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和债券的历史「坤说」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有着极其深厚的经济根源。
2019年4月初,彭博公司宣布,将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并在20个月内分步完成。
完成纳入后,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债券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
中国将有364只债券国际化,这是中国债市的国际化,其意义比股市国际化大得多,因为中国债市的规模远远大于股市。
今天,坤鹏论就和大家聊聊债券的那些事儿。
一、战争是债券之父
银行在创造信贷之后,债券的诞生就成为了货币崛起过程中第二次伟大的革命。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一切缘由之父。”
毫无疑问,战争也是债券之父。
战争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损失人口,其最终体现就是人财匮乏。
打仗就是打钱,厉兵秣马,讲究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没钱怎么办?或者钱不够咋整?
可能世界上没有一种方式比“借”来得更快、更直接,如果非要给这个“借”再加个定语,那就是向自己人借钱。
这就是古希腊城邦国家解决军费短缺的办法,并由此创造了债券市场。
透过层层华丽的辞藻和包装,债券的背后就是缺钱,而一家一国想要生活美满,其乐融融,强盛兴旺,钱是第一要素,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当然,这个钱不是信用纸币,而是真金白银的硬通货。
所以,债券,尤其是国债,是理解宏观金融世界的密码,而股票则是理解微观金融世界的钥匙。
坤鹏论曾说过,本质上,金融技术就是一个我们自己建造的时间机器,它不能在时间的轨道上移动我们的身体,但是可以移动我们的金钱。
在某种意义上,国债就是一种国家庞氏骗局。
它的基本理念就是今天借入的钱将被投资于一些可以提升国家未来经济实力的事情。
简而言之,就是国家借钱来投资一些能够增加未来税收的活动。
人民需要相信政府投资的经济回报,相信未来的收益将提供正的长期回报率。
二、最早的国债
债券的历史要比股票更悠久,最早的债券形式就是在奴隶制时代产生的公债券。
根据文献记载,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就开始出现国家向商人、高利贷者和寺院借债的情况。
希腊罗马古文明孕育出了以货币与市场为基础的、十分成熟的金融经济。
希腊人设立了银行、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庭。
罗马人则以此为基础,创新出了公司企业、有限责任投资以及某种形式上的中央银行。
就如前面所说,“战争,是一切缘由之父。”
为什么古罗马的金融创新如此繁多,甚至现在很多金融工具的鼻祖都可追溯到古罗马。
就是因为古罗马一直在不停地征战,它通过四处征服成为一个帝国,而征服本身也是金融的功绩之 一。
军队需要报酬,需要食物,需要被运输并驻扎在跨越三个大洲的地域上。
罗马不得不发展货币经济以担负军队的开支。
一旦某个区域被征服了,就必须提供赋税并且服从统治。
为了强化这样的逻辑,罗马私有化了国家的各种功能,包括税收、军需和建设。
一旦私有化,人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迸发,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动力可以强过给自己干的动力。
于是,古罗马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当然,野蛮的古罗马要感谢它所征服的古希腊,没有人家的金融基础,古罗马人估计也不可能玩出那么多金融花活。
有人认为,国债的历史始于议会的产生。
12世纪的热那亚共和国,议会为了借款,将用于返还本息的税收和其他税收分离开来,交给辛迪加银行团保管。
而辛迪加银行团以该征税为担保,发行红利7%的出资证券来筹集资金,提供给热那亚共和国。
这种做法和21世纪仍然在使用的证券化手法有相同之处,资金筹集人(热那亚共和国)把在将来肯定能变成现金的流动资产(这里指对特定税目的征税权)从资产中分离出来,移交给特定的公司管理。
特定的公司以之为担保发行资产担保证券(现称为ABS),用这样的做法来降低信用风险。
16世纪,牛哄哄的哈普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16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君王,他为了筹集对法战争的资金,利用了领邦荷兰联邦荷兰州议会的信用进行借债。
在债权人看来,再强悍的皇帝和国王总有一天会去世,债务的继承人也不确定,而即便是领邦,其议会也是永远性机构,信用度要高于国王。
为了长期以低息筹集巨额资金,查理五世将用于偿还本息的税收交给了议会,不仅如此,他还在1542年又将设置新税以及岁出的权限交给了议会。
