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国外政府债券「欧洲债券属于外国债券吗」
一、高收益债券(垃圾证券)如何'明智'的买?
高等级债券虽然安全,但因为提供的利率较低,并不能使积极型投资者“满意”。他们需要收入,更倾向于买入高收益债券(利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公司债券,今天我们称之为“垃圾债券”),但反过来想,如果某公司愿意支付很高的利息才能借到钱,那无疑也是反映该公司风险较高的信号。
因此仅仅因为利率较高而购买这种缺乏安全性的债券或优先股,是不明智的。
如果以票面价格即完全没有折扣的价格购买这种债券,一旦经济形势走坏或市场走软,该公司可能停止股息或红利的发放:
2001年5月,世界通信公司以8.3%利率发行119亿美元债券,引发哄抢。但如果花时间稍研究下,除了债券的收益率给的比较高,公司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几个月后,该公司连债券利息都付不了,最后债券违约、公司申请破产,债券价值比最初发行价下跌了80%。
另外,债券的交易价格也可能走低,即便发行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其实没有任何变化:
比如1946-1947年美国10家铁路公司发行的债券,发行时平均价高达102.5,第二年就跌至68附近,很短时间缩水三分之一(该跌幅甚至大于当时普通股的跌幅),但1947年公司业绩比上年好的多,下跌主要因为资本市场疲软原因。该债券发行时利率4.5%,比2.5%的平均水平略高,但就为了这1.5%的额外收益,短时间内会让你承受巨大损失。
所以啊,格雷厄姆建议,以票面价格出售的年利率为5.5-6%的二级债券,几乎肯定是不能买进的,以70%的价格买入这种债券还差不多。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就一定能等到这个价格买到此债券。
1940年代,由于三十年的萧条,这样价格便宜的债券比比皆是,如果你购买了此类价格低廉、无人问津的债券,那么将赚的盆满钵满。因为到了1945-1947年的繁荣时期,这些债券的巨额欠息大多以现金或新发证券的形式弥补,其本金也大多收复失地。
尤其在当前,投资此种债券的基金很多,可以借道债券基金持有多种高收益债券,风险进一步被分散。此类债券/债券基金适合那些已退休、且试图增加自己的收入以弥补退休金不足,并能承受一定价值波动的投资者。
二、外国债券“碰都不要碰”?
因为时代的原因,20世纪前几十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外国债券是个非常高风险的投资选择。利率为8%的捷克斯洛伐克债券,1922年在美国发行价格96.5美元,1939年跌至6美元,而又在1946年奇迹般升至117美元,随后又在1970跌至8美元.....在格雷厄姆看来,外国债券和垃圾债券差不多,均非优质投资目标。如果投资者拒绝外国债券,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有利于自己的国家。
但如今,对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者来说,外国债券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新兴市场国家、银行和公司2017年发行的长期债券首度跨越5,000亿美元大关,规模创下历史纪录,凸显全球投资人追逐高收益投资标的之际,风险承受能力也提升;过去十年该发债规模一直在扩大,受惠于当前全球经济成长,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基本面得到良好的支撑。而新兴市场长期债券的发债利率相对较高,也能减轻持续期间的风险,比如阿根廷百年公债的发债利率为7.9%,投资人大约12年就能回收本金。
另外外国债券也能分散股市、国内系统性风险,积极型投资者可以将其纳入你的投资组合,但通常不要高于总资产的10%。普通人持有的方式,可以通过QDII基金持有海外一些高收益债品种。
三、短线交易最“要不得”
短线交易,即持有股票的时间在几个小时左右,被称之为“有史以来人类发明的最佳自杀武器”。这种情况你的某些交易会赚钱,并为此付出高度的紧张(及由此带来噩梦般的压力),但大多数会是赔钱,而你的经纪人却永远会从中获利。
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尝试了短线交易,但结果确实:交易越频繁,自己得到的越少。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2位金融学教授考察了66000名客户的交易记录,这些客户在1991年到1996年总共完成了190万次交易。我们来看看最后的结果:
