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房地产股票「上市公司卖房」
经济学家马光远说过,“普通人在大城市一定要有一套房子,因为大城市的房子不只是房子,还是家庭资产升值的保障,更是一张入场券。”言外之意,有了这套房子,你才能享受到城市的各种优质配套,才能享受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这是一个极其朴素的道理。事实也证明,过去十年,坚定持有大城市房产,获得的累计收益,确实高过投资股票、黄金、债券等。海通证券研究表明,过去十年,投资房产的年化回报率高达13%-15%。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所以大家理所当然把房地产看作是对抗货币贬值的核心资产。
个人投资购买房产,赚得盆满钵溢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原著居民,更是靠着棚改拆迁轻轻松松实现了“一夜暴富”的梦想。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现实中,真正的投资炒房大户其实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手中到底有多少房子?我们只查到了Wind披露的2019年三季度末的数据,A股3743家上市公司中,有182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占比超过48%,合计持有市值达13340亿元。要知道,这只是2019年的数据,放在今天,上市公司手中房产的市值只高不低。
上市公司热衷于投资房地产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一方面实体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另一方面,过去多年的经验证实,投资房产的风险极小,且收益稳步平稳。更重要的是,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房产往往能起到兜底的作用。
这不,又有上市公司大手笔“卖房”了。中国基金报报道,8月24日晚间,四川长虹发布关于对外出售房产的公告,拟将分布于绵阳、武汉等地共31套存量房产在西交所挂牌出售,转让底价合计为1.66亿元。
从公告的信息来看,此次挂牌转让的31套房产中,既有普通住宅,也有商业、办公地产。地理位置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绵阳(13套),武汉(7套),内江、长春(各3套),石家庄(2套),合肥、杭州及大连(各1套)。其中14套空置,17套出租,空置率高达46.7%。
这31套房产评估值合计1.66亿元,能赚多少钱?经测算,若按该价格全部完成出售,在扣除账面价值及税费后,预计对公司合并口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4091.22万元。增值率71.6%。
上市公司投资房产,大赚特赚,这已经不稀奇了,也没什么好说的。过去这些年,我国房地产迎来狂飙发展,房价十年间翻几番的城市比比皆是。就算是普通人如果买房足够早,买的地理位置足够好,房产大幅增值也是很正常的。
我们更关心的是,在当下这个节骨眼,上市公司大规模抛售房产,到底释放啥信号?
首先,企业发布公告时,无一例外都说“卖房是为了盘活资产,提高公司资源利用效率”。但明眼人都知道,上市公司卖房就是为了保壳,为了续命。
对此,其实玻璃大王曹德旺早就一语挑破了,“中国的上市公司手里都握有大量房地产,年底经营不好了卖两套,发不出来工资了卖两套,连年亏损了卖两套。所有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近两年网络上也流传着这样的调侃,“没有什么亏损是卖一套房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卖两套”。
这话还要从国家针对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则说起:1、连续两年亏损的(净利润为负),实行退市风险警示;2、退市风险警示后下一年不能扭亏的,被暂停上市。一句话概括就是,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就要走退市流程了。
为什么卖房可以实现保壳?简单来说就是,卖房利得会计录企业营业收入,对修饰利润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很多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的企业,最后基本上都会以卖房来保壳。
事实上,近年来上市公司为了抹平亏损大规模卖房的现象,早就司空见惯了。据媒体统计,早在2016年,就有百余家上市公司加入到“卖房大军”中,房产转让价合计超过20亿元。
而2019-2021年这几年,每年都有不少于200家上市公司发布“出售房产”的公告。尤其是2020年,仅四季度就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拟出卖房卖地卖股权的公告。
