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的转折点「鸦片战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鸦片战争“可以说是西方侵略势力打开中国大门的转折点,一个无论从人口还是国土面积都远远小于中国的英国,却可以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将当时的东方大国一举打败,很多人都在分析原因,而今天咱们将从另一个角度,聊聊英国当时是如何通过金融手段,轻松的打赢这场重要战争的。
我们都知道,打仗的花费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国家的财力最能代表它的国力了,而任何一个国家能力,包括军事力量,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撑,那么问题来了,相比于中国,英国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小国了,它哪来的钱和中国一较高下,最终还大获全胜呢?
税收制度不同中国当时有着一支巨大的官僚队伍,主要的任务就是收税,而中国皇帝富有四海,皇权没有任何限制,皇帝要收多少税,好像就是一句话的事,但是事实是封建社会体制下,老百姓都生活在被层层压迫的环境中,受各级官僚的不断掠夺,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在不断的下降,再加上各级官员的贪腐行为,当时中国的税收能力是很差的。
而英国却截然相反,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国力大增,同时他们也出台了相关法律对纳税人产权的保护,国王不能随意损害纳税人的利益,更不能把税收用于骄奢淫逸和胡吃海塞,只能用这些钱给公民提供各种服务,这样一来英国的管理体系就比较正规,官员也都比较清廉,税收也没有被腐败吞噬,而老百姓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工厂、企业,也大大增加了英国人的纳税能力,进而英国的税收能力也大大增加了。
总之英国人交的税,最终怎么花是要通过议会决定的,最后还是花在了老百姓身上,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而当时清政府收的税,谁都不知道干什么了,而很大的概率是供各级统治阶级挥霍消耗了,那老百姓的积极性当然会很低了。
借钱能力不同而除了税收,英国财政能力强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借钱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国债“,国债的发行支撑英国打赢鸦片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695年,英国发行国债总额达840万英镑,是税收的两倍;而到了1790,国债总额攀升到2.44亿英镑,是当时政府收入的15倍,这么强大的融资能力,支撑着英国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争,其中包括鸦片战争,那么英国为什么能轻松借到钱,而当时的清政府就不行呢?
当然是国家体制的不同了,英国有个特殊的中央集权模式,就是”君主立宪制“,他们有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国家像公司一样管理,议会是董事会,首相是总经理,国王有这个公司的所有权,但并不拥有经营权,两权的分离,可以让更优秀的人和团队来管理国家。
这也让他们有着非常高的经营能力,也有着非常高的信誉度,所以一旦需要钱的时候,国家就会以政府的名义发行债券,而人们对英国政府充满信心,都在非常踊跃地购买国债,而英国政府也保持着良好的信誉度,没有发生一起违约事件,最后不光英国人,就连欧洲其他国家的公民也都有非常愿意投资英国国债,使得英国的财政得到了空前的富裕。
而我国古代像清政府这样的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皇帝的,缺什么没有借的思维,直接向老百姓征收就可以了,他们的方式只有掠夺和强制捐款,这样的制度体系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财政收入会越来越差。
而假如皇帝愿意发行”国债“,恐怕也没人愿意购买,因为皇帝可以说毫无信誉可言,也许皇帝一句话,购买国债的钱就可能”血本无归“,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这样的制度体系下,国债要想顺利发行,似乎是无法完成的事情。
再回到鸦片战争,当时的清政府已经陷入了财政危机,当时的财政收入为每年4000万两,国库存银只有1000多万两,而鸦片战争的军费达到3000万两;而英国当时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55亿万两,也就是说当时英国的财政收入是中国的四倍,而英国在鸦片战争的花销仅为1200万两,如此大的悬殊,当时的清政府想不输恐怕都不行啊!
所以当时从两个国家的体制、军队、武器装备等方面诸多的巨大差距,导致鸦片战争最终的结果,从终的原因还是归结到钱的因素,其中“国债”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强大的借钱能力,让这个西方小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在后来的各类战争中所向披靡,这背后的财政逻辑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同样发行大量国债的美国,是靠什么支撑他的信用体系的呢?感兴趣的朋友咱们以后接着聊。
大家还有哪些在金融理财方面不懂的知识或疑问,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做成文章或视频,给大家做出详细的讲解。
“小银哥说金融”是一档面向普通百姓,分享金融知识的科普类节目,请大家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金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