后来,威廉三世将这种国债制度引入了英国,并在权利典章中保证课税、岁出以及借款都必须得到议会的承认。
1692年,威廉三世将对酒类征收的物品税恒久化,并以此为担保发行了100万英镑,年息10%的年金国债。
1694年,在创设英格兰银行时以吨位税(港湾使用税)为担保,以8%的利率向该银行借了120万英镑。
以上就是英国国债的起源,确保国债的付息费有了保证,英国国债成为国内金融资产中信用度最高、最安全的资产。
保证永远支付利息的稳定税收制度使得国债的发行得以实现。
同样,也就奠定了英国以后成为世界债券中心的根基。
三、意大利城邦的债山
同样,和金融史上许多其他事物一样,通过专为政府债务设立的市场给战争筹集资金,也是意大利复兴时期的发明。
14世纪和15世纪的大部分时期,托斯卡纳地区的中世纪城邦——佛罗伦萨、比萨和锡耶纳一直处于互相争战或与其他意大利城邦战争的状态之中。
延绵如此之长的战争,意味着人力和财力的耗费巨大。
有趣的是,当时各个城邦并不会让自己的公民从事战争这样的脏活,他们选择雇佣军事承包商。
这些承包商召集军队,帮助出钱给他们的城邦,吞并敌人的土地、掠夺财富。
我们可以从当时一个雇佣兵头目的故事看到城邦债务之巨。
14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有位雇佣兵领袖叫约翰·霍克伍德,他是生长于英国斯拜尔·赫丁翰的艾塞克斯人。
这哥们儿骁勇善战,而且坚决贯彻着雇佣兵的准则:谁给钱就替谁卖命打仗。
今天他可以帮A打B,明天B给钱,他马上就帮B来打A。
所以,霍克伍德曾受雇于意大利国内多个派别并且多次在战争中倒戈,摇摆于各种联盟和政治力量之间,他的成功总是以不同的面貌展现。
1364年,比萨和佛罗伦萨发生军事冲突,起初霍克伍德是为比萨效力,但15年后,他又转投了佛罗伦萨。
为什么?因为佛罗伦萨能付给他钱。
但是,仗一直没完没了地打,为了给霍克伍德等雇佣兵支付高昂的酬金,佛罗伦萨陷入了财政赤字。
从后来的档案中可以看到,佛罗伦萨的债务从14世纪初的5万弗罗林,增长到了1427年的500万弗罗林,百倍之巨!
因为债务堆积如山,所以还落了个公共债山的“美名”。
到15世纪早期,借款金额已经占到了城邦收入的70%,债山几乎超过了佛罗伦萨年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
这么一大笔钱到底是从哪里借来的呢?
答案是:从他们自己那里。
实际上,富有的市民是被迫借钱给城邦政府的,因为这样可以取代缴纳财产税。
作为对这些强制性借款的回报,市民将会获得利息。
佛罗伦萨金融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是,给这些借款提供了流动性,如果投资者急需现金,他们可以把这些借款出售给其他市民,换句话说,它们属于流动性资产,尽管那时候的债券只不过是皮封面账簿上的一些条条道道。
事实上,市民成了佛罗伦萨最大的投资人,到14世纪早期,已有三分之二的家庭通过这种方式缴纳钱财以支撑城邦公共债务,当然其中的大头主要来自于几千个富人。
而富人的参与是佛罗伦萨金融系统能良好运转的原因之一。
一些富有的家族和贵族把持着政府及其金融命脉,这种寡头权力结构为债券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他们和那些不负责任的世袭君主不同,比如西班牙王室,它在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就发生了一系列毁约事件,直接全部或部分停止债务清偿。
佛罗伦萨发行债券的人通常就是购买债券的人,对于有利息已经相当满足了,所以不可能专断地违背对债权人的承诺。
不过,通过这种方式筹到能够支持毫无收益的战争所需款项,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限制。
随着意大利城邦债务的增加,他们不得不发放更多的债券,而他们发行的债券越多,他们拖欠偿付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另一个城邦——威尼斯在12世纪末期就开发出了一套公共债券体系,比佛罗伦萨还要早,它同样利用发行债券来筹集战争款项。
和佛罗伦萨一样,威尼斯人也是强制放贷,但在二级市场上,投资人可以把债券卖掉套现。
四、公债助荷兰独立
坤鹏论之前讲过的荷兰独立,其背后也有债券的功劳。
在共和体制下,北方联合省把阿姆斯特丹开发成了一个综合多种有价证券的市场,从而有能力筹集战争经费:这些债券不仅有终生和永续年金,还有抽签公债。
截止1650年,当时已有超过65000名年金收入者把资产投到一种或多种债券上,从而帮助荷兰筹集到了维持长期战争的资金,进而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后来,荷兰从自卫独立到帝国扩张,其债务飞速增长,从1632年的5000万荷兰盾涨到了1752年的2.5亿荷兰盾。
坤鹏论也曾讲过,那时候荷兰人的信用是杠杠的好,其债券收益率下降较为平稳,第一说明荷兰资金充裕,第二则表明投资人对荷兰政府违约偿付的可能性并不担心。
五、最成功的英国统一债券
著名的英国统一债券是所有发行过的债券中被证明最成功的。
18世纪末期,投资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投资英国国债,一种是收益率3%的债券,一种是收益率5%的债券,它们是同一类型的债券,都属于永久债券,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如果债券市价等于或高于其票面价值,政府能够回购。
