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质量分析案例ppt「利益分析法」
我这里说的经营债权是一种狭义的经营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和预付款项,前三项是公司与下游客户产生的交易,简单的说是客户欠公司的钱。
预付款项是公司与上游供应商产生的交易,公司提前支付的货款,供应商欠公司的货,正常情况下预付款项占比较小,如果占比较大,说明公司面对上游比较弱势。
我们先看洋河的数据。
洋河股份2021年经营债权8.97亿,占总资产1.32%,占收入3.5%,具体包括应收票据6.64亿,应收账款0.01亿,应收款项融资2.23亿和预付款项0.09亿。
洋河经营债权非常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洋河和客户的结算方式主要采用预收款,洋河提前收到货款,经营债权自然很少。
我们分析经营债权第一个角度就是规模,规模的背后是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地位。
下面我们做一个思考练习: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顾客到你这里买东西,你是希望顾客付现金还是赊账?
答案显而易见,你当然希望顾客付现金。
但是市场中有许多公司与你生产同样的产品,他们为了抢走你的客户,同意顾客赊账。
顾客当然想晚点付账,所以顾客去可以赊账的公司购买产品。
竞争对手赊销一个星期,你赊销两个星期,然后三个星期、四个星期,进入“恶性循环”,最后达到稳定状态。
如果只有你一家公司,并且你的产品很畅销,是不是会有很多人(经销商)想销售你的产品,既然有很多经销商,经销商之间也会竞争,他们为了获得销售你公司产品的资格,决定提前把货款给你,而你收到了预收款(合同负债)。
通常情况下,一家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越强势,它的经营债权规模就越小,反之越大。
我们看一家经营债权比较多的公司。
东方雨虹2021年总资产497.33亿,其中经营债权120亿,占比24.17%,是除现金之外的第一大资产,经营债权占营业收入37.6%。
东方雨虹是中国最大的防水材料生产商,公司的客户主要有三大类:房地产客户、非房地产客户(高速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桥梁、机场和水利设施、综合管廊等)和零售客户。
公司采用直销和经销商两种销售模式,直销占比较大。
东方雨虹的大客户(企业客户、政府客户)比较多,同行之间的竞争又比较激烈,再加上工程周期较长,导致公司经营债权较多。
在产业链中,东方雨虹面对下游客户是被动的。
当然这不是东方雨虹的错, 北新建材的防水业务、科顺股份、凯伦股份的经营债权规模都比较多,经营债权多是防水行业的特征。
当我们在分析公司数据时,可以与同行对比,如果占比差不多,那基本属于行业特征,如果差距很大或很小,就需要特别注意,要思考背后的原因。
分析经营债权的第二个角度是结构,我们继续看东方雨虹。
东方雨虹2021年经营债权120亿,其中应收票据16.57亿、应收账款87.64亿、应收款项融资21.59亿、预付款项10.97亿,应收账款的规模最大。
应收票据分为银行承兑票据和商业承兑票据,虽然都是票据,但是两者差距非常大,通俗讲,银行承兑票据到期之后肯定能拿到钱(也有极少例外),而商业承兑票据不一定能拿到钱。
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债权主要是银行承兑票据,这也能说明公司的收款能力非常好,因为银行承兑票据类似于现金。
东方雨虹16.47亿的应收票据全部都是商业承兑票据,说明应收票据的质量不高。
但是公司21.59亿的应收款项融资却是银行承兑票据。
何谓应收款项融资?
