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固定基准利率「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是」
编者按: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发展中转轨经济体,中国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约束条件和结构特征更加复杂,但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与否显然仍是影响和决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关键环节。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教授曾经指出,与微观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类似,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动态变化和中间过程,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一度被视为货币理论的 “黑箱”,直到 20世纪 70年代才开始引起货币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
2008年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原有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发生了改变,导致原有的货币政策框架难以继续实施,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主要经济体央行在政策利率抵达零下界、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耗尽的背景下,通过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稳定了金融体系,恢复了金融市场功能。然而长时间大规模地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许多重要而有趣的变化,并衍生出许多颠覆传统认知且需要重新定义和解释的新问题。如何诠释这些新现象和新机理,不仅有助于保持货币政策传导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顺畅有效,更成为经济学家们争相追踪、热衷探讨的宏观经济理论热点命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发展中转轨经济体,中国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约束条件和结构特征更加复杂,但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与否显然仍是影响和决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关键环节。本书的作者郭栋博士任职国家开发银行,长期浸泡在金融市场上,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此次他以 “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问题为导向,分别选择中期政策利率、货币政策规则和市场利率基准为研究对象,为我们带来了不同视角下货币政策传导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篇:
第一篇主要基于数据实证和国际标准,针对中期政策利率的理论框架和政策逻辑进行了客观评价,包括中期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和过渡性特征,以及中期政策利率反向调整可能存在引发短期市场利率断崖式传导效应的风险预警。根据价格型调控的核心就是稳定预期,由此才能通过期限套利等机制实现从短端利率向中长端利率有效传导的认知,作者提出未来疏通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需要明确主导型的短期政策利率并完善利率走廊机制。第二篇是关于货币规则的研究。作者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的研究方法,就新冠疫情中各国央行不同货币政策选择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评测和比较,并由此得出正是得益于人民银行正确的危机应对策略,才支持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冲击开始全面复苏。这进一步验证了央行的使命就是为经济发展营造长期稳定的货币环境,应以前瞻性的预判做出导向性调整而非事后的逆转。第三篇则围绕国债基准可行性、资产定价和免税政策等争议点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作者认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国际货币的重要参考利率正在经历基准的第二次倾斜更替。第一次是以国债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被基于信用和报价形成的 Libor取代,而这一次的以 SOFR替代 Libor,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市场基准利率向无风险利率的回归。中国政府债券市场与成熟市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要重视和发挥政府债券市场的金融功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博大精深,理论层面的探讨百家争鸣,迄今并无定论。作为一名充满激情、酷爱研究的青年学者,本书是郭栋博士在金融领域长期深耕的成果,关于货币政策传导和基准利率选择的研究,既有理论和市场价值,也有政策启示涵义,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张晓慧
本文摘自:《利率之锚:政策利率、货币规则与国债基准研究》
作者简介:
郭栋,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副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兼职教授,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财新专栏作家。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和货币政策,出版专著:《基于货币回流的利率债市场开放》(人民大学出版社)、《城市项目融资案例研究》(商务出版社)。在《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监管研究》、《中国金融》等发表近70篇学术性成果。研究奖项:银保监会2018年度银行业保险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19年中债估值杯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