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 取决于「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哪几个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奉行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干预理论,大力推动财政政策。当经济繁荣,充分就业时,政府应当提高税收或减少财政支出,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经济萧条,失业率攀升时,政府应当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或者两种方式同时使用,用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提高,从而产生财政赤字。后一种情形下,由于政府部门增加公共支出造成了财政赤字,实际上对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带来挤出效应。
挤出效用示意图
所以,经济学上的挤出效应是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的,指财政支出的增加所引发的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的结果。也就是政府为了使财政预算和赤字达到平衡,以中央银行发放政府债券为手段,筹集公共支出所需资金,这样使得市场利率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反而因此下降,被看作是政府部门对私人部门的“挤出”。
具体来讲,挤出效应应涉及以下几种情形:
(1)在公共市场出售政府债券来筹资,是政府部门采取的货币政策。此时,货币总供给是不变的,政府出售债券相当于通过中央银行回收部分市场中的流通资金,当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减少了,贷款利率就会上升,减少企业和居民部门的私人投资,这样挤出效应就形成了。挤出效应的大小与投资的利率弹性有关,弹性大时挤出效应就大,弹性小时挤出效应就小,二者呈正比例关系。
(2)通过增加税收来为支出筹资,是政府部门采取的财政政策。如果政府提高税率,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收入就会减少,从而私人消费与投资降低,也会产生挤出效应。这种情况的挤出效应大小,与私人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税收增加能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得就越多。
(3)达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一旦政府部门的公共支出增加,将引起市场价格水平的上升,这也会导致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出现挤出效应。
(4)因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引发物价上涨,商品市场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会加剧,名义上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涨会使得实际货币供应量下降,具有投资需求的货币量也会减少。如此,债券价格下跌,利率提高,私人投资减少,挤出效应产生。
(5)开发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如果政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当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增加时,市场价格上涨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出口时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使得出口下降,私人投资也随之减少。
不过,因公共支出造成的政府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消费的挤出效应,是以凯恩斯主义为导向的政府干预政策和货币主义为导向的市场自发调节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凯恩斯主义看来,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作用发生机制是直接性的,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但货币学派却反对该观点,认为如果不配合调节货币供给政策的话,凯恩斯主义宣扬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单纯采用财政政策,只是通过利率提高和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而间接对社会总需求产生作用,对私人投资和消费的挤出效应只是财政政策所引发的政策反应而已。
从挤出效应的作用期限来看,短期内,当经济较为萧条,社会未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在0到1之间,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和政府赤字,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社会总需求。但是,中长期如果实现了充分就业,再继续施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反而会引发通货膨胀,挤出效应达到1。
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提出,要克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使用。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没有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挤出效应也明显的话,就可以适当加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如果既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产生了相当明显的挤出效应,无论如何,都必须及时放弃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者对政策组合的方向和力度加以灵活变化,以使政策政策发挥最大的正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