六、国债之王——罗斯柴尔德家族
接下来,坤鹏论来讲讲欧洲乃至世界都相当著名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
中国人对罗斯柴尔德的追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该书充分发挥了阴谋论的天才之能,将该家族定义为控制美联储的神秘人上人,坐拥50万亿美元资产。
其实,如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前20的投资银行,据Paris Orléans(罗斯柴尔德集团母公司)2010至2011年年报数据,该家族总资产为96.5亿欧元。
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于19世纪初,靠的就是战争和国债。
“他拥有巨额财富,他吹嘘能决定战争与和平,国家的信誉由他掌控;他有不计其数的通信记者,他的信使比君主王侯的还要多;政府部长们也受他的恩惠。他是欧洲大陆内阁的最高统计者,他想控制欧洲大陆。”
以上这段文字是1828年英国下院议员托马斯·邓司肯所写,他所说的这个人就是内森·罗斯柴尔德。
而内森·罗斯柴尔德的父亲——梅耶·罗斯柴尔德则为家族创始人,最早从事货币买卖业务。
由于18世纪后期德国公国遍地(350个),每个公国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梅耶的职业几乎可以等同于外币兑换。
从德国汉诺威一家有名的家族银行学成归来后,他在法兰克福开启了自己的事业,不仅从事古钱币和古玩交易,还干着黄金白银与纸币的兑换,俨然成了一位银行家。
在德国有所成就后,梅耶·罗斯柴尔德率领他的五个儿子(号称罗氏五虎)到欧洲大陆开拓市场。
其三子内森·罗斯柴尔德首先在1800年到英国开了家族银行的伦敦分行,这家银行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
另外几个兄弟要么留守法兰克福,要么出走阿姆斯特丹和巴黎。
债券市场让罗斯柴尔德家族变得富有,富有到在全欧洲建造了41处豪华房产。
坤鹏论前面说了,金融创新的机会源自战争。
正是战争,给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从法兰克福偏僻的犹太人胡同起家,进而掌控了伦敦债券市场的机会。
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场,这是英国和法国20多年来不断发生冲突的顶点,这是一场改变了十九世纪的大决战。
可以说,英法之战已经不再只是两支军队间的战争,它还是两种融资体系之间的竞赛。
一方面,法国在拿破仑的领导下,依靠掠夺占领区税收生存,另一方面,英国靠债务维持。
当然,法国也不是不想发国债,实在是其国债信用低。
18世纪的法国,常常发生国王削减国债本息、停止偿还、下调国债利率等债务违约行为。而在法国革命的动乱中,通货膨胀严重,在1797年削减了三分之二的债务,这些使得信用扫地的法国国债的利率在这一年一时超过了80%,即使如此之高的利率依然少有人问津。
虽然,雾月政变后,拿破仑也曾积极着手财政改革,致力维护国债的信用,但信任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不可能立竿见影。
相反,英国由于是议会对预算进行管理,由专职官僚征税,信用好,欧洲大陆的资金开始流向英国,英国以低息筹集到了巨额军费。
不夸张地说,在此之前,世界上还从来还没有为了军事冲突筹款而发行如此之多的债券,从1793年到1815年,英国的国债增加了3倍,达到7.45亿英镑,是英国全年经济总量的两倍还多。
大量债券的发行对伦敦的金融市场影响深远,自1792年2月以来,面额100英镑,收益率为3%的统一公债已经从96英镑跌至60英镑以下,甚至在后来的1797年曾跌破50英镑。
后世有个传说,罗斯柴尔德家族获取的第一桶金,是内森·罗斯柴尔德根据战争胜负对英国债券的价格影响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而投机成功。
甚至还有传说称,他亲眼目击了滑铁卢之战的胜负,然后冒着穿越英吉利海峡的风暴,在威灵顿军队取得胜利的官方消息传来之前提前到达伦敦,在债券价格大涨前购买了大量债券,金额在2000万英镑到1.35亿英镑之间。
但是,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发迹,不只是因为滑铁卢之战。
1808年8月以后,英国军队一直在欧洲大陆和拿破仑的军队作战。
并且,通过向大众出售债券,英国政府确实筹集到了大量现金,但钞票对于远方的欧洲战场几乎没有一点用处。
为了给军队提供给养,并支持英国盟军共同抗法,威灵顿公爵需要硬通货——金币,但是,拿破仑对欧洲大陆的封锁,使得金币运输成本高,而且危险重重。
而内森·罗斯柴尔德及其家族恰恰是个欧洲大陆的黄金走私专家,他们之前就在英格兰和欧洲大陆之间进行走私,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814年1月,英国雇佣内森·罗斯柴尔德,用最隐秘的方式在德国、法国和荷兰大规模收购法国的金币和银币,然后送到停泊在荷兰港口的英国舰船上,再运送给威灵顿公爵。
