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现率和再贴现率大小「贴现率与折现率的区别」
关注智慧股市101,看股海浮沉。
一、贴现率的定义:
贴现率又称门槛比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贴现率是一种基本货币政策工具。
二、贴现率的用途:
企业所有的应收票据,在到期前需要资金周转时,可用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或借款。银行同意时,就会按一定利率从票据面值中扣除贴现或借款日到票据到期日的止的利息,而付给余额。
贴现率的高低,主要根据金融市场利率来决定。贴现率也能适当预测经济发展,企业财务成长测算,投资预测与回报测算,资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等等。
三、再贴现率的定义: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扣息利率。再贴现即一般商业银行资金不够时,便向中央银行融通借款。借款方式,便是用手上现有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以获得资金。这种再贴现时支付的利率叫再贴现率。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为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当商业银行需要调节流动性的时候,要向央行付出的成本。指商业银行为中央银行提供贴现票据,融通资金时所支付的贷款利率。也可指把未来现金收益折合成现在收益的比率。理论上讲,央行通过调整这种利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调控整个货币体系利率和资金供应状况的目的,是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重要工具之一。
四、再贴现率的含义:
1、再贴现意味着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 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高,就会 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反之,再贴现率低,就会促进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增加。
3、再贴现率的数值由中央银行决定。
当市面资金紧缩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变低,就会倾向通过再贴现获取资金,导致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多,同时商业银行也会降低其市场利率;反之,当市面资金过多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再贴现率,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市场利率。
五、贴现率和再贴现率的关系:
再贴现率会影响贴现率,即再贴现率<贴现率。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增加,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办理再贴现是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途径之一。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方式,并一直是我国票据交易预期年化利率定价的基准之一。从2001年9月11日起,人民银行将再贴现率由2.16%大幅调整至2.97%后,2004年3月又再次调高至3.24%的水平。自2008年9月以来,人民银行三次调低存贷款基准预期年化利率,央票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也大幅下降。2008年11月18,商业银行间转贴现率已降至3.12%,随着国家积极货币政策的陆续推出,再贴现率也有着向下调整的空间。
再贴现率具有调节灵活的优点,但也不宜频繁变动,否则给人以政策意向不明确印象,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 再贴现率的调节空间有限,且贴现行为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如果商业银行出于其他原因对再贴率缺乏敏感性,则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现阶段,再贴现率只是作为票据贴现率的定价基础。人民银行曾有过规定,即票据贴现率应在再贴现率基础上加点确定。而转贴现率则不受限制,已经完全市场化。即便如此,由于贴现率与再贴现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再贴现率仍会对票据市场预期年化利率定价产生重大影响。
每日股文,明天见!
上一篇:贴现(转贴现、再贴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