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精品」
北京琉璃厂西街上,一排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十分惹眼。由其中一座拾阶而上,穿过狭长的楼梯,只见二层偌大的工作室里,数十人或坐或立,安静地操练着手里的活计。他们日复一日从事着一项源自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古老技艺——木版水印。满屋弥散的水雾和每个人脸上心无旁骛的神情,让这里显现出与世隔绝的气息。
雕刻的木版
清康熙十一年(1672),一家名为“松竹斋”的南纸店在北京琉璃厂街上开张,因其承办官卷、官折而得名。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随后陆续开展了制售各色名笺、名扇和文房用品等业务,逐渐发展为“书画篆刻作品荟萃之区,诸名家聚首谈艺之所”。
历史几经变迁,1896年,荣宝斋设“荣宝斋帖套作”机构,开创了木版水印事业。从此,几代人开始了这项技艺的演练与传承,便有了工作室中那每日上演的忙碌场景。
20 世纪50年代末的木版水印车间
20 世纪60年代的木版水印车间
从“ 饾版拱花”到“木版水印”
木版水印源于雕版印刷术,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宋元时多用于书籍插图印刷;到了明末,胡正言的“十竹斋””在“饾版”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拱花”等复杂工艺,使雕版印刷术更臻丰富精妙。“饾”(dòu)为堆叠之意,“饾版术”即按画稿上的不同色彩雕制成不同模版,再对照原作,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为各块版上色并依次进行套印或叠印。
木版水印技艺正是在“饾版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起来的特殊印刷技术,因其用木制版、以水调色等特殊工艺而得名。其最有价值和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以此技术复制的画作可以达到逼近原作的水平,因此其作品素有“下真迹一等”的美誉。
木版水印画的制作过程繁复而细致,要根据原作笔迹的粗细、曲直、枯润、刚柔以及深浅浓淡变化进行分版勾勒,而后刻成若干块木版,再由浅入深依次叠印而成。简言之,即勾描、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因每一道工序对技术都有极高的要求,所以,三道工序需由不同的人担任,全部过程都靠肉眼判断,手工操作,技师之间口授心传。如鲁迅先生所言,“画管画、刻管刻、印管印的”,哪怕一生专攻其中一项,技师仍需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才能与其他环节通力合作,以复现原作的笔墨形神。
起初,荣宝斋只印制些供文人雅士书写信札、吟诗作赋用的信笺、诗笺,最有名的作品当属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郑振铎主持印制的《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正是因对版画的情有独钟,让两位先生将这一传统技艺予以发扬和传世。十余年后,荣宝斋成功试印了张大千的《敦煌供养人》,开创了利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制书画作品的先河。
1955年,荣宝斋在美术馆举办首届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览
然而这仅是小试牛刀。新中国成立后,荣宝斋从只能印大不盈尺的诗笺谱,发展到能够复制大幅的画作;从印制纸本发展到印制绢本……直至20世纪50年代,徐悲鸿带着他的《奔马图》来到荣宝斋,木版水印彻底打开了新的局面。
当年,有位英国朋友想要徐悲鸿的《奔马》,徐有些不舍,遂询问荣宝斋能否帮其复制一下赠予友人。十余日后,木版水印的《奔马》印制成功,徐阅后大喜,随后又请荣宝斋印制了自己的18幅画作,均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如今看来,这些作品虽显现出了当时技术的不成熟,却迈出了复制名画的坚实一步。
徐悲鸿的《奔马》为新中国成立后荣宝斋正式印制的第一件大幅作品
那一时期,齐白石也多次来到荣宝斋参观木版水印印制过程,并亲自指导技师们完成了《虾》的印制。当印刷品与原作均挂出来后,齐白石上下端详比对了良久,竟自己也分不清哪件为真迹。此后,他的很多画作都由荣宝斋印制成木版水印作品,并得以广泛流传。
20世纪50年代,齐白石在荣宝斋(1)
20世纪50年代,齐白石在荣宝斋(2)
20世纪50年代,齐白石在荣宝斋(3)
技术和经验的不断成熟,让荣宝斋决心“玩次大的”——他们要印制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这是一幅古代巨幅绢画,必须印出画中仕女柔中带刚的线条、体态丰满的神韵,以及纱罗外衣的质感才算成功,而绢画对上色的要求则更为严苛。经过团队三年的尽心竭力,这幅画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印制成功,并被国家元首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由此,绢本画作的复制技术日臻成熟。
紧接着,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被成功复制。这件作品由荣宝斋1959年筹划、1979年完成,实际制作历时8年,雕刻木版1667块,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与原画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矿物质颜料;而木版水印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清明上河图》等巨作也相继问世,先后被故宫博物院等机构作为代替原作的“下真迹一等”陈列展出。
长达二三十年的上下求索,见证了一段特殊时期政治气候的风云变幻,也标志着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走向了巅峰。这批作品完成之时,第一代木版水印奠基者或者离世,或进入古稀之年,新一代传承人则逐步登上了“舞台”。唯有这些集大成之作,无声诉说着荣宝斋木版水印人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奋斗历程。
①分色勾描
②刻版
③印刷
④装裱
(节选自《爱尚美术》| 物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