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买房全家落户「一人跑保险全家」
近期,全国多地发布公积金新政,多地加入“一人购房全家帮”行列,明确直系亲属可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购房款以及偿还房贷。除河北唐山、广东珠海、天津、四川资阳等城市外,一线城市深圳也拟“加入群聊”。
对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是地方政府为应对楼市低迷、刺激需求的合理行为,是各地政府救楼市的重要手段。他表示,由于地方对公积金政策有较大的调节权力,在各地筹备多方措施救市的情况下,公积金政策方面还有一定的挖掘潜力,所以公积金政策的松动成为目前多个城市的“下手点”。
调节公积金救市,十余城市出台“一人购房全家帮”相关政策
7月5日,河北省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购房还贷推出新政——“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规定,凡是在唐山市区域内,单身职工贷款购房,其父母可作为共同还款人提供还贷帮助;已婚职工贷款购房,双方父母可作为共同还款人提供还贷帮助。父母贷款购房,子女或已婚子女夫妻双方可作为共同还款人提供还贷帮助。对于还贷能力不足的,作为共同还款人允许参与还贷能力计算提高贷款额度。
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解读称,出台该政策旨在提振市场、促进消费、切实解决新市民、青年群体以及临近退休人员等群体的住房需求。
唐山并非第一个出台“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的城市。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已有广东珠海、四川资阳、安徽池州、湖北咸宁、福建泉州等十余城市出台相关政策,但各地的具体要求略有不同。
例如,珠海明确,缴存职工可提取账户余额的90%帮助其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子女)购房支付首付款,也可逐月提取公积金用于帮助其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偿还购房贷款;泉州则要求,购房职工(含共有产权人)、配偶及直系血亲可提取至账户余额保留百元,但不得超过该住房总房款。
目前来看,发布“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的普遍是二三线城市,但也有一线城市近期有所动向,拟“加入群聊”。
7月6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我市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及《深圳市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提出,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不论有无缴存住房公积金均可以作为共同申请人,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是购房人的,应当作为共同申请人。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解读称,在公积金贷款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此前的条款已不再适应当前的业务办理实际,为使贷款政策更能适应当前公积金业务开展的实际需求,亟须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就此拟调整共同申请人的范围,明确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是购房人的,应当作为共同申请人。
杨红旭表示,各地救市力度的大小主要跟地方楼市的温度冷热有较大关系,“目前,一线城市楼市热度要比三四线城市稍高一点,楼市整体偏稳健,所以一线城市动作不多。深圳作为一线城市,公积金政策可能略有松动,或许与近期深圳楼市在一线城市当中相对低迷有一定关系。”
■ 专家
各地落实公积金新政应注意公平性
对于唐山为何要发布“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官方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解读。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针对当前新市民、青年群体以及外来人才创业,使用贷款购房最大的障碍是工资收入不高、还贷能力不足、无法达到贷款最高限额,通过父母作为共同还款人,刚性提升了还贷能力;临近退休的职工,也有改善性购房需求,其最大障碍是贷款年限只能延长至法定退休年龄后五年,能贷年限较短,因而会产生月还款额达到上限的压力,也面临着因还贷能力不足而无法达到最高限额的问题,子女作为共同还款人,刚性提升了父母的还贷能力,通过“全家帮”实现改善性住房购买。
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称,“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可以唤醒“睡眠资金”,将家庭的“暗补”变为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明补”。购房还贷存在着因每月还贷的支出,降低家庭可支配现金消费的困难,通常是父母或子女用工资给予支持、补助。此政策出台使用后,父母或子女作为共同还款人,可通过唤醒原来不能使用的公积金账户资金,实现了公积金的“明补”,不仅为家庭降低了还贷压力,也让父母或子女日常消费变得更加轻松,从而提升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相关政策实际能够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有待考量,“‘远水解不了近渴’,更重要的应该是系统性地从整体国家层面来出台一系列政策,否则房地产市场很容易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市场如何波动、用什么方式承接、地方财政如何去解决等问题都有待考量。”
针对近期各地发布的公积金松绑新政,杨红旭格外强调,撇开短期刺激楼市这一因素,仅从公积金政策制度本身来看,各地在落实相关政策时,应当注意政策的公平性。他指出,公积金制度本身是政策性保障性制度,是对缴纳公积金的人的一种福利化买房金融制度安排。如果没有缴纳公积金政策的人都可以帮助家人申请公积金贷款,这便涉及公平性的问题。而针对公积金账户有所沉淀的人来说,在合理公平的程度上帮助家人申请公积金贷款则是合理行为。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