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知乎」
一、通货膨胀会一直存在吗?
大家之所以会忽视通货膨胀,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错觉”。
举个栗子,给你两种选择:
一是,如果你收入增加2%,而同年通货膨胀为4%;
二是,你收入减少2%,但是通货膨胀为零。
你会选择哪个?
大多数人会选第一种,虽然两种选择的结果其实是一样的-----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你的生活水平都是下降了2%的。
为什么你会有错觉,觉得第一种更好呢?这是因为大家对自己薪资收入变化更为敏感,只要是名义上的工资增长是正数,大家并不会过多考虑实际的通货膨胀水平。
同样再给你两种选择,一是在1980年拿到利率11%的银行存单,一是2003年拿到2%利率的存单,你一定会选择前者。
但实际上,1980年那会发生了巨大的通货膨胀(1973年价值100美元的产品服务,到了1982年变成了230美元),此时实际利率是负数,而2003年的利率却能打平通货膨胀。
通胀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自1960年以来,近七成的市场经济国家都至少经历过一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5%以上的悲惨时光。而且通货膨胀让货币贬值,这样能减轻政府债务,因此彻底根除通货膨胀“是与任何经常举债的政府的经济自利倾向背道而驰的”。
虽然过去几十年,中国名义上的通货膨胀率较低(1990-2017的算术平均数大约4.2%)。但另一项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货币供应量M2是1.5万亿,截止2017年10月末这个数字增长到165万亿,总增长幅度近110倍,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
既然通货膨胀无法避免,且正悄无声息的吞噬我们的财富,因此,衡量你是否投资成功的关键标准,也就不是你赚了多少,而应该是:在扣除通货膨胀后你还剩下多少赚头?
二、通货膨胀与股市:
我们首先来看,能否通过股市投资,来抵御通货膨胀呢?
1994年,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杰里米-西格尔出版了颇有影响的《长线投资》一书,他建议能够承受风险的投资者----借钱去买股票,通过放杠杆可以投入自身资产135%的资金去投资股市。甚至政府官员也加入这些人阵营,1999年马里兰州的财政部长理查德-狄克逊在一个投资报告会上就对听众说:无论是谁,都不该投资于任何一只债券基金。
为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美国1915--1970年的物价涨幅和标普500指数涨幅的对比:
年份(以5年为间隔)
消费价格涨幅
股价涨幅
1920
96.8%
-4.0%
1925
-12.4%
41.5%
1930
-4.7%
88.0%
1935
-18.0%
-26.0%
1940
2.1%
-28.8%
1945
40.0%
55.0%
1950
23.1%
21.4%
1955
11.4%
121.0%
1960
10.5%
38.0%
1965
6.6%
57.0%
1970
21.9%
4.4%
整个1915---1970年期间的通货膨胀在2.5%左右。即便以这样长周期表现来预测未来若干年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也并不靠谱,因为随之而来的1970年代,美国遭遇了罕见高的通货膨胀,居民生活费用增加了一倍以上。所以通货膨胀率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更需要采取手段规避这一未知风险。
另外,通过上面美国这张对比表,我们并没有看出,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有很明显的变化规律或关联。我也同样做了一张A股与中国通胀率的比较数据,也并没有发现A股市场有奇迹发生:
A股和中国的通胀水平也没有很明显的关联或规律可循,用购买股票抵御通胀,至少某个年份或某个阶段并不靠谱。
三、通货膨胀与企业利润:
再来看通货膨胀是否导致企业的利润增加?我们来看看美国的例子:
年份
消费价格涨幅
公司税后利润(百万美元)
资本利润率
公司净债务(10亿美元)
1950
23.1%
42.6
18.3%
140.2
1955
11.4%
48.6
18.3%
212.1
1960
10.5%
49.7
10.4%
302.8
1965
6.6%
77.8
10.8%
453.3
1969
21.9%
91.2
11.8%
692.9
根据美国历史数据看到,通货膨胀的高低对公司利润并没有带来任何直接的影响。另有数据表明,1950-1969年这20年上市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利润再投资所形成的投资资本的大幅增长。
人们通常以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对企业利润有益,但实际上,这20年批发物价指数上涨了40%,但并没有提升资本的利润率。反倒因为物价上涨导致工资增长超过了生产率的增长、对巨额新增资本的需要压低了销售额与投入资本的比例(销售额的增幅低于投入资本的增幅),通货膨胀实际妨碍了企业利润的增长。这里还有一个例证就是,这20年企业债务增长了近4倍,而同期企业利润仅增加了一倍多点。这样尽管发生了20年通货膨胀,企业债务反倒增加了。
另外补充一点,一般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使企业把原材料的新增成本转移给消费者,但恶性通货膨胀则会造成灾难。它迫使消费者节衣缩食,并使经济各个环节的活动受到抑制。