内森·罗斯柴尔德成功地完成了英国政府委托的任务,到1814年5月,短短4个月,他就为政府转运了将近120万英镑的黄金,是最初计划的两倍。
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任务,要归功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现成的金融网络,内森·罗斯柴尔德在伦敦,其他兄弟有的在法兰克福,有的在巴黎,还有在阿姆斯特丹,他们五兄弟遍布欧洲,利用市场间的差价和汇率差赚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套汇。
同时,他们还帮助英国政府为英国的同盟军支付大笔的津贴。
英国首相利物浦勋爵曾评论说:“罗斯柴尔德先生已经变成一位非常有用的朋友。”“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他的话,我们还能做什么。”
当然,罗斯柴尔德家族不是雷锋,他们也在其中发了财,就像转运黄金这件事,他们的费用相当的不低。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秘密返回法国,下决心复兴他的帝国。
内森·罗斯柴尔德听到这一坏消息后,立刻开始购买黄金,凡是他和他兄弟可以买到的所有金条和货币都予以购进,并转由赫雷斯运给威灵顿公爵。
罗斯柴尔德家族供给的金币总价值超过200万英镑,同时内森·罗斯柴尔德继续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盟军提供津贴支付服务,在1815年,他共计完成了980万英镑的交易。
这种服务的佣金从2%~6%不等,拿破仑重返法国政坛让罗斯柴尔德家族快速晋身为富豪家族。
后来,滑铁卢之战,拿破仑败了。
但对于内森·罗斯柴尔德来说,这并不是好消息,因为他无法再靠战争发财了。
不过,他的信使立功了,比英国官方的信使足足早了48小时,让他提前知道了滑铁卢之战的胜利。
1815年7月20日,伦敦《信使报》说,内森·罗斯柴尔德大量买进政府债券,这就是他的新财路。
他赌的是,英国取得了滑铁卢胜利,政府借款预期会减少,英国的债券市场价格会飞涨。
内森·罗斯柴尔德不断买进,英国国债适时开始上涨,但他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还是大举地继续买进。
尽管他的兄弟苦苦恳求他卖出变现,但他还是鼓足勇气一直坚守到第二年。
到1817年末,债券价格最终上涨超过40%后,他才卖出。
换算一下,内森·罗斯柴尔德通过国债创造的利润在今天价值6亿英镑。
这是金融史上最大胆的一次交易。
内森·罗斯柴尔德的兄弟称他为“债券交易之王”。
奥地利首相普林斯·梅特涅的秘书认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简直就是“金融波拿巴”,德国诗人海涅说:“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罗斯柴尔德就是金钱的先知。”
罗斯柴尔德家族自此登上了世界财富的巅峰,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在滑铁卢战役之后的半个世纪,该家族继续统治着国际金融市场。
暴富的奇迹,让人们开始寻找他们的财富秘密。
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一个神秘的希伯来法宝,这个法宝让内森·罗斯柴尔德成为“欧洲货币市场的大人物”。
就连后来的纳粹希特勒都大肆编造和宣传着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家的故事。
坤鹏论认为,该家族成功主要有三点,一是内森·罗斯柴尔德是真牛,二是战争给了他们机会,三伦敦债券市场是当时全球的金融中心。
后来,罗斯柴尔德家族再接再厉,他们通过建立资本金基础和情报网络,在金融竞争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据估计,从1815年到1859年,他们设立的伦敦分行发行了14种不同的主权债券,面值总计将近4300万英镑,是伦敦所有银行发行的债券总和的一半还要多。
除了英国政府债券是其最主要的债券外,他们还代理出售法国、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那不勒斯、比利时和巴西的债券。
特别要指出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用现金从政府那里购买新债券的发行份额,然后把这些债券分销到他们遍及欧洲的经纪人和投资人网络中,从中收取佣金。
只有当从买家那里收到所有的分期付款后,他们才会把债券款项汇给政府。
而且,他们付给君主借款人的价格和他们卖给投资人的价值差很大,从中获取了不菲的稳定利差。
渐渐地,罗斯柴尔德家族垄断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借款。
1818年以后,伦敦债券市场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天下,他们坚决主张大多数新的借款国发行债券要用英国货币标定,而不是本国货币,并在伦敦或其他有罗斯柴尔德家族分支机构的市场支付利息。