因此我们建议,不要急于操作,耐心等待即可。只有长期投资者才是真正的投资者,持股时间几个月都达不到的人,最终不可能成为获胜者,其结局最后只能是成为牺牲品。机会永远都有,但一次踏错,可能需要很多时间才能恢复初始,很多时候主动投资会变成被动持有(“被套”),这非常的不应该----这样反而机会来了,反倒没筹码或正在被套中。
四、抵制首次公开发行(IPO)的甜蜜诱惑
一般来说,证券新品种总是在“市场有利”时发行,而这种“有利”只是对卖方而言,对买家则其实是不利的。这在A股市场大家也很习以为常了,每当牛市时,新股票、新基金的发行总会受到热捧、“一票难求”,而当熊市到来或持续很久,这些证券则很难发的出去。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历史上的IPO情况及市场表现:
1960.6-1962.5
超过850家公司首次公开发行
1969年
当年就多达781家IPO
1969和1973-1974年间的熊市
1974年9家上市,1975年14家上市
1980年代的牛市
此期间4000多只股票上市
1987年股市崩盘
1988-1990IPO再次沉寂
1990年代的牛市
此期间5000多只股票上市
2000年股市股市泡沫破灭
2001年新股发行88只
可以看到,投资者每次被伤害,但记忆不过几年,然后不断陷入轮回。其实从股票市场创立以来,投资者始终陷于这种狂热和沮丧的循环不能自拔。甚至有个小故事,早在1825年,即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发行股票高潮期间,据说在抢购某银行股票时,一个男子居然被挤死---那些富有的买家雇佣了暴徒以挤到队伍的前面。结果四年后,这些股票下跌了四分之一。
我们同样来看中国市场历年IPO情况:
注:蓝色线--IPO数量;红色线--IPO规模;绿色线--总募资规模(含定增)。紫色柱代表上证指数涨跌幅。可以看到,A股也遵循该规律,即在1996-1997、1999-2000、2006-2007、2009、2014-2015几次大牛市,都伴随着融资规模急速扩张,随后A股即会陷入熊市。而2016、2017年即便市场不好,定增导致的融资规模仍旧很高,这也成为压制市场反弹的重要利空因素,该局面不改善,很难有大规模牛市重来,最多还是结构性行情。
格雷厄姆告诉我们,在牛市的中途将出现第一批新股,其定价较具有吸引力,早期的购买者会从中获取巨额收益。随着市场升势的继续,这类融资会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公司的质量会逐步走低,但要价却越来越夸张。最后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的发行价,甚至会超过那些已上市很多年的中型公司的市场价格---这也正是牛市开始由盛而衰的一个相当可信的信号。
而且我们要补充的是,那些高收益的IPO股票,大多被专门的小团体拿走了,这个由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组成的小圈子,在这些股票出售给普通投资者之前,就以包销价将其吃进了。另外,涨的最猛的股票,通常是一些小盘股,即便大机构也拿不到。所以当你能买进新股时,大多都是暴涨之后,赚的钱可能还没捂热,就跌的本金都快没了,这是大多数人最后的结局。
投资者的不长记性,以及承销机构的唯利是图,只会造成一个后果---价格崩盘。另外补充的是,在股价跌到底部时,公众对小盘股非常厌恶,就像当初买进时那般狂热一样;此时,这些股票的价格会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就像当初远远高于其价值一样。
因此,聪明的投资者要能在牛市期间抵挡住新股发行商的花言巧语。即便你经过充分研究后,发现一两只的品质和价值还可以,经销商也会跟你吹嘘该股票的各种优点,你仍然需要远离它---因为它是投机氛围中的一部分,表面上看这是赚快钱的机会,实际上你每赚1块钱,最后都会赔2块钱,因为觊觎短线利润而承受未来的巨额损失。这些极好的股票,也许若干年后,在它们无人问津时,其真实价值才会显现出来。
无论何时,记住格雷厄姆的话---只有当你可以廉价的拥有一家理想的公司时,才可以买入该公司的股票,而不是---是否有其他很多人想买这种股票。千万不要把股票投资当成一场拍卖,以为---只要有人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接受你的股票,你就不需要关心企业的真实价值了。
最后请记住IPO可能也是意味着:很可能被高估了;只是幻想中的利润;内部人的专有机会;愚蠢、荒谬和疯狂!所以一旦全市场陷入疯狂,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候,永远不要做那个头脑发热、最后接棒的人,不要打“投机”的那怕一点点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