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合适的产品 不妨先确定投资的长度和深度「投资股票长期有效的选股方法有哪些」
资管新规之后,理财产品开始净值化转型,产品的多样性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但这也给习惯于“老理财”保本保收益的理财客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们希望在本文针对理财客户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提供一定的视角。
关于产品选择,理财客户可能听到比较多的建议就是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的产品,但其实认知自己、认知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投资者因为产品的短期亏损而沮丧而赎回产品,或者因为其他类型的产品上涨更多而懊恼错过更高收益,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产品类型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的选择。
我们经常讲鼓励坚持长期投资,但前提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只有这样才可能坚持长期投资。
如果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认知自己、认知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一个比较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确定自己资金的投资久期,就是这笔资金可以用来投资的时间长度,然后去匹配产品。
因为投资久期确定了,匹配不同资产或产品的客观规律,最终投资获取理想收益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
那不同资产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我们用偏股基金指数、债券基金指数和货币基金指数来代表权益、债券和货币资产来做一些探索。我们使用过去10年的数据,假设过去10年中,投资者可以任意一天买入相应的基金指数,并持有一定的时间,来比较不同资产在不同持有的收益能力,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首先,平均来看,权益类资产的收益是远高于债券和货币类资产的:
持有不同资产的平均收益
那是不是我们就应该直接投资于权益资产?答案是否定的。
平均收益不代表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收益,不代表我们在任意一天购买产品都可以得到这样的收益。所以,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收益的确定性,我们希望收益的确定性越高越好,就是希望不管我们哪天购买产品,持有一定的时间后,可以得到的收益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我们来看看不同资产收益的确定性如何,我们可以发现,决定资产收益确定性的最重要的变量就是投资久期。观察下面几张图,可以发现:
01
不论持有时间长短,货币的收益确定性是最高的、债券收益次之、而权益资产的收益确定性是最低的。
如果一年持有,货币基本超过80%的可能性收益在2-4%之间,哪怕不在2-4%的区间,也基本是在0-2%或者4-6%,距离2-4%很近,而反观权益,则好像看不出来哪个区间的收益可能性更高,运气好可能收益超过20%,运气不好可能收益低于-20%,持有1年后负收益的可能性也不低,超过20%;
数据来源:wind、招银理财
数据来源:wind、招银理财
数据来源:wind、招银理财
02
对于不同资产,持有时间越长,收益的确定性就越高。
但对于货币和债券不同持有期对收益的确定性影响并不非常显著,在三种情况下确定性都相对比较高,但是权益资产在三种情况下的收益确定性变化非常大。
一年持有期,正收益可能性低于80%,年化收益在-20%到20%之间分布比较均匀;而在五年的维度下,正收益可能性超过99%,年化收益基本集中在8-16%之间。
03
上面提到五年持有的权益资产,99%的可能性是正收益,仍然有1%的可能性是负收益,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具体原因,为在今后的投资中尽量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只有在2015年5月市场情绪非常亢奋、估值非常高的情况下买入权益资产,持有五年仍然是负收益。
这也给我们一定的警示,不要在权益市场狂热的时候跟风买入权益资产。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给出一些基本的选择理财产品的建议。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追求在可投资的周期内较为确定性的较高的收益,我们建议:
短期资金更适合投资债券或货币类资产
虽然收益不高,但是资金增值的确定性比较高;而短期投资于权益资产则更取决于运气,考虑到普通投资者容易被市场情绪左右,实际投资收益率可能会更低、甚至亏损本金,不确定性更高;
长久期资金更建议投资于权益类资产
因为长期收益可能更高,确定性也不低,长久期资金也应避免过度风险厌恶而导致资产长期增值能力不足,当然也要注意避免追涨杀跌,造成长期收益损耗;
权益市场估值过高时
不要在权益市场估值过高的时候买入权益资产,会透支长期收益。
那现在是否是配置权益类产品的好时机呢?
在资金性质合适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是,因为目前国内(包含香港)权益市场处在相对便宜的阶段。我们之前讲到不要在市场过贵的时候买入权益资产,相反我们也不应该在市场相对便宜的时候不敢买入权益资产。
估值高的时候买,潜在收益会比较低,估值低的时候买,潜在收益相对会比较高,目前市场,无论从历史估值、资产价格比较、市场温度等各个维度评估,我们都认为是相对好的投资时点。
当然短期市场收益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但在3年5年的维度,我们认为现在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价值是比较高的。
(本文文字版权属招商银行所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