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的abs业务「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
资产证券化(下称“ABS”)规模正持续走高。根据中基协日前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ABS总备案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大关,累计备案规模达25643.01亿元,存续产品规模13308.17亿元。
随着资管新规及“去通道”压力的释放,包括券商资管、银行、基金子公司甚至是信托等都瞄准了ABS这片蓝海,各家都想分一杯羹。以ABS这块新兴业务为突破口,实现业务转型和业绩增长。
去年,券商资管的日子并不好过,总体管理规模与主动管理规模双降,但ABS业务却成为一抹难得亮色。2018年,券商ABS业务加速增长,产品种类也越发多元。
据中基协统计,截至2018年底,累计126家机构开展了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中证券公司77家、基金子公司49家,证券公司为发行机构主力。据监管要求,境内开展企业ABS业务的主体仅有券商与基金子公司两类,竞争激烈,特别是基金子公司,也在铆足劲发力ABS业务。
不过,双方还是实力悬殊。相比券商备案产品数量激增,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数量不增反降,同比下滑两成。2018年,81家机构备案资产证券化产品667只。其中,证券公司备案产品606只,同比增33.19%,备案规模同比增10.33%。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61只,同比减少21.79%;备案规模也同比减少37.79%。
同样在发力ABS业务,券商的竞争力为何更胜一筹?国信证券固收第二事业部资产证券化研究负责人索园园向上证报表示,基金子公司此前主要是通道业务,受牌照、业务模式单一等限制。相对而言,券商固收业务更为丰富,既能做ABS,也能进行债券(公司债、企业债)承销发行,还有其他的业务作为支撑。基金子公司做ABS业务缺乏其他业务的支持,就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他表示,从业务团队上,券商相比基金子公司投入的人力与财力,付出的成本支出更大,这对业务单一的基金子公司而言很难承受。
2018年,ABS一级发行市场的火热开始逐渐传导到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配置意愿逐渐升温。
国金证券固收分析师周岳指出,随着基础资产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不同品种间的发行利率差异开始增大。在2018年债券市场信用紧缩的大环境下,企业ABS发行利差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信用溢价上浮。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相比公司债的利差明显,配置ABS成为机构的一大优选。
从2018年备案产品优先级认购资金看,券商期货资管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资管计划等资管产品认购规模占产品优先级以及中间级累计规模的57.40%;银行自营资金主要认购企业ABS优先级,占比25.80%;券商自营、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认购占比11.65%。
从次级认购资金来源看,一般企业(通常为原始权益人自持)的认购规模占比近50%;资管产品的认购规模为217.62亿元,占比33.75%;券商自营的认购规模占比为12.73%。
“相对来说,券商自营更加青睐认购次级。原因在于作为发行人与管理人,其对于产品的了解度高,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同时,次级档的收益率相比优先级的吸引力更高。”一位券商自营人士向上证报表示。
本文源自上海证券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