后来,他们又搞了一种债券多地同时发行的创新,这等于国际连锁化。
德国法律专家约翰·海因里希·班德指出:“任何政府债券的持有人……选择就近的分支机构,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收取利息。”
当然,债券并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唯一的生意,拥有了国际金融网络,他们可以做任何金融的事情,比如:债券交易商、套汇商、黄金交易商、私人银行家、保险、矿山和铁路投资商。
当然,债券市场仍然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而且,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于债券的选择相当严苛,他们绝对不选垃圾债,到1829年,他们在19世纪20年代发行的证券没有一家出现违约偿付情况。
罗斯柴尔德家族事业整整日上,当内森·罗斯柴尔德1836年去世的时候,其个人财富相当于英国国家收入的0.62%。
到1899年,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产达到4100万英镑,超过德国最大的5家股份银行的资产总和。
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公司日益发展成跨国的资产管理公司。
他们作为债券市场的统治者,凌驾于19世纪中期的金融世界之上。
人们对他们的恐惧超过对他们的热爱。
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创建的金融系统具有深刻的变革意义,他们让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居住的地方,即使没有工作,也可以靠他们债券的利息生活。
在海因里希·海涅看来,罗斯柴尔德是欧洲推翻旧贵族统治的三大恐怖人物之一,其他两人分别是黎塞留、罗伯斯庇尔。
七、美国内战的棉花债券
不可否认,罗斯柴尔德家族因为战争完成了一桩最大的买卖,如果没有战争,19世纪各国对发行债券的需求会很少。
但是,战争加大了风险,会打压现有债券的价格,债务国一旦战败或丧失领土后还会无力偿付利息,同时,罗斯柴尔德家族也已经从经纪人变身成了基金经理,专注打理他们巨大的政府债券投资,如果此时爆发战争冲突,对他们来讲得不偿失。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他们不愿看到美国陷入两败俱伤的内战,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他们通过选择自己站在哪一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内战的胜负结果。
当时,美国南方邦联的资金相对匮乏,为了应付军事庞大的支出,它在内战开始之初就发行了债券,并筹集到了两笔贷款,分别为1500万美元和1亿美元。
但是,坤鹏论前面也讲了,政府发行债券主要靠未来的税收偿还,可是,当时经验不足的南方邦联财政部还没有建立成型的中央税收系统,这为后来的经济问题和战败埋下了伏笔。
另外,美国南方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农场和规模相对较小的城镇,流动资金实在有限,想再发债券,薅自己的羊毛,实在太难了,于是南方邦联声称,他们已经向罗斯柴尔德家族求助。
但是,不知何故,罗斯柴尔德家族并没有选择支持南方邦联。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南方邦联在欧洲市场试图出售债券时,投资人表现出的热情并不高。
南方邦联被逼无奈,居然想出了发行棉花债券的奇招,而当时,纺织业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经济的重要支柱,其80%以上的棉花进口自美国南部。
棉花在一定意义上讲,算是杠杠的硬通货。
棉花债券将棉花收成作为债券的后盾,还不起债,就还棉花,看上去,相当靠谱,风险极低,而且南方邦联还把棉花以每磅6便士的战前价格出售,这批英镑债券的收益率是7%,20年到期,够诱人。
后世将这类债券统称为实物债券,它以货币表示债券票面价值,按事先约定的商品折价偿还本金的债券。
它与将投资者持有的债券登记于证券账户中,投资者仅取得收据或对账单以证实其持有债权的记账式债券相对应。
实物债券只在个别国家、地区或个别场合发行,例如,墨西哥发行的石油债券,每张债券代表固定数量的石油;债券到期日,投资者既可以得到按票面金额偿付的本金,也可以在油价上升超过损益平衡点时,获得该债券所代表的石油数量。
很快,棉花债券受到金融市场追捧,尽管南方军队受挫,但这批债券在战时下跌不多,最简单的原因在于它的价格是以棉花做担保的。
由于战时棉花需求增加,棉花价格也攀升,实际上,这批债券的价格从1863年12月到1864年9月已经翻倍。
也可能是对自己的棉花太过自信,同样也对战争结果过于乐观,南方邦联后来棋错两招。
第一,他们想利用棉花禁运,迫使英国在战争中站在自己这边,为了施加压力,他们对所有出口到利物浦港的棉花实施了禁运。
这招确实奏效,英国棉花价格立即飞涨,英国从美国南方进口的棉花数量从1860年的260万包锐减到1862年的不到7.2万包。
这直接导致了英国的棉花饥荒,大量纺织厂不得不选择裁员,从而造成英国北部相当多的人直接跌入穷困潦倒等待救济的状态。
