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投资公募基金「银行投资私募股权基金」
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通道业务备受打击。与此同时,曾经辉煌无比的通道类委外规模逐年缩水,由此带动银行委外规模不断下滑。不过,在通道类委外业务黯淡的同时,基金却成为银行委外青睐的对象。在这背后,既有通道业务势弱后带来的此消彼长,也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的大趋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产品净值化时代背景下,理财子公司追求收益的强烈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委外公募化”进程。
5月18日,中信证券明明团队发布的研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银行委外总规模大概在12.35万亿左右,较2019年有所减少,同比下降5.02%。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来,委外规模已经连续四年下滑。
规模缩水之外,银行委外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更值得关注。近年来,伴随“去通道、去杠杆”的金融严监管的持续开展,曾经独占鳌头的通道类委外比例逐年下降,占比已不到六成。
除此而外,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银行理财产品开始逐步进入净值化时代,扮演银行净值产品发起人角色的理财子公司却面临净值产品管理能力先天不足的问题。没有了“保本保息”桎梏,银行不得不将目光,瞄向了“公募委外”。
银行委外规模连续四年收缩,通道业务光环失色
所谓银行委外业务,是指银行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证券、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业务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体、股市、债市和居民纷纷加上了杠杆,背后助推的金融产品分别是银行贷款及同业业务、伞形信托及配资、委外、房贷和消费贷。自此,委外业务逐渐扎下根来,但是规模并不大,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市场的注意。
不过,随着理财及自营资金规模的加速增长,由于自身投资团队成长无法匹配,银行尤其中小银行面临的资金管理压力逐渐加大。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全行业就净增了2.78万亿元的理财产品余额。
与此同时,自2015年起,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低位运行,缩小了传统银行业务(包括债券投资、同业业务)的利差空间,银行陷入“资产荒”。
此时,委托投资便成为银行的不二选择,许多银行纷纷开始尝试委外业务。2016年,银行委外业务进入鼎盛时期。据中信证券的测算,2016年末银行广义委外投资(含通道业务)规模约为19.3万亿元。
根据委外投向的不同,银行委外可以分为基金、信托计划 资管计划、同业理财三类,其中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均属于通道类业务。在2017年以前,通道类委外一直是银行委外的主流模式,占比一度近八成。
不过,在2017年原银监会启动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即“三三四十”)大检查,银行业由此进入了“去通道”、“去杠杆”的严监管时代。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监管部门开始实行全面降杠杆、去通道政策,监管套利的通道类业务被禁止。
在此背景下,通道类委外规模开始逐年下滑,银行委外规模也逐步进入收缩期。截至2020年年末,委外总规模同比下降5.02%至12.35万亿左右,通道类委外占比已经降至六成以下。
具体来看,各家银行的委外规模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也存在分化现象。以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在第三方结构发起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的权益”作为委外理财产品规模粗略测算,在老虎财经所统计的部分上市银行中,除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5家银行最新委外规模高出2017年水平以外,其他9家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在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的委外规模下滑幅度最大,较2017年下降35%;农业银行则呈现连续增长趋势,但规模远不及其他五大行。股份行中,各行委外规模均出现明显缩水,招商银行委外规模缩水最为严重,下降近四成;城商行中,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委外规模下降明显,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相对2017年末则大幅增长。
替换通道业务,基金类委外占比已超四成
在通道业务受阻的背景下,基金投资类委外规模却持续上升,“委外公募化”不断提速。
截至去年末,基金投资类委外占比已超40%,逼近通道类委外。中信证券预计,基金投资类委外明年有望实现规模上的超越。
“委外公募化”的背后,也得益于近年来的“公募牛市”。
以权益市场火爆的2020年为例。截至2020年12月底,权益基金整体获得32.85%的收益。权益市场涨幅显著,公募基金业绩表现显著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银行委外配置公募基金以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
数据显示,从表内资金委外细分项目来看,基金类、通道类、同业理财类委外规模在去年上半年均有所上升,环比增速分别为22.2%、5.0%和19%。其中,基金类委外占比上升3.26个百分点。
那么,在通道业务萎缩、公募基金大发展的背景下,各家银行的基金类委外这几年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和委外总规模的分布格局类似,股份行基金类委外规模普遍较高,城商行次之,国有大行居末。在所统计的银行中,兴业银行基金类委外规模最高,截至2020年末,该行基金类委外规模达5293.81亿元;浦发银行次之,基金类委外规模达4284.91亿元;工商银行排名末位,仅321亿元。
不过,在各家银行委外普遍加码基金投资的同时,也有部分银行减少了对基金的投资,如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基金类委外规模均较2017年出现了下滑。
从基金类委外占比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银行的委外业务近三年来均加大了对基金的投资。其中,国有大行中的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委外业务中的基金投资占比已超过五成,工商银行的基金投资占比虽然也有明显提升,但与其他银行相比则要小得多,仍停留在一成以下。
此外,股份行中的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以及城商行中的宁波银行、上海银行,其基金类委外占比也均超过了40%。
与2017年占比还在三成以下徘徊相较,如今“委外公募化”已非虚言。
基金成为理财产品委外主力军的背后
资管新规的出台,让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而是产品净值化。以前银行的理财产品虽然并没有保本保息,但是银行作为销售方,实际承担了“刚兑”的角色。
而后,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则使得原有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开始批量迁移至理财子公司,而理财子公司也可以单独发行理财产品。
既然没有了保本保息的桎梏,对于理财子公司而言,便有追求收益的诉求,而银行的优势是在渠道,投研能力仍然需要依赖外部金融机构,而基金作为公认的权益投资能手,自然受理财子公司委外业务的青睐。
而这点也可以从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可以看出。
去年5月,建信理财发行了一款名为睿福稳健FOF(最低持有1年)的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显示,该产品属于公募FOF,以基金为主要投资标的。这只FOF的投资合作机构备受关注,汇添富、交银施罗德、广发、兴全等基金公司赫然在列,上述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合同约定,对来自睿福稳健FOF的受托资金进行投资和管理。
事实上,不仅建信理财,自2019年10月工银理财发行业内第一款FOF产品以来,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都在积极发行FOF产品。
据中国理财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4月末,产品名称中含有FOF字样的银行理财产品已增至150款。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计发行122款,占比达81.3%。
业内人士认为,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内的资金方未来或有望成为委外最大的增量委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19家理财子公司募集资金规模达15.09万亿元,占全市场募资总额的12.11%;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6.67万亿元,占全市场理财产品规模的25.79%。
从净值型产品占比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依然面临着较重的承接任务,而公募基金或将成为理财子分担资管压力的重要渠道。
据统计,相较国有大行,股份行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较高,比如兴业银行2020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1327.69亿元,占理财产品余额76.76%,在已披露该数据的国有行和股份行中最高。而国有大行净值型产品占比大部分在六成以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基金投资类委外的崛起,一方面源于通道业务势弱后力量的此消彼长,另一方面与公募基金具备的多重优势也有很大关系。分析认为,基金类委外具有明显的“节税”优势;此外,由于资管新规“豁免”了公募基金“只能加一层委外”的限制,基金类委外受到的监管政策压力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