综合来讲,如果企业利润不会跟随通货膨胀增长,股价也跟通货膨胀没有必然关系,那么有什么理由确定:因为通货膨胀未来会持续,今天买入的股票,以后就能获得满意的回报呢?要知道1929-1932年股市崩盘后,通用电气的股票用了25年才收复失地。
认定通货膨胀带来股价上涨,更大的危害在于:如果新一轮牛市来临,你不会把大幅上涨看成是终将下跌的危险信号、以及赚取丰厚利润的机会;反过来你可能会认为,股价上涨是对通货膨胀假说的证明,从而不断地加大购买股票,不管股市有多高......当然这种做法最终会给你带来懊恼甚至灾难。
四、股票以外的防通胀方法:
正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股价走势),格雷厄姆建议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尤其对于防御型投资者,为了使自己的风险最小化,建议买入高收益的优质债券,风险肯定小于股票;但考虑到通货膨胀的事实,也需要再买入一些股票----因为,虽然不确保股票能防范所有的通货膨胀,但至少股票对通胀的防护程度要大于债券一些。
自1926年美股指数产生后至2002年,共有64个五年周期,数据显示,其中50个五年期(占总数的78%)的股票收益超过同期的通货膨胀。再看中国的数据,从前面表中看到,1990-2017年上证指数的算术平均涨幅为23.9%,远高于官方CPI的算术平均涨幅4.2%;上证指数的年复合增长率14%,也还是蛮高的。基本上可以抵消M2大部分增速(隐型通胀)。也就是说,股票类资产的投资从一个较长周期看,在对抗通胀性上面,还是有较大作用的,至少比债券要强些。
股票并不完美,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对抗通货膨胀的方法吗?
1、购买并持有黄金,是世界各地通货膨胀保值的标准策略。但在格雷厄姆看来,从1937-1972的35年里,黄金从35美元/盎司涨到48美元/盎司,升幅仅为35%,如果持有实物黄金,不要说跑赢通货膨胀了,连维护费用都覆盖不了。这也是格雷厄姆的一个重大误判,后来几十年直到今天的事实证明,黄金的上涨速度要远远超出通货膨胀。
(国际黄金价格从1971-2014年的表现)
从1972年代48美元/盎司到今天的1290美元/盎司,增长25.875倍,4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7.56%,是跑赢全球的通货膨胀率的。所以,资产组合里除了债券、股票,加入持有部分黄金投资,可以进一步分散风险,从较长周期帮助抵御通货膨胀。
2、其他一些实物,比如钻石、名家的画作、头版书、罕见的邮票、钱币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报价往往是人为的、不可靠甚至不真实的。在格雷厄姆看来,花67500美元买一枚标注日期是1804年的硬币,这种做法很难被想象为一种“投资行为”。当然,如果是特别专业的投资者,这块可以去考虑,其他99%一定要玩,就当兴趣就好,且资金量要非常小。
3、另外直接持有房地产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长期投资,且具有通货膨胀保值的作用。格雷厄姆认为,不幸的是,房地产价格同样相当不稳定;买家在地理位置、支付价格等方面可能会犯下严重的错误;销售商的误导也可能使人失足;最后对于资金量不是太多的投资者,房地产投资很难做到分散化。因此介入房地产投资前,需要确定自己是熟悉这一领域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如果什么能跑赢M2,除了腾讯股票,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房子吧。
如今,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巨变,租售并行、房地产税箭在弦上,但我个人认为,中国核心地段的房地产价格涨势很难就此打断。核心地段的定义包括:一线城市(北上深)、重点二线城市(发展较快或人流量大的省会、经济中心城市)、一线及重点二线城市的卫星城、城市的核心地段(中心城区、学校等配套优秀、较好地铁交通、有较好人流量和产业人口支撑的区域、有较好环境,等)。优秀的土地和房屋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消费升级的趋势是无尽的,所以这些核心房地产很难下跌,仍然可以作为未来10年抵御通货膨胀的资产之一。
4、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s),即那些拥有商业和住宅房产,并收取租金的公司。一些跟踪REITs的基金,在通货膨胀保值方面干得相当不错。我们看到,美国REITs指数在过去20年的平均年化回报达到12%左右,甚至高于股市等其他指数。
(1996年11月-2016年11月的REITs指数与其他综合指数的回报率对比)
目前国内可以借道QDII基金,投资瞄准美国及全球房地产的REITs基金,也有些私募形式发行试水的REITs,门槛较高;但随着监管层对于持有物业尤其是租赁物业的支持正在加大,标准化的中国版REITs正在加速推进,与大家见面为时不远了。这也是未来抵御通货膨胀的重要投资工具之一。
5、通货膨胀保值国债(TIPS),其利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自动增加。有国家信誉保证、又能防御通胀,它是确保自己不会受购买力下降之苦的非常棒的手段了。2005年至今,美国TIPS指数年复合增长率约4%,跑赢全球通货膨胀指数。因为很多成本问题、通胀标准、以及法律和投资者成熟等问题,目前通胀保值债券仍未在我国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