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如何引发绿色转型「绿色金融 双碳」
本文主要内容发表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杂志策划的《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2》中。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上市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明显提速。在战略上,多家上市银行均围绕双碳目标发布或升级绿色金融战略规划与目标。在业务上,上市银行引领了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截至2021年末,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在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总余额中占比超过70%;上市银行境内贴标绿色金融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占我绿色金融债券总发行规模的比例超过60%;上市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加快,与“碳”挂钩的创新信贷产品快速涌现、碳金融业务向碳普惠延伸、蓝色金融开始起步。在风险管理上,采纳赤道原则的大陆银行机构增加至9家,部分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提升低碳转型下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一、上市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双碳”目标引领绿色金融发展。随着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的提出,服务“双碳”目标成为了我国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谈2021年金融热点问题时提到: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发展框架与路线图确立。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其中,“三大功能”主要是指:一是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二是做好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管理;三是在碳中和约束下促进碳价格发现。“五大支柱”主要包括: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三是构建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四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国人民银行与美国财政部共同牵头起草的《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于2021年发布,这是G20首个关于可持续金融的框架性文件,明确了工作方向和措施,将为全球层面引导市场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引。支持银行业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6月初,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与原《绿色信贷指引》一脉相承,从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自身表现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对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的指导。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陆续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人民银行通过两个工具累计发放资金1386亿元、225亿元,合计1611亿元。二、上市银行引领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发展2.1 绿色信贷业务[1]我国总体绿色信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38.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6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79和4.22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5%。
上市银行是我国绿色信贷发展中的主力军。我们根据各家银行自行披露的数据对各类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规模进行了统计 ,截至2021年末,我国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1.28万亿元,占据了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总余额的70.9% (详见图2)。在上市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较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增速较快。2021年末,大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8.68万亿元,占上市银行绿色贷款总余额的比例达达77.0%;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2021年末绿色信贷余额合计1.87万亿元,占比为16.6%;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绿色贷款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速较快,20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6255.81亿元和985.97亿元,占比分别为5.5%和0.9%,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4.5%和63.2%(详见图3)。
具体来看,截至2021年末,在上市大型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最高,达到2.4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比例同样也最高,达到12%;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中,2021年末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000亿元的仅有5家,分别为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中信银行,其中,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及占比均最高,余额达到4539.30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比例达到10.3%;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中,江苏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最高,达到1272亿元,贵州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例最高,2021年末绿色信贷余额为349.71亿元,占比达到14%;上市农村商业银行中,渝农商行绿色贷款余额最高,达到366.64亿元,紫金银行绿色信贷占各项贷款比例最高,2021年末绿色信贷余额为95.01亿元,占比为6.8%(详见图4)。
2.2 绿色债券业务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债券[2]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Wind数据库绿色债券概念板块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了1.78万亿元,存量规模1.11万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债券累计发行规模最大,达到了6549.25亿元,占绿色债券累计发行总额的36.9%。绿色金融债券存量规模也仅次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达到2530.55亿元,占绿色债券总存量规模的26.6%。
上市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债券的主要发行主体之一。截至2021年末,上市银行绿色金融债券累计发行规模4015亿元,占绿色金融债券总发行规模的61.3%;上市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存量规模940亿元,占绿色金融债券总存量规模的37.1%。从发行趋势来看,近年来,上市公司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有所减少,其中,2021年上市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310亿元,尽管发行规模与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相比同比增加了138.5%,但与历史年份相比仍然有所减少。同时,近年来上市银行年度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在绿色金融债券总发行规模中的占比也在减少,2016年占比高达92.4%,而2021年为26.0%(详见图6)。2021年,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如果除去政策性银行,上市银行发行占比为62.7%。
从发行主体类型来看,上市银行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中,股份行发行规模领先,城商行发行数量领先。上市银行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在发行规模方面,截至2021年末,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规模1950亿元,占上市银行发行总额48.6%,排在首位,其次为城市商业银行,累计发行规模1355亿元,占比33.7%。在发行数量方面,截至2021年末,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数量为43只,占上市银行发行总数量的66.2%,排在首位,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11只,占比16.9%。
具体来看,截至2021年末,在上市银行中,境内贴标绿色金融债券累计发行规模最大和数量最多的为兴业银行,累计发行了6只共1300亿元。其他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上市银行还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三家,累计发行规模分别为500亿元、500亿元和300亿元;其他累计发行数量超过3只上市银行还有江西银行、南京银行和青岛银行三家,分别均累计发行了4只绿色金融债券。
