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整合上岸「房企境外发债」
久期财经讯,6月10日,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房企面临流动性压力,市场情绪审慎导致行业融资环境承压,为解决困境,陆续有开发商尝试通过向持有人发起要约,以时间换取空间。
过去一年内房企发起的要约主要分为同意征集修订条款以延长债券到期期限、折价或部分回购债券以及交换要约,最后一项是最常见的。交换要约的对价类型分别包括1)1000美元原票据置换为1000美元新票据;2)新旧票据1:1置换的基础上提供了现金对价;以及3)较大部分的新旧票据进行置换,赎回一小部分旧票据且提供现金对价。
久期财经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7月至今共有27家房企为纾困而发起要约,涉及40笔美元债;其中25起要约成功完成,2起失效,失效原因均为投标债券本金金额未达到最低接纳金额。从时间维度来看,要约债券的数量从去年11月开始上行,于今年2月达到峰值。值得注意的是,成功完成要约后仍有11家房企发生了违约事件。
针对交换要约而发行的新票据到期期限主要集中在2023年(占比77%),2022年到期和2024年及以后到期的占比分别为15%和8%。
大多数公司的信用评级在要约后被下调了,因为评级公司认为这类要约为不良债务交换。根据惠誉的定义,在下列两个条件成立时将债务交换交易归类为不良债务交换:与原始条款相比,交换交易的条款发生实质性缩减,且开展交换交易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破产、类似的破产或干预程序或常见的债务违约。
除了通过开展要约解决即将到期债务,开发商积极采取各种途径增加可用现金。大部分房企选择出售股权以此获得大额现金流,也有折价出售项目公司。例如,阳光城以57亿元人民币折价出让永康众泰小镇,比之前的入手价低了约4.45亿元人民币,中南集团、中梁控股、禹洲集团出售旗下物业公司的股权,也有像华南城引入深圳特区建发集团成为控股股东。
对于房企频繁发起要约以及违约的问题,久期财经于5月中旬召开的“中资境外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分析及常见化解机制”线上研讨会展开了讨论。参会嘉宾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乔焕然律师介绍了中资美元债违约常见的处置方式,大多数还是通过庭外处置,包括置换、回购、展期和债转股。
根据标普的统计显示,过去两年没有中国公司在离岸违约法庭案件中被清算,因为债券持有人将清算行动视为最后的手段。清算平均需时18个月完成,而涉及离岸债务违约的庭外和解平均需时5个月。最终诉诸法庭的违约通常是因为发行人缺乏资源,而那些拥有足够资产的发行人往往会与投资人达成庭外交易。
据久期财经统计显示,2022年6月到期的地产美元债规模为78.04亿美元,涉及28家房企,未来12个月的到期规模共计597.04亿美元(剔除提前回购和交换要约)。在剔除已经违约的债券后,仍有超过430亿美元的余额。从下半年的到期情况来看,未来两个月房企偿债压力仍然比较很大。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