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概念解析「凯恩斯主义认为」
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世界一半的黄金汇聚于美国,工业快速发展,经济空前繁荣。
然而一场经济危机,让很多辛勤工作的人沦为了街头流浪汉,1933年失业人数高达一千多万,恐慌在美国蔓延。
当美国在经济危机中苦苦挣扎的时候,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似乎找到了答案,他认为传统经济学已经无法解释当时的经济大萧条了,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富裕的国家也会破产。
随着经济每年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当遇到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社会产量开始缩减的情况,就称为经济衰退。
凯恩斯理论凯恩斯发现,美国1933年的工业产量大幅缩减,并不是因为资源稀缺,而在于如何消耗这些资源。
爱存钱不爱消费,会造成生产领域衰退,人们不爱消费,市场上就没有那么多需求,企业也不敢投资,总体上的支出就会减少,经济便会停止增长。
另外,人们不花钱,那政府就要花钱,政府开支可以阻止经济的下滑,比如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实际上,政府的行为就是将那些围绕在经济四周,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储蓄重新收集起来用于投资,这样政府的开支就会超过税收收入,政府会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等到经济慢慢恢复,企业开始赚钱,人们的收入开始增加,政府就能获得更多税收,赤字也会填补上。
此外,政府还可以减税,这就相当于把钱直接给了消费者,这样就可以让消费更加活跃。
经济学家把这些政府开支和税收政策称为财政政策,肯尼迪和约翰逊执行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并且看起来效果也很不错,之后美国经济不断发展,失业率也减少了。
而另一种政策是货币政策,是改变货币总量或借贷利率的政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印钞。
凯恩斯主义对于货币政策的看法,是以利率为基础的。
政府或企业缺钱时,向公众发行债券,当债券利率较高时,大家都会去购买债券,此时货币的需求就低了。
假设政府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对于持有钞票的人来说,相比持有债券的人,利率肯定是下降的。
低利率会鼓励商业投资,会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不过在现实当中,凯恩斯主义者更倾向于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这是源于大萧条的影响,因为当时的利率也非常低,他们想弄清楚既然利率那么低,为什么萧条还持续了那么长时间?
最后的结论是,货币和利率不会对经济的总体需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对投资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
凯恩斯理论的弊端任何时代出现的经济学理论,都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凯恩斯理论也有它自身的局限。
第一,凯恩斯眼里政府是理性的,所以忽视了政府的短板,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可能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老百姓长期的利益。
第二,同时凯恩斯理论看到了每一个人对于经济的物质要求,但是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物质需求是经济个人的最基本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很高的精神需求。
第三,凯恩斯理论过分强调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本是一体的,两者是相互统一的,供给和需求是同样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