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事「有什么金融小故事」
以旁观者的角度,讲几个身边朋友的故事:
A大陆211经济学本,英金融学硕,秋招进了券商债券承做岗。过了两年舒服日子,从第三年起,也就是去年起,经历了核心承揽离职,事业部绩效改革等等,现任领导没承揽能力,造成他手上几十个项目只剩了两三个低资质的,绩效改革后变成只有做出项目才能拿绩效,部门勾心斗角的风气也日益加剧。
去年起他一直在找机会,跳槽到其他平台的债券承做岗,但基本好的平台不会社招承做(最主要原因社招用人成本高)。期间拿到过银行对公业务岗位的offer,后来了解到所谓的对公业务就是营销岗,就推掉了。
他也有考虑换到中后台岗,但像风控、质控这样的中后台岗位也很难找,一是转行门槛高,对工作年限有要求(三五年以上),二是后台岗位人员基本饱和了,一个萝卜一个坑。
至于专业性...他认为『酒量』第一,『会说话』第二,简而言之就是撮合和协调能力,知识技能上的『专业性』反倒在其次。
B是top985本硕,券商投行团队负责人。毕业五年,每年税后都在100上下,出入商务舱五星级,是圈子中谁提起都会夸两句再羡慕两句的人。
而背后的辛苦,鲜为人知,收入和地位都是数不清个晚睡早起换来的。
项目遍及大江南北,出差频率很高, 不是在飞机高铁上,就是在项目现场,去的地方大多都是偏僻的犄角旮旯。业绩压力巨大,100万税后收入,折合成税前200万,至少要给公司带来一千万的利润才能拿到这个数。
C是个小姐姐,国内双非一本,英国水校国际金融硕。回国后先去了米哈游实习,干了一段时间不喜欢,去了上海某期货公司总部销售岗。
她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协助客户开户,解答客户问题,也会给客户一些投资建议。我见证他的工资从5k涨到税后4w,用了不到两年,去年实现了他年薪50w的目标。
作为期货经纪人,她一开口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谈吐清晰,逻辑缜密,知识储备很足,每个品种都能说出近期影响其走势的主要事件,也有自己的看法。跟她聊天不会出现没话说的情况,聊天舒适度满分,这种自带销售天赋的人才进入某个行业,只要产品不差,天赋在很短的周期内就能被激活。
D两财一贸金融本硕,硕士期间在top10券商研究部实习,拿下了卷王标配装备cpa和司考,毕业后留用。
头一两年体力活多,上班地点固定在公司,没什么出差项目。工作内容以写客户专题报告等杂活为主。积累了几年资历后,跳槽到别的内资行研究所做了首席。
跳槽后就不怎么呆公司办公了,常年出差,一年三百多天都在各个私募公募奔波。 券商研究所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行情(这点和券商营业部一样),牛市扩招奖金多,熊市降薪裁员。
评论区有对券商营业部感兴趣的朋友,这里多说两句。刚毕业没资源的小朋友不要去不要去不要去!你点开招聘软件,可以看到券商营业部营销岗常年招人,因为每年被淘汰掉的太多了。现在股市行情寡淡,佣金竞争激烈,没资源必然挂在第一年考核线上。
E是和我一起做私募的合伙人,北师大3 1项目,英国肯特大学金融硕士。2015年回国,正值A股风风火火牛市的时候,买方和卖方都在扩招,秋招进了北京某公募基金做研究员。按他的背景,往年是进不了公募的。
公募像养老机构,每天按点上下班,17年月工资一万多,行情好的年份奖金也高。
后来辞职出来单干,筹备了近一年的私募,因为资金没到位,还是没搞起来。 今年他一直在投简历,打算回北京找工作。但是因为职业空窗期太长,没有拿的出手的业绩,过往履历也没有亮点,研究员职位基本不可能了。
好在手里有一些资源,目前在找IR投资者关系相关的工作。
F是我一起共事过的量化研究员,之所以列举他,是因为他的学历背景相较于其他研究员,真的很普通。
他本科毕业于不知名一本,硕士211金融工程。公司录用他是看中了他有五年的外汇实盘交易经验,且近半年来的成绩非常出色。
回想跟他共事的日子,他不算是那种天赋型选手,在参数调优和挖因子上,感觉他总是慢半拍的样子。
虽然给人感觉很迟钝,但是他的业绩连续两年多都是公司top。最差的行情,其他人都亏钱,他的策略还是赚的。 量化私募和公募在招人上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私募对申请人背景宽容程度更高,无论你是普通本科还是稍微大龄,只要有拿的出手的点,比如虽然学校一般但在大机构实习过,或者做的策略回测不错,或者有很多年交易经验,都有给一面的机会。
身边人的事业轨迹给我最大的切身体会是:
成功首先垂青顺应时代潮流的人,其次眷顾努力的人。而互联网时代把成与败、危与机的周期大大缩短了,坚持不懈、不断在自己的领域深耕,才能在下次机会来临之际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