从确认房屋买卖的收入来看,曾经被万千女人捧上神坛的碧生源卖房最多。为了“补血”提升业绩,从2018年开始,碧生源便走上了靠卖房来弥补亏损这条路。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底-2019年底,碧生源依托出售房屋资产共获得超过8亿元收入。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扭亏为盈,碧生源甚至连北京的总部大楼都卖掉了。
而从出售房产的数量来看,上市公司海马汽车,才是最闪耀的那颗星。2019年,两次卖房合计401套。更被很多网友调侃是,一家上市公司手中的房产,抵得上一个开发商了。
深圳商报报道显示,今年以来,有不少于10家上市公司变卖房产。包括东北制药、高鸿股份、ST联建、赛升药业、广聚能源、云南铜业等。
为什么很多公司要拼死拼活保壳?在此简单科普一下。主要是三方面原因:第一,我国企业上市实行额度政策与指标限制相结合的审批制,这意味着很多企业上市之初,都费尽千辛万苦。目前主板市场也就3000余家上市公司。
第二,上市公司好处多多。融资方式多,比如增发新股、配售股票、取得银行信用等。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可以获得国家政策扶持。
第三,上市益处多,退市(主要指被动性)危害也多。其一,声誉受损,在市场上的地位会大幅下降;其二,退市融资渠道受限,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可能引发资金流断裂,走向破产。
对于上市公司卖房创收,其实个人觉得并无不妥。一方面制度上并未禁止,换言之,卖房保壳是被允许的;另一方面,企业当初花费重金购房,就是为了增益,现在企业经营遇到难题,房产自然要发挥兜底的功能。作为企业而言,保住上市资格,好好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其次,房地产有“硬着陆”风险,上市公司闻风而动,提前卖房可能是为了落袋为安。
有些上市公司净利润两连降,且踩着“退市”红线,主动卖房,可以直接理解为是“粉饰利润”,为了保壳,这很能说得通。
但关键是,这两年有不少上市公司并没有“退市”隐忧,且经营正常,净利润为正,并不需要通过卖房来“补血”提升业绩。那么为什么这类公司,还要卖房呢?比如天喻信息变卖武汉9套住宅,总评估价值为1251.59万元。再比如深圳惠程,整年出售房产数量多达19套,遍布北京、南京、长沙、武汉等地。
对此,有专家给出了答案:其一是,房地产有“硬着陆”风险,很多城市的房产都有贬值趋势,这使得很多上市公司不得不提前行动,变卖投资性房产,加速套现,力求落袋为安。
事实也确实如此,过去一年多,房地产一直处在下行通道,就连深圳、广州、杭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也打破了“只涨不跌”神话。很多二三线城市,更是步入“量价齐跌”局面,投资性房产,这两年基本都是亏本的。
8月28日,钱江晚报报道,杭州有学区房去年成交价高达12万元/平,今年已经沦落到单价6.8万/平的局面了。虽然很多业主挂牌价8万/平,但基本上不可能成交。这意味着,即便是杭州这样的城市,短短一年时间,连最抗跌的学区房,也近乎“腰斩”下跌了。
叠加,上市公司又身处资本投资第一线、嗅觉异常敏锐,所以他们会突然作出“卖房”的行动,个人认为完全是对市场仔细研判后做出的最明智决定。上市公司加速卖房,其实就是在换投资赛道,前几年房地产是名副其实的“造富工具”,但近两年随着楼市调控尺度收紧,随着房地产各项指标迎来拐点,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开始从房地产中撤离,或者说低能级城市的房产,置换到高能级城市。这对于个人投资者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其二是,为了杜绝一些上市公司突击卖房求生的做法,退市新规中引入了“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组合指标。这这意味以往的突击卖房保壳的做法,难度大大增加了。
所以才出现了,很多上市公司实际上并未踩“退市”红线,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经营早已是每况愈下,尤其是叠加疫情增加了未来两年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在提前做准备。说得直白点,很多上市公司现在卖房,还是为了保壳,或者说修正业绩,提前做准备。前两年是“祸到临头”了才想起来卖房,现在是提前两年就开始“绸缪”。
我们该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大手笔卖房”?个人有三点不成熟的看法:第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上市公司都有专业的投资顾问,基本上能精准把握市场风向。现在有些不需要卖房创收的企业,也突然做出卖房举动,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对房地产后市的“不看好”。用房产专家的话说就是,“房地产有‘硬着陆’的风险”;
第二,一二线城市流动性很大的优质房产,仍然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首选,因为它不仅有保值功能,而且还有兜底作用;
第三,金融市场的水很深,企业财报、企业经营状况、业绩等,原来都是可以粉饰的。作为个体而言,如果不擅长,还是建议远离,否则很容易送人头,交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