三、上市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加快一是与“碳”挂钩的创新信贷产品快速涌现。2021年,我国已实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落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利率与预设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相挂钩,而随着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与“碳”挂钩的创新信贷产品快速涌现,这些信贷产品主要将贷款利率与企业或项目的碳减排表现情况相挂钩,本质上也属于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相继落地了碳中和挂钩贷款,贷款利率与融资项目的碳中和相关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兴业银行在广州、福建等地实现了碳减排挂钩贷款的落地,并在安徽省落地了首笔“碳减排双挂钩”贷款,通过将贷款利率与发电端、用电端的碳减排情况相挂钩,并嵌入浮动利率激励机制,推动融资成本随碳减排量的上升而下降,实现“双挂钩、双减排”;南京银行落地了碳表现挂钩贷款,贷款利率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表现相挂钩;兴业银行在四川、新疆等地落地了碳足迹挂钩贷款,建设银行在江西落地碳足迹披露支持贷款,两者均将贷款利率与碳足迹相挂钩。二是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向碳普惠延伸。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提速,但过去各家银行的碳金融服务仍然主要集中在为碳市场参与企业提供碳配额抵质押贷款等方面,鲜少涉及面对个人及小微企业的碳普惠金融服务。近期,各地方碳市场积极探索碳普惠制度,多家银行碳金融服务向碳普惠延伸的势头业明显加快。一方面,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方市场均开始积极探索碳普惠制度。另一方面银行碳普惠金融创新加速,多家银行积极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体系,如中信银行与2022年4月上线了国内首个银行个人碳账户,同时还有部分银行推出了碳普惠金融创新产品,如民生银行2022年4月基于英大集团碳账户,面向中小微企业发布了“民生碳e贷”创新产品。三是银行蓝色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开始起步。一方面,部分银行开始在战略村民层面部署蓝色金融发展。如兴业银行2020年11月正式签署联合国《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倡议》(SBEFI),成为首家中资签署机构和会员单位。2022年5月,兴业银行发布了《可持续蓝色金融报告2021》,根据该报告披露内容,兴业银行通过建立和健全海洋经济金融服务组织架构,积极开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产品,识别和推广具有创新性和环境社会价值的典型案例,满足海洋经济相关主体和项目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支持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青岛银行2021年初成立了以立以董事长为主任的“蓝色金融项目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青岛银行蓝色金融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蓝色金融产品创新起步。除蓝色债券已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外,“蓝碳”金融产品也开始出现,如2021年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2021年9月,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委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通过“蓝碳基金”购入首笔海洋碳汇用以抵消兴业银行与厦门航空共同推出的首批“碳中和机票”旅客旅程的碳排放。此外部分银行还推出了海洋碳汇贷款,如2021年8月,兴业银行青岛分行落地了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四、“双碳”目标下上市银行绿色金融战略升级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多家上市银行均围绕双碳目标发布或升级绿色金融战略规划与目标,部分银行专门发布了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并提出了自身的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
大型商业银行基本都发布了绿色金融专项规划或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其中,邮储银行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到2030年前,建成“碳达峰”银行,实现自身运营与投融资“碳达峰”;到2060年前,建成“碳中和”银行,实现自身运营和投融资“碳中和”。股份制银行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围绕双碳目标更新或出台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如兴业银行2021年印发《兴业银行绿色银行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2年)》,作为全行打造绿色银行名片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明确未来两年绿色银行建设的主要目标、服务“双碳”目标重点任务。浦发银行2021年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迭代至3.0版。招商银行制定《招商银行“双碳”工作机制及行动方案》。浙商银行制定了《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三大导向,从五个方面提出20多项具体措施,持续加大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力度。此外,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等发布了绿色金融战略规划或碳达峰碳中和服务方案,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提出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方面,部分银行积极发布碳中和行动方与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如江苏银行2021年4月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发布了首个“碳中和”行动方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支持减污降碳、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零碳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碳减排超1000万吨。青岛农商银行2021年6月发布《绿色金融行动方案》,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青岛农商银行绿色信贷规模逐年上升,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
五、银行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逐步加强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快速增加,不断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赤道原则是一套国际先进的与项目相关融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和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相关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可持续金融发展的黄金标准之一。目前中国大陆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已扩容至9家。截至2022年5月,全球共有38个国家的132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用赤道原则。自赤道原则2003年诞生至2019年这十几年间,我国大陆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只有3家,而2020年以来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新增了6家,中国大陆的赤道银行已扩容为9家,分别为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绵阳市商业银行、贵州银行、重庆银行、福建海峡银行和威海市商业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提升低碳转型下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2021年8月-11月,人民银行组织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评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转型对银行体系的潜在影响,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参试银行包括2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测试重点针对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年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参考生态环境部关于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的界定标准),考察碳排放成本上升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参试银行持有的相关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从测试结果看,如果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企业不进行低碳转型,在压力情景下,企业的还款能力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参试银行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不高,整体资本充足率在三种压力情景下均能满足监管要求。人民银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方法,拓展测试覆盖行业范围,并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 [3] 。注:
[1] 威海银行、瑞丰银行、九台农商行、西安银行、锦州银行、甘肃银行、常熟银行七家银行2021年末绿色信贷余额数据未披露或披露口径不明确,下文涉及的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统计相关数据与指标均只覆盖51家上市银行。
[2] 绿色金融债券包括政策性金融债、商业银行债和其他金融机构债。
[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