仍然整体表现稳健,避免因为“踩踏”式赎回而导致的真实利益受损。
01
理财产品“破净”,您“受伤”了吗?
初步测算,今年第一季度有近10%的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曾发生过单位净值“破净”,甚至累计净值“破净”。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28日,剔除外资行产品、QDII产品以及统计期内未披露净值数据的产品,今年已有3,835款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曾发生过单位净值“破净”(单位净值小于1),较去年同期增长391.04%,甚至有2,968款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曾发生过累计净值“破净”(累计净值小于1),较去年同期增长356.51%。此外,从近三个月的数据来看,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破净”数量呈逐月上升态势,“破净”现象在今年三月份较为明显。今年前三个月的月度“破净”数量之和明显大于今年第一季度的季度“破净”数量,这说明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前三个月曾多次“破净”或长期处于“破净”状态。
上述统计反映了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的历史情况,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有多少款产品正在经历“破净”,以及这些“破净”产品的回撤情况和收益表现同样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正在经历“破净”的产品仅占比8.43%。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28日,在统计到的22,518款存续的净值型人民币产品中(剔除外资行产品、QDII产品以及近一周内未披露净值数据的产品),共有1,899款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正在经历单位净值“破净”,占比8.43%。其中,正在经历单位净值“破净”的产品中,仍有81.83%的产品将单位净值控制在0.98以上,净值跌幅相对可控。
不同类型产品中,固收类产品破净占比最低。截至2022年3月28日,上述统计到的两万余款净值型人民币产品的今年以来收益率(年化)的均值约为0.99%,其中,固收类产品有20,834款,其中有5.6%的产品正在经历“破净”,“破净”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9%;混合类产品及权益类产品今年以来均有超过四成的产品出现“破净”,“破净”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2.56%和-11.54%;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仅有4款,其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的均值约为-41.22%。此外,这两万余款净值型人民币产品中,监测到当前有3,054款产品的今年以来收益率(年化)为负值,占比约13.56%;监测到当前有5,596款产品较今年以来的最大累计净值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回撤,占比约24.85%。
不同风险等级产品中,风险越低的产品发生破净的可能性越小。从“破净”产品的风险级别来看,R1产品未发生“破净”,R2产品的发生“破净”的概率也相对较小,仅有4.12%。即使发生“破净”,R2产品的止损和回撤控制表现也明显优于R3、R4和R5产品。
总的来看,出现“破净”或正在经历“破净”的理财产品数量仅占全市场数量的一成左右,且主要为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市场波动浪潮中,固收类产品、风险等级R1和R2类产品仍然表现稳定。
02
“破净”真的是产品出现问题了吗??
· 资产联动下的“股债双杀”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反复,俄乌地缘政治冲突,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国内外因素叠加影响,债券市场和权益市场共振调整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价格出现明显下跌。
此次“股债双杀”属于债券市场和权益市场共振调整的结果。具体来讲,股债同跌造成了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的尴尬局面。从资金和政策等层面分析,我们传统上认为股债走势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即存在所谓的“股债跷跷板”效应。但历史数据显示,“股债跷跷板”效应并非稳定存在,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显著的股债同涨同跌也会不时地发生。
“固收 ”产品强化了大类资产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此次股债市场共振的负面效果。而投资者受负面情绪影响,很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赎回行为,“锁定”现有负收益。赎回费也会进一步造成赎回者的经济损失。当市场悲观情绪引发大批投资者集中赎回时,理财产品将不得不出售各类底层资产以满足投资者的赎回需求,而底层资产抛售行为不仅会导致理财规模锐减,还会迫使各类底层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加深股债市场共振的负面影响,再度压低理财产品净值。
· 估值调整真实反映产品波动
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理财产品估值方法的调整使得底层资产的波动被真实的体现在产品的净值表现上。资管新规出台前,银行理财产品对债券类资产采用的估值方法多为摊余成本法,即在计算理财产品的净值时,会将所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及折价/溢价波动平摊到每天来计算,以达到人为“调节”理财产品净值和收益率的目的,使所有波动都隐匿于匀速上行的直线背后,造成净值波动十分平滑的假象。例如,假设某理财产品以95元购入了一只票面价值为100元的无息债券,那么在债券到期日将会获得5元收益,若使用摊余成本法,则这5元的收益将平均地分摊到之前的每一天,因此净值不会产生波动。
然而,资管新规出台后,净值化转型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必然发展方向,而作为实现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目标的重要手段,采用市值法估值是大势所趋。与摊余成本法不同,市值法不仅考虑了理财产品投资于债券类资产时的票面利率,还考虑了因市场表现变化造成的底层资产价值波动,并让这些波动清晰的反映在理财产品的净值上。通俗来讲,同样的例子,若使用的是市值法,假设因市场变动,95元购入的债券目前的市值只有93元,那即使债券到期时依然能拿到100元,但现在却会出现2元的波动。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披露方式也在逐渐优化。以前,理财产品的市值仅显示为购买金额,在产品到期、本金和收益进入投资者账户前并不会发生变化。现在,依据监管的要求,银行需要定期、及时对产品净值进行披露,故理财产品净值表现会更加直接的呈现给投资者。
总的来说,资产联动下的“股债双跌”,以及估值和信息披露方式的调整并没有真正造成理财产品出现问题,只是揭开了那层掩饰波动的“纱”,使净值波动更加直观、清晰。
03
“破净”之后,要不要开始“跑路”?
