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危机「怎样走出债务困境」
作者:吴刚梁
近期华晨汽车、永煤控股等国有企业信用债违约事件逐步发酵,引起了各方面对金融市场风险的担忧,而债务违约集中在地方国企也引发人们对地方国企困境的关注。日前,中金发表报告指出,11月以来,中国地方国企累计违约金额创历史新高,至约216亿元。因为地方国企投资回报率较央企和非国企更低,所以总体来讲偿债压力更大。
从理论上讲,应该打破国有企业债券刚性兑付的惯例。那些经营效益不佳、无法偿还自身债务的国有企业应该被重组、破产和出清,政府没有必要拿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融资为“僵尸企业”输血续命。当前有些地方政府通过变卖优质国有股权去替困难企业偿债,或者把一个国有企业的信用和当地其他国有企业捆绑连带,这些做法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地方国企的信用、减少融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某些国有企业在巨额债务中越陷越深。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区分无偿债能力和恶意“逃废债”。企业债务违约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缺乏偿债能力,即没钱可还;另一种原因是没有还款意愿,即有钱不还。如果是前者,就应该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其进行重组和破产。第二种情况是债务人不讲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表现为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等。实践中,有些国有企业隐匿货币资金,或无偿、低价将资产划拨给关联方。对此,债权人应及时行使撤销权,监管部门也应积极介入和严厉查处。
在处理地方国企债务时,因其牵涉的面比较广,各地要控制好兑付节奏,防止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债券违约容易引起市场上连锁反应,比如,违约国有企业将无法发行新债,容易导致其资金链断裂。另外,一家国有企业违约,风险可能会蔓延到辖内其他国有企业或者殃及同行业企业,甚至传导到整个债券市场。
因此,各地方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对辖内企业的债务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制定处置预案,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选择性的救助,防止辖内国有企业违约事件集中爆发,消除恐慌情绪。从长远来说,国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率,与金融监管部门相互配合,逐步释放和化解风险。总之,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国有企业债券违约成因复杂,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坚持底线思维,以市场化方式处置违约风险,尤其要在打破刚性兑付和防止系统性风险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作者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
原载于环球时报2020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