失业、饥荒、暴乱不断发生。
而棉花券也因此价值提升,许多英国精英阶层都介入到了炒该债券的热潮中。
第二,棉花券保值和升值的关键是,投资人有权拥有棉花实物,拿不到棉花,债券就形同废纸。
这项权利的行使是,先到巴黎的南方政府欧洲代表部将国债换成棉花的装船单,南方政府在之后的60天内把棉花送到在距南方政府领域内能够航运的河流、港口10英里内的地方一手交单,一手交棉花。
1862年4月,新奥尔良的陷落造成投资人根本无法通过北方联邦海军的重重封锁拿到棉花。
后世将此定义为美国内战的真正转折点,其原因就在于此。
本来,只要南方邦联坚守住新奥尔良,直到收获的棉花运到欧洲,他们就可能在伦敦再出售300万英镑的棉花债券,可惜现实就是现实,根本无法逆转。
一向规避风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认为,“这笔贷款投机性太强,会引来更多疯狂的投机者……我们没有听说过任何有名望的人做过这种交易。”
债王家族的定性使得棉花债券顿失颜色,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判了南方邦联的死刑。
同时,在1863年,英国从中国、埃及和印度找到了新的棉花来源,结果投资人对南方邦联的棉花债券迅速丧失信心,这严重打击了南方邦联的经济。
随着国内债券市场的枯竭和仅有的两份无足轻重的外国贷款,南方邦联被迫通过印刷没有后盾支撑的美元钞票,以满足战争及其他方面的花费。
印了多少呢?
总价值高达17亿美元。
当然,北方联邦也一样,也没少印美钞。
到内战结束后,联邦政府的“绿背”美元按照金价仍然约值50美分,而南方邦联的“灰背”美元只值1美分。
更加混乱的是,当时南方各州和市当局纷纷印刷自己的钞票,形势进一步恶化。
同时,南方邦联的纸币印刷技术低下,导致钞票很容易被复制,伪币泛滥。
当现实中钞票满天飞的时候,往往会发生通货膨胀,美国内战期间,南方的物价飞涨了大约40倍,而北方的物价仅上涨60%。
1865年4月,也就是南方邦联军队将领投降前夕,南方的经济正在走向崩溃边缘,恶性通货膨胀就是南方战败最明显的预兆。
显然,罗斯柴尔德家族又一次神准了,那些投资南方邦联债券的人最后损失惨重,一无所有,因为获胜的北方联邦政府不承认南方邦联的债务。
八、一战的德国棋输国债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债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前面说了,战争打的就是金钱,国家钱不够就会借钱,发行债券是一个重要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有陷入战争的国家都发行了战争债券,而许多此前从未买过债券的平民百姓也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拿出储蓄投资战争债券。
从现在回头看,德国的战败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因为,德国和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俄国不同,它在整个战争期间无权涉足国际债券市场。
而其中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当年它拒绝在纽约债券市场投资,之后就一直被排除在大门之外。
协约国则可以在美国或是富裕的英国出售债券,同盟国则被排斥在外,只能在自己国家出售债券。
结果,德国及其同盟国在国内出售债券越来越困难。
也是,光守着自己的老百姓薅,怎么比得上从全世界老百姓身上薅呢。
德国基于1870年普法战争的经验,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并相信自己最终会击败协约国,从协约国获得大量赔偿。
而事实证明,战争异常漫长而昂贵。
这些国家发行了过量的战争国债,远远超过了投资者的承受范围。
很快,德国和奥匈当局开始向其中央银行求助购买短期贷款,中央银行购买的短期国债数额的上涨预示着通货膨胀的到来,因为和出售公共债券不同,这是把这些票据兑换成大把大把的钞票,大大增加了流通中的代币供给,到战争结束时,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德国债务都是浮动的,或者说是未清偿的。
并且,战争期间,德国退出金本位制,使其可以无节制地狂印钞票。
不过,多亏当时德国搞了战时价格管制,才没有使整个国家陷入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战败意味着买国债的人全亏了,因为之前战争国债对于投资人的保证是,只要胜利,敌人将会为这些债务买单。
结果债券持有人不得不为这场灾难买单。
比战败更严重的是,1918年11月到1919年1月间德国国内频繁爆发革命,这更让投资者难以安心。
再加上德国战败后被要求赔偿1320亿戈德马克(战前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家收入的3倍。
结果,德国政府除了印更多钞票外,没有更多办法了。