· 银行理财整体稳健,并非所有产品出现亏损
虽在短期内债市出现震荡,但债市回稳趋势正在明朗。今年以来,在外部国际环境和突发事件,以及内部宏观经济、货币及房产政策调整等多重冲击下,债券市场收益率低位震荡,1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月下旬至2月中旬期间大幅下降,其中2月10日仅为1.88%,为今年以来的最低点。但进入3月后开始回升,截至3月25日1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回升至2.16%,接近年初的水平。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月24日一度下行至2.68%的低点,但此后有所回升,截至3月25日已达到了2.80%。
基于对银行理财产品固有的“刚兑”印象,投资者可能忽视了“风险与收益并存”。由于纯固收产品无法满足部分投资者对收益的要求,因此将部分资金投向权益市场以增厚收益的“固收 ”和混合类理财产品开始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然而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下跌,截至3月15日,沪深300指数已从年初的4,940.37点下降为4,174.57点,跌幅达到15.50%。
虽然资本市场表现孱弱,但固收类产品在大部分时间仍然保持了稳健的净值表现。截至2022年3月28日,今年以来发生回撤的固收类产品数量占比为27.61%[1],其中纯固收类产品占比15.43%,“固收 ”产品占比32.30%。固收类产品平均回撤为0.33%,其中纯固收类产品平均回撤为0.15%,“固收 ”产品平均回撤为0.35%。今年以来固收产品未出现回撤程度超过10%的情况。具体收益表现方面,在股市持续下跌,债市也出现震荡的情况下,今年以来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表现较为平稳,七日年化收益率基本保持在2.8%左右,而固收类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小幅下滑,其中纯固收类产品因债券收益率处于低位导致其收益水平出现下滑,但产品整体收益仍然高于现金管理类产品;部分“固收 ”类产品受A股持续下滑影响,产品净值出现不同幅度的回撤,但平均收益仍为正数。
· 短期波动不对最终收益产生过多影响
由于银行理财一般持有债券至到期,因此短期波动对最终收益不会产生过多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资产相较于公募基金而言相对稳健,其主要投向于各类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部分产品会配置权益类资产(如股票、基金等)。由于近期债券及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包括债券及股票)受到暂时冲击,进而反映到产品净值波动上。不过,短暂的收益涨跌都只是一时表现,不要太纠结于一日或者几日的净值波动。
就理财产品主要投资标的债券而言,所投债券通常持有至到期,短期内债券涨跌会引起产品净值波动,但不影响债券到期收益率,也就是说短期波动不对最终收益产生过多影响。所以,将时间线拉长,以时间换空间,获得稳定收益,乃是投资者上策之选。
· 一旦出现踩踏现象,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投资者要聚焦长期视角,避免基金踩踏导致的真实利益受损。相较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出现部分回撤而言,混合类、权益类基金在此次市场震荡中遭遇大量赎回,为应对赎回压力,基金经理不得不大量卖出持仓股票,进一步打压股价,引发连环踩踏式大跌,导致场内很多基金处于折价状态。
若投资者在理财产品走势不平稳甚至下跌的时候,不断地赎回产品,将资金撤出,而赎回产品时可用于兑换套现的现金不够多,兑付压力会让投资经理大量地抛售债券资产,导致债市下跌,而债市下跌会带动其他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一起下跌,受恐慌情绪驱动,这会进一步引发投资者赎回产品,形成类似于基金踩踏的“理财踩踏”,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理财产品破净,投资者无需恐慌,行情总在绝望中产生,不要在谷底时转身而走,也不要在顶峰时慕名而来,应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写在最后
投资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面对短期波动,投资者首先需要主动了解各类型产品的基本风险收益特征,减少非理性的收益预期;其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偏好、明确投资需求,规避盲目跟风情况的发生,并在投资需求与风险偏好出现偏离时迅速调整投资方案;最后需要充分相信专业机构,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树立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追涨杀跌。
注:[1]计算每款产品发生回撤的天数占所有产品今年以来的总天数之比,用于反映今年以来市场上所有固收类产品发生回撤的频率。
作者:普益标准研究员 郑哲涵 雷文杰 陈雪花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