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发展「量化指数增强基金有哪些」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8年红红火火的指数基金,在2019年延续扩容势头,不仅有100多只新产品排队等待入场,其类型也由传统的宽基指数变得更为多样化。其中,各类债券指数基金数量猛增,权益类产品中的Smart Beta基金亦受青睐。
指数基金“百花齐放”
指数基金的市场热度在2018年四季度急剧攀升。申万宏源统计显示,从数量看,2018年四季度新成立了37只指数基金,环比三季度,发行数量增加24只。从规模看,2018年四季度指数基金合计募集1107.4亿元,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全市场567只指数基金的总规模达6821.15亿元(不含ETF联接基金),环比三季度末增加了1397.6亿元,增幅约25%。
规模逆市扩张吸引了更多基金公司加入指数基金“战团”。证监会披露的基金募集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显示,目前有超过百只新产品蓄势待发,包含30只ETF、13只LOF、51只普通指数基金及8只增强指数基金,其中债券指数基金和Smart Beta产品备受青睐。
虽然越来越多的小基金公司想通过指数基金实现规模扩张,但当前指数基金“头部效应”仍十分显著。数据显示,排名指数基金管理规模前十的管理人所管理的指数基金,规模占全市场指数基金的近七成,其中前三名分别为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和南方基金,所管理的指数基金规模分别为1004.7亿元、 583.6亿元和568.4亿元。前十名以外的基金公司合计管理342只产品、合计规模为2059.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具备“工具”属性的指数型债基受到投资者的偏爱,募集规模也非常可观。上海证券认为原因有二:一是2018年以来,债券在各类资产中表现突出,但较多的主动管理型债券基金并未能及时抓住上半年利率债的陡牛行情,反而是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业绩占优;二是指数型债券基金具备较强的“工具”属性,随着FOF的发展,机构投资者对该类型基金也更加关注。
投资者的选择之惑
目前,一方面指数基金的蓬勃发展使得“通过被动投资实现主动管理”的理念渐入人心,另一方面,指数基金的相对专业性仍让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指数基金的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的占比仅上升2至3个百分点,在21%左右,从这一点来看,指数投资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2018年末,天弘基金通过对800万指数基金用户交易行为的统计,出具了一份大数据报告,展示了一系列有趣的结果。如指数基金投资者中,男性占比64.5%,女性占比35.5%,显示男性更愿意尝试指数基金这类高风险高收益产品。
此外,如将盈利超过20%的用户称为牛散,则牛散的赚钱秘诀在于:踩准一波持续行情并及时止盈。从牛散的持有时长看,持有1年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80.4%;从申购次数看,申购次数小于及等于2次的用户占比高达91.1%。在产品选择上,47%的牛散购买了食品饮料A,36%的牛散购买了沪深300A。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A股市场逐步走向有效化,主动投资的获利难度也越来越大。指数投资兼具费率低、操作透明的优势,是定投以及配置的良好选择。但基金管理人在布局工具类产品的同时,也要注重如何改善投资者的体验,以更灵活便利的方式获得投资者的认同,从而实现规模的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