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水平太差「基金经理压力大」
从封闭式到开放式——内地基金历程
2000年10月我写的《基金黑幕》发表后,受到了一些朋友与业内人士的埋怨,直到2003年的一次基金座谈会上,还有人当场指责我。其实,《基金黑幕》所担心的现象很快就在大成基金管理公司身上出现了。
我们在前面谈到曾是财政部嫡系的“中经开”做庄的上市公司东方电子,在1999年年报中,中经开与另一家关联企业都名列十大股东之内;但到了2000年,中经开等企业已从前十大股东中全身而退,接盘的是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直到2001年6月30日,这两家基金仍分别为东方电子的第七和第十大股东。
基金景宏和景福均系大成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而中经开是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之一,中经开的总经理又是大成基金的董事长。
如果说事有凑巧,两家基金在2001年8月的银广夏事件(详见第17期)中又和中经开联系在一起。它们重仓持有银广夏,甚至2001年4月以后,景宏仍然以每股30多元的高价继续增持。由于银广夏事发突然,中经开深陷其中,东方电子的情节未能重演,即由两只基金继续高位接仓,掩护中经开撤退。
2001年,大成基金是所有15家基金管理公司中亏损比例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基金景福和景宏分别持有银广夏股份的485.6万股和672万股,银广夏股价暴跌了80%左右,大成基金当然损失惨重。这种连傻子都看得明白的事,证监会却不了了之。
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像中经开这样的做庄券商控制了大部分基金公司,基金可是他们最好的出货工具。想象一下,我们上面提及的南方证券、大鹏证券和华夏证券等面临破产的券商,他们一定会将自己被套死的股票让属下的基金接走。幸运的是,《基金黑幕》一出,基金立刻成为众矢之的,监管日严,整个行业不仅未如券商那般崩溃,而且还有所发展。
中国基金业的早年历史也与券商一样混沌。
1991年7月,珠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发起设立了全国第一只内地投资基金“珠信基金”,规模为6,930万元;同年11月,南方证券和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发起设立“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发行规模为8,000万元。
1992年,全国基金热潮掀起,沈阳通发、沈阳富民、海南富岛和深圳天骥等多只基金面世。其中,淄博基金规模为3亿元,1993年8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但接着基金数目又锐减,截至1997年11月,我国内地共设立了78只较规范的投资基金,共募集资金76亿元,全部为封闭式基金。在深沪两个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基金数为25只,沪市15只,深市10只。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天骥基金,为5.8亿元;最小的是武汉基金,只有1,000万元。
多数基金是由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发起并管理的,一般是在公司内部设立一个基金管理部,负责基金资产的运作和管理。
这些基金在制度设计以及运作上存在着许多缺陷,投资范围广泛,涉及股票、债券、实业投资、房地产以及法人股,基金的品种非常单一。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基金的发起设立一般应有2个或2个以上的独立法人作为基金发起人,但这些基金中80%以上都是由独家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
于是,大家把它们约定俗成地称为“老基金”,区别于1997年后发行的“基金”。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3月23日,两只完全按照新的基金发行办法成立的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分别在沪深两地上网发行。
对于今天已习惯于封闭式基金价格的投资者来说(也就是它的市场价要低于净值),很难想象当年的“新基金”会受到热烈追捧。
这两只封闭式基金的申购资金分别是826亿元和790亿元,中签率只有2.37%和2.48%,多么庞大的申购资金和多么低下的中签率。1998年4月7日,这两只面值1元的基金上市,开盘价是开元1.37元,金泰1.45元。5月5日,开元达到2.41元,金泰达到2.43元。
而第三只由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基金兴华上市就开了个2.01元,由于1997年前的那些“老基金”价格大多在3-6元,给了这些基金以想象空间,把它们当股票炒作了。
3年后的2001年9月21日,基金通乾上市,开盘价只有1.03元。到了2002年4月4日的基金丰和,开盘价只有0.99元。同年9月10日上市的基金银丰开盘价0.94元,比发行价亏损6.93%。至此,封闭式基金就没办法发行了。
2003年年底,封闭式基金平均折价率为22%,2004年6月30日达到27%,2005年4月29日达到37%。2005年5月12日,三只封闭式基金成交价跌破0.5元,最低的基金景福只有0.493元。
综观美国封闭式基金市场,大部分基金都是溢价发行的,然后很快转为折价,并且长时间维持折价,折价的程度会随时间变动,过去十年间保持了3.6%的平均折价率。这就是国际金融理论中的“封闭式基金之谜”。在海外,它一般是用行为经济学的“情绪化投资”来解释的,但在中国内地,这不是主要原因。
中国内地的封闭式基金不像开放式基金那样有赎回压力,投资者很怀疑基金经理的努力程度和操守。以保险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曾根据契约,要求封闭式基金提前打开,转为开放式基金(因为按美国市场的经验,当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时,折价会自行消失),但遭到基金管理公司和证监会的拒绝。
失败之余,让人们怀疑封闭式基金届时是否会拖延“封转开”的时间。毕竟,他们既没有赎回的压力,又能拿到管理费,何乐而不为?这又引起了人们一阵厌恶和抛售。当然,只要基金公司信守承诺,54只资产总额822亿元的封闭式基金还是很有投资价值的。
2006年7月14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终于召开了第一次封闭式基金持有人大会,就内地首只即将到期的封闭式基金兴业转为开放式基金进行投票,结果98.69%的持有人赞成,至此,封闭式基金前途的政策悬念趋向明朗。
2001年9月内地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发行以来,增长速度惊人,基金数目平均每6个月就翻一番,截至2005年年底,共有基金公司52家,开放式基金164只,资产总额3,869亿元。而且,这个速度和规模是在大熊市里形成的,更为不易。
本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