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绿色公司债「首批6只碳中和债」
绿债品种再现创新,这次有何独特之处?
2月8日,全国首批6只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合计发行规模共计6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产品。
中国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据估算,未来三十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在百万亿元以上,绿色债券能够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将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碳中和债”来者何人?
和普通的绿色债券相比,碳中和债有何独特之处?
业内人士表示,“碳中和债”仍然属于绿色债券的范畴,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在发行审批通过后给予专项标识。
据中诚信绿金董事总经理高卫涛介绍,碳中和债券有三大亮点:
一是明确碳中和债券是绿色债券的子品种,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二是首次融合国内外绿色债券标准。本次碳中和债券对募投项目提出要求,不光要符合国内两个绿债目录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国际通用的绿色债券标准,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内外绿色债券标准统一。
三是进一步规范环境效益计量方法。交易商协会组织参与首批碳中和债券评估认证的第三方机构,就碳中和债券需要披露的环境效益种类、计算依据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最终形成了一套统一的环境效益计量方法。
总而言之,相较一般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的准入目录更为聚焦,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碳汇林业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并由专业第三方机构对碳减排等环境效益进行量化评估测算,发行后存续期内也会持续披露项目进展情况及碳减排效益实现情况。
碳市场即将起飞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利好碳市场的政策礼包不断。以碳中和债为代表的绿色债券,正在监管机构的支持下,旗帜鲜明地支持碳市场发展壮大。
监管层面定调支持碳市场发展壮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月4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再次提及,推动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2月1日起,生态环境部推出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意味着碳排放交易将从试点推向全国范围,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渐行渐近。
不过,碳市场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发布最新政策研究文章指出,作为重要的市场化减排工具,我国碳市场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但也存在政策框架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不足、碳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
“目前碳市场规模还不到百亿元。”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博士表示,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相比,碳市场的规模仍然较小。在碳中和的进程当中,碳市场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但并不是决定性角色。
首批碳中和债的推出将有效提振碳市场信心。联合赤道绿色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刘景允建议,发展壮大碳市场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还需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是加强对地方区域碳排放量的硬性考核,建立区域总量控制和目标分解责任考核制度,实施区域碳排放评估考核,以硬约束手段推动地方采取更多措施落实碳减排要求;
二是加快将电力行业以外的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能耗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扩大市场规模才能提高交易活跃度和社会关注度,从而强化市场化手段在推动企业减排方面的应用效果;
三是更好发挥碳金融工具在碳市场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借助近几年国内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基础,探索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建设的结合。
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大部分主要经济体已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巴黎协定》正在重启。自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后,各地也纷纷跟进响应,以此表达节能减排的决心。
“首批碳中和债券的成功发行就是很好的开始,未来可以探索在信贷、租赁、信托等多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和实践应用,开发碳期货、碳基金、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产品,鼓励金融投资机构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碳市场建设。”刘景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