加之稚嫩的魏玛共和国根本就不是治理国家的好手,恶性通货膨胀爆发了。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通货膨胀确实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恶性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政治现象,也就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根本缺陷所导致。
在国内经济停滞和他们挑衅的双重压力下,德国自身货币和经济体系全面崩盘。
当时德国的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最高的百分之1820亿,价格水平平均是1913年的1.26万亿倍。
钱毛到有人拿钞票生火、糊墙、扎风筝。
因为马克的价值远远比市场上的木材便宜太多了。而孩子们也十分豪气地拿着成捆的钱当积木或者用钱来做风筝。
在当时的德国可以说什么的缺,每家每户最不缺的就是钱,家里连糊墙都是大额的钞票。
1923年,德国工业产量降到了1913年水平的一半,失业率达到了最高峰,工会成员中有1/4失去了工作,1/4的人靠做临时工维持生计。
贬值是通货膨胀的主要产物,这不仅仅限于货币本身,那些以该货币计算的一切形式的资产、收入以及债券,都会变得一文不值。
因此,几乎所有经济危机的根源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债!
对于德国来说,一场通货膨胀扫清了它在战争中和战后堆积如山的内债,成功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经济灾难,但却难以逃脱战前就欠下的大笔外债。
这一切又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九、债券给了人们金融杠杆
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中,债券一直起着不小的作用,它也逐渐从为战争筹款演变到了更多用途。
债券相当于一根根金融杠杆,帮助国家、公司撬动起一个个貌似不可能快速完成的壮举。
15世纪末16世纪初,美州新大陆被发现,为争夺海外市场而进行的战争使得荷兰、英国等竞相发行公债,筹措资金。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曾发行多种中期债券和临时债券,这些债券的发行和交易便形成了美国最初的证券市场。
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各州大量发行州际债券。
19世纪40~50年代,由政府担保的铁路债券迅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铁路建设。
19世纪末到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相继进入垄断阶段,为确保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建立和巩固殖民统治,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股份公司发行大量公司债,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债券种类,这就组建形成了今天多品种、多样化的债券体系。
十、债券市场从熊转牛
凯恩斯曾说过:“通过持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可以很隐蔽地没收公民相当一部分的财富,通过这种方法,政府不但可以没收,而且可以肆意地没收。”
一战后的德国也是靠国内恶性通货膨胀扫除了如山般的内债。
所以,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老板比尔·格罗斯曾说过:“当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0%,而固定利率仅有5%时,这说明债券持有者的收益落后了通货膨胀5%。”
这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市场稍微有通货膨胀的风吹草动,债券的价格就出现下滑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由于全世界范围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债券市场进入熊市,没人喜欢负收益的债券,赌场成了当时最佳的投资场所。
追溯到1979年,全球至少有7个国家的年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有60多个国家达到了两位数,美国和英国就在其中。
不过,此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把通货膨胀率降到了个位数,债券市场重新复兴,进而形成了现代历史上最大的债券牛市之一。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6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10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