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护城河分析「伊利的市场环境分析」
伊利一直是我非常看好的企业,也关注了挺长时间。最近股价跌了很多,网上出现不少看空的观点。
其实企业到底有没有问题,只要看下它的长期竞争力是不是还在,如果还在,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借着这个机会,今天聊一下伊利真正的护城河,为什么它可以赶超蒙牛,并不断拉开差距,在行业里面一家独大。
一、和整个产业链的深度绑定
(1)深度绑定的竞争优势
奶制品是横跨多个产业的复合型行业,上游的牧草涉及种植业,奶牛涉及养殖业,中游原料奶加工涉及制造业,下游的销售涉及物流运输和商贸业。如果要将一瓶放心的、高质量的牛奶送达消费者手中,除了要有优质的奶源,还需要对每个环节非常精准的控制能力,来保证每一瓶牛奶的质量。
伊利为了保证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发展,用自己的“信用”从银行和社会面融到大量短期的低息贷款(伊利每年发行几百亿的超短期融资债券),然后申请了多个金融牌照,通过子公司给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低息贷款,给急需回收现金,但是有应收账款短期无法收回的提供保理业务。同时也会给产业链中想通过银行贷款,但是信用不够的企业,提供担保业务。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伊利和这些企业也签订了相关的协议,把整个产业链以伊利为中心绑定起来。通过这些方式,伊利深深的介入和管控每一个环节。从上游优质牧草、青储玉米技术、奶牛饲养和健康监控、奶牛的生物基因技术、奶源基地的自动化设计,到下游渠道的奶制品运输、储存、销售等,全部都在伊利的管控之下。这一点和苹果、华为有点像,给产业链的其余企业设定规则,来确保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
这种深度绑定,既保证了奶制品的质量和充足供应,也确保了下游销售的规范,比其余企业更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变化。自身每一个环节在竞争中不会出现短板,这也是“伊利即品质”的信心来源。
(2)护城河维持长久竞争力的分析
伊利未来需要面对的竞争者有两类,一个是携资本新进入的竞争者,另一个是行业内已有的竞争者。
新进入者没有掌控优质奶源,优质牧草和奶牛都需要从海外采购,或者直接从海外采购原料奶,成本高,质量很难管控。如果自建奶源基地,黄金奶源地带已经被占据,加上奶业是资源转化型行业,牧草、奶牛、基地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很多年的经验积累,这一步即便有资金,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到。其次就是渠道建设,通过大经销商的方式,确实初期见效快,但是与消费者更远了,而且对于经销商的管控能力,会逐步减弱。
已有竞争者中最主要的就是蒙牛,基本上很多方面和伊利差距都不大。但不管是优质奶源的掌控,还是经销商的管控能力,延申到整个产业链质量的控制,都和伊利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一点从蒙牛近5年的产能、销售费用、销售费用中广告费、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就能看出来。
(a)产能(缺少2017年数据,不过从营收推断,这一年两者产能差不多)
在2018年的时候,两者差距还只有100万吨,到2021年差距已经加大到250万吨。而且伊利的液态奶、奶粉、冷饮三大块还有累计一百多亿投入的在建工程,完工投产后这一块的差距应该会进一步拉大。
产能
(b)销售费用(2020/2021两年销售费用的计算方式有变更,运输维修费用计入营业成本,我按以前的方式还原了)
伊利和蒙牛的销售费用基本上相差不大,但是营收已经相差两百多亿。说明同样的销售费用,伊利创造了更多的营收。
蒙牛连占营收87%的液态奶也落后伊利接近100亿。一旦这个领域逐年落后,加上其余领域营收占比太小,蒙牛后面的日子就真的不好过了。
销售费用
(c)销售费用中广告费
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必须通过广告营销来不断提升品牌曝光率。
蒙牛和伊利的销售费用基本上相差不大,但是广告费用相差越来越大,2021年同样的销售费用,广告费用只有伊利的57%。
由于蒙牛没有披露详细的销售费用明细,只能通过推测来判断。在伊利的销售费用中占比比较大的,主要是职工薪酬、运输维修费用、广告营销费用,其中广告营销费用占比超过50%。
考虑到产品销量和人员数量,在职工薪酬、运输维修费用这两大块,蒙牛比伊利要少,而营销费用也少了50多亿(2021年),但是总的销售费用却基本上一样,这里很大可能是因为蒙牛的经销模式,这中间很大一部分费用可能用于给经销商的销售返利。
广告及品牌宣传费用
(d)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
蒙牛的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维持在一个高位,而伊利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销售费用/营业收入
归根结底,和蒙牛为了求快而采取的并购奶源、大经销商制有关,要改造成伊利的模式,需要很多年才有可能建成,就是不知道伊利会不会等这么多年才拿市场份额。
二、依托整个产业链平台搭建的超强复制能力
当年光明将莫斯利安原产益生菌引入中国,2009年推出莫斯利安酸奶,刚出来的时候特别火,好像2012-2014年实现了百亿的销售额。跟着蒙牛2013年推出纯甄,伊利2014年推出安慕希。
到现在,相信记得莫斯利安的不多了吧,基本上提到酸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安慕希,纯甄都排在后面。到2021年,安慕希占据了常温酸奶65%的市场份额,营收200多亿。两个先推出市场的爆款产品,最终被伊利给收割了市场。
在乳制品行业,最主要的两个基础,优质奶源和遍布全国的渠道网络,搭建好了以后,任何创新爆款的产品,基本上都只是配方或者产品形态的创新。我相信,只要被伊利盯上的爆款,就没有复制不成功的。
现在伊利开始在奶粉业务开始发力,飞鹤不管是奶源还是渠道,和伊利都存在差距,市场份额会被慢慢蚕食。看看2022年半年报,飞鹤的净利润率下降了接近10%,毛利率下降了6%。而对应的伊利,由于奶粉业务占比提升(很多人会认为是澳优并表带来的,其实澳优对于毛利和净利润率的提升起了反作用),伊利的净利润率上升了0.26%,毛利率上升了1.6%。
从这个数据其实能看出一点苗头了,不过毕竟这只是半年的数据,不能完全下定论。
蒙牛的复制能力和伊利相比,差距不算特别大,不过仅限于液态奶业务,而且这一块蒙牛的反应能力会差很多。蒙牛其余业务很多都是并购的,其中很多业务的业绩都出现了下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蒙牛介入管理,而并不是把自己的优势提供给并购企业,取长补短,这就决定了蒙牛要复制这一块的爆款产品,真的很难。
三、品牌影响力
品牌在乳制品行业,应该是最窄的一道护城河。在这个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对于选择蒙牛和伊利,基本上就看谁的印象深刻,谁的优惠更多。品牌根本不可能像茅台一样,让消费者给出很高的溢价。把品牌列入伊利的护城河,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这条护城河对于挡住绝大部分乳制品企业,有很大的效果,而且这条护城河也越来越宽。
对于消费者来说,乳制品企业的品牌唯一的作用,就是减少选择产品的时间。进到超市,哪个最显眼,哪个品牌印象更深,基本上就是选哪个。
伊利一直维持着高广告费用,让品牌持续保持着高曝光率,同时也把“伊利即品质”这个形象印在了消费者的心中。随着蒙牛的逐步掉队,伊利这个品牌的信赖度会越来越高,品牌带来的护城河就会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