公司可以拿着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着到期之后收回现金,如果公司急需资金,也可以拿着应收票据去银行贴现,给银行一些手续费,提前拿到现金。
如果公司既想等应收票据到期收回现金,又想提前贴现(或背书)收回现金,那就可以把应收票据放到应收款项融资里。
当然把应收票据放在应收款项融资里不意味着一定要去贴现。
应收账款是整个经营债权中“质量”最差的,就是客户的赊账,到期之后去跟客户要,客户也不一定给,如果客户长期不给,就成为“坏账”。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公司看着很赚钱,结果却倒闭了,公司赚得都是“应收账款”,真实的资金并没有流入公司。
所以我们不仅要分析应收账款的规模,还要分析债务人(客户)的偿债能力。
房地产公司是东方雨虹的主要客户,近一年部分房地产客户发生债务违约,这对防水行业、东方雨虹都有一定影响,东方雨虹在年报中专门披露中国恒大、华夏幸福的应收账款规模。
通过这一点我们应该可以感觉到,分析公司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只盯着一家公司看,而是需要多个角度,看公司、看行业、看客户、看供应商,还要看大的经营环境。
分析经营债权第三个角度是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通俗讲就是应收账款回到公司账上的速度。
我们继续看东方雨虹的数据。
东方雨虹在公布应收账款时按账龄对应收账款做了详细披露:
东方雨虹2021年应收账款原值97亿,1年以内(含1年)81.24亿,占比84%,公司绝大部分应收账款都是一年以内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公司超过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也不少,我们说过应收账款时间越长,“坏账”的概率越大。
通过账龄我们只能了解大概的时间,也不知道周转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另外账龄也可以“做手脚”,比如,公司和客户勾结,让客户先把账付了,公司在通过其他方式把钱流回客户手里。
财务数据的“陷阱”很多,全信不对,不信也不对。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本期应收账款原值 上期应收账款原值)/2)
按此计算,东方雨虹202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是3.87次,周转天数(365/周转率)是94.31天,约3个月,这个速度还是不错的。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一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可能是来自预付款、现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真正的应收账款应该是用赊销的营业收入除以应收账款,可公司不公布赊销带来的收入,所以我们无法计算真正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我们现在计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只是一种模糊的数据,在使用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它的局限性。
为了使应收账款周转率更准确,也可以用营业收入除以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之和的平均值。
通过这种计算,我们得到东方雨虹2021年经营债权(除预付款项)周转率2.75次,周转天数134天,大约4个半月。
经营债权周转天数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慢1个半月。
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和公司过往的数据比较,也可以与公司的同行比较。
东方雨虹202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是3.87次,2020年是3.33次,周转速度提升。
这里我们也发现一个事情:
2021年东方雨虹通过保理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提前终止23.88亿的应收账款。
如果考虑提前终止的应收账款,东方雨虹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会更低。
东方雨虹的应收账款一直被市场“诟病”。
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会影响经营现金流,东方雨虹为了使经营现金流更好看,所以使用保理、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应收账款提前收回。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公司对资金的需求较大。
如何理解东方雨虹应收账款较多、周转较慢呢?
之前我们讲过这和公司的客户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公司的发展策略有关。
应收账款反映的是公司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宽松,销量好,应收账款多,反之销量差,应收账款少。
一般在行业发展的初期,或者为了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的信用政策比较宽松。
这一点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打车软件,刚开始的时候补贴很大,现在补贴很少。
至于东方雨虹的应收账款,就看你能不能理解这种模式。
投资有时候也很简单,你理解就投,你不理解就不投,分析财务数据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怀疑有问题,就不用投资。
这里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话:我们是通过避开恶龙而不是同它厮杀而获得成功的。
分析经营债权的第四个角度——减值。
东方雨虹2021年应收账款的原值是97亿,净值是87.64亿,87.64亿是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缺少的9.39亿叫做坏账准备,也就是我们说的减值。
坏账准备通俗讲就是为坏账做准备。
不同账期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不同。
如东方雨虹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是4.11%,计提比例较低,因为一年以内发生坏账的风险低;而5年以上的计提比例是100%,全部计提,一个欠你5年钱的人,估计是不会还钱了。
当然计提了坏账准备并不意味着这个账没有了,该收还得收。
计提的坏账可以影响利润表:
东方雨虹2021年计提应收非关联方客户的变动金额是2.41亿,而利润表中信用减值损失2.51亿。
所以计提坏账的规则改变也是可以操控利润表的。
比如,一家公司感觉今年业绩不行了,然后把应收账款计提的多一点,利润亏损的多一点,为第二年公司盈利做准备。
在分析财务数据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财务规则的改变,正常情况下财务规则是稳定的,如果改变就说明公司要“搞事情”。
分析经营债权的第五个角度也是最后一个角度——与经营债务做对比。
经营债权主要是客户欠公司的账款。
经营债务主要是公司欠供应商的账款。
作为一家公司,当然希望欠供应商的账期越长越好,客户欠公司的账期越短越好。
洋河股份2021年的经营债权是9亿,客户欠公司的钱很少;经营债务是173亿,里面有158亿的合同负债,14.44亿的应付账款,公司欠供应商一点钱,主要还是欠客户的货。
东方雨虹2021年的经营债权是120亿,客户欠公司的钱很多;经营债务是92亿,其中合同负债32.24亿(欠客户的货或服务)、应付票据23.25亿、应付账款36亿。
东方雨虹可以占用一些供应商的资金,但是总体还是客户占用公司的资金更多。
通过经营债权和经营债务的对比,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洋河的数据要非常好于东方雨虹。
可能很多人会说,两家公司不是同一个行业不能比较。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们投资就是投资最好的公司,而不是投某个行业里最好的公司,所以我们要比较所有的公司。
当然我们要知道这种对比的局限性。
以上是我分析经营债权的方法,因为我认为经营债权非常重要,所以单独写一篇文章,并且写得很啰嗦。
如果你感觉分析经营债权很麻烦,那么你可以避开经营债权较多的公司。
下期我们会啃另一个大骨头——金融资产。
风险提示:本文仅是作者学习之用,文中所提股票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文中数据来自相关公司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