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英镑「英镑狙击战」
金融,指的是资金融通,即人们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各种手段来筹集资金的过程。
金融战争,是指通过在金融市场上掀起大规模的投机浪潮来掠夺财富的行为。目的也是掠夺财富。在经济虚拟化的条件下,金融战争成为最“合法”地掠夺别的国家财富的重要方式。
一个国家的财富由物质财富和金融财富组成,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财富在总财富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虚拟化了。
经济虚拟化意味着金融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给投机者提供了较多的投机机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进本国货币的可兑换和本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使金融战争从可能变成现实。
《金融战争》一书分析了从1992年到2017年的6次典型的战例。作者李翀用简洁和通俗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讲述得很通透,很适合我这种金融小白研读。
狙 击 英 镑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频繁爆发并且日益深化,欧共体国家深感有必要加强货币方面的合作,从而摆脱美元的控制和影响。
1978年4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首脑会议,联邦德国总理和法国总统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议。同年12月5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达成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决议。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协议正式实施。
欧洲货币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行稳定的汇率体系。成员国的货币彼此建立汇率平价,即货币之间的基准汇率,它们实际汇率的波动幅度不能超过这个平价的±2.25%。
1990年10月,英国成为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国。
在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1英镑兑换2.95马克,英镑汇率处于高估状态,也就是说1英镑实际上不值2.95马克。
1990年10月,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通过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东德))的方式完成了德国统一。东西德统一后,德国经济过热,德国中央银行试图用提高基准利率的方法控制投资需求,以抑制通货膨胀,这样给英镑汇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英镑和马克都是国际储备货币,如果德国的利率高于英国的利率,资本将从英国流入德国,以获取利率的差额。
英国中央银行要稳定英镑与马克的汇率,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随德国提高英镑基准利率,以限制资本流出英国;要么说服德国降低基准利率,以防止资本流入德国。
如果英国中央银行提高英镑基准利率,将会对投资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对英国低迷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当时英国经济处于衰退的状态。
马克的每一次加息,都让英镑汇率面临一次贬值压力。
英国政府只好劝说德国政府降低马克基准利率,减轻英镑汇率的贬值压力。但是,德国政府担心降低马克基准利率会助长德国的通货膨胀,因而从本国经济利益考虑拒绝了英国政府的要求。
1992年7月,有6位英国金融专家在《泰晤士报》发表了公开信,呼吁英国政府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英镑汇率能够贬值。
美国对冲基金敏锐地嗅到战机的气息。他们不约而同地关注着英国经济、外汇市场和英格兰银行的动向。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对冲基金开始建立做空英镑的仓位。在赌英镑兑换马克的汇率贬值的条件下,这些投机者主要通过卖出远期英镑、卖出英镑期货,买进英镑卖权建立仓位。
英格兰银行多次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不断买进英镑以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
1992年9月4日,欧洲共同体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英国小镇巴斯举行会议,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一再要求德国中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降低马克利率,但德国表示不能保证德国中央银行会降低马克利率。
1992年9月12日,英格兰银行已经成功地抵御了1992年8月以来英镑汇率的贬值压力。对冲基金可以借入资金来狙击英镑,英格兰银行也可以借入资金来捍卫英镑,而且英格兰银行已经借入了140亿美元来捍卫英镑。
1992年9月14日,德国政府为了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作出微小的让步,5年来第一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但这已经为时过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
1992年9月15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施莱辛格的一篇访谈,施莱辛格暗示,对欧洲货币进行广泛的调整比单独对里拉(意大利货币)进行调整要好。这意味着他认为英镑的贬值不但应该而且必然。
施莱辛格的讲话实际上就是一个信号!形势急转直下,投机者认为攻击英镑的时机已经成熟,决战终于开始了。
纽约时间9月15日下午,对冲基金开始了在纽约外汇市场的“豪赌”,它们以美元为抵押借进英镑,然后大规模地卖出英镑买进马克,用增加英镑供给的方法压低英镑的汇率,摧毁已经摇摇欲坠的英镑。一旦英镑对马克汇率贬值,对冲基金只需要用部分买进的马克就可以兑换回英镑偿还英镑贷款,剩下的马克就是投机收益了。
1992年9月16日,伦敦外汇市场开市后,英格兰银行分二次买进英镑,每次买进3亿英镑,但是英国汇率没有什么反应。而量子基金一下单就卖出10亿英镑。众多的对冲基金也纷纷跟进卖出英镑,英格兰银行寡不敌众。
在当时,恐慌已经笼罩着英国。持有英镑的人,不论是英国人还是非英国人,不论是公司还是金融机构,都争先恐后地出售英镑,买进他们认为坚挺的货币。
英格兰银行不断买入英镑,英格兰银行与投机者凭借着实力进行博弈,如果英格兰银行没有能力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英镑汇率最终还是贬值,那么英格兰银行买进越来越多贬值的英镑将遭受损失。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英镑汇率高估了,胜利的天平已经向投机者一方倾斜。
大西洋彼岸的索罗斯和德鲁肯米勒(量子基金)意识到英格兰银行在做最后的挣扎,于是继续加大抛售英镑的力度。
英国政府最终作出了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决定。
1992年9月16日晚上7:30,英镑汇率实行自由浮动。这一天,英镑以1英镑兑换2.7100马克比价收盘。
1992年10月24日,伦敦《每日邮报》(Daily Mail)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由于英镑暴跌,我赚10亿美元”。文章附有索罗斯的一张照片,他面带微笑,手拿酒杯。文章的引言写道:“一个国际金融界的专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从英镑危机中赚了将近10亿美元。”
不仅对冲基金发起了对英镑的投机,各国从事外汇交易的金融机构也参与了对英镑的投机。
英格兰银行为了捍卫英镑先后投入了270亿美元,最终英格兰银行损失了77亿美元。它作为世界上第二家建立的中央银行,建立300年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但没有想到在20世纪90年代却败给了人们还不熟悉的对冲基金。
当时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居第4位,英镑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居第3位,但是英国中央银行在对冲基金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一切表明,世界已经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金融资本一旦通过“狼群效应”形成一股势力,将势不可挡。
摘编自《金融战争》李翀
「往 • 期 • 回 • 顾」
美元是如何形成霸权的?了解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美元是如何形成霸权的?美元是如何在世界交易中循环的
美元是如何形成霸权的?美元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