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发展历史「中国可转债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杠杆牛市的最高点2015年6月12日,转债存量仅余7支,存量规模仅320亿,其中还包含了158亿的民生转债,
而当时间行至杠杆牛市最低点2016年1月29日,受市场大幅下挫的影响,转债发行基本终止,整个市场仅有8支转债,规模仅有220亿,
即使过了快1年后的2017年1月1日,存量转债仅有16支,剩余规模仅343亿。
经历了第一次黄金时代的转债市场陷入了规模停滞不前的停顿之中,直至2017年2月15-17日证监会发布“再融资新规”和2017年9月可转债打新开始实行信用申购制度。
再融资新规提高了定增的门槛,而将转债再融资排除在限制之外,并将可转债和优先股明确单独排队,享受绿色通道,鼓励项目发行可转债和优先股,厚此薄彼之意昭然若揭,定增需求被可转债发行需求进一步替代。
而信用申购制度释放了大师转债打新资金,转债打新对行情的扰动得到缓解,转债申购大大增多。
至此,可转债市场才正式迎来了发行端的供需两旺,市场规模迎来大幅增长,经历了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和货币紧缩的二级市场也迎来了估值上行与人气回归。
再融资新规重点
1、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20%
2、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再次募资不得少于18个月,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除外
3、除金融企业外,再融资时最近一期不得有大额、长期的财务投资
4、规定了定增发行的基准价格,并明确不得低于底价发行
信用申购对可转债市场的影响
1、冻资规模减小,对债券和货币市场扰动弱化,发行提速具备条件了
2、新债供给增多,估值下行,转股溢价率下滑
3、打新参与者大增,大资金规模优势降低,中签率下滑,平均获配金额减少
中美贸易摩擦之下的黄金坑
2018年的实体经济延续了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擦出火花,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增长不确定性增长,市场担忧挥之不去,使得A股表现不佳、反复震荡、多次寻底,等到2019年1月份社融数据和信贷数据大幅回升,流动性宽松已确认时,A股才开启反攻趋势。
至2019年1月4日,本轮可转债行情的最低点已出现,此时,低于90元的转债有11支,低于100元的转债多达70支,而此时转债总数只不过111支,破面值比例高达63%,即使在面值以下,转股溢价率低于10%以下的进攻型转债也多达36支,这其中就有当下已大涨的横河、蓝盾、万顺、三力、小康等大牛债,遍地是黄金的黄金坑一点都不假。
逃废债恐慌下跌之下的黄金坑
2020年11月因华晨汽车债券违约,致使同属于辽宁省国资委的AAA评级的本钢转债遭遇恐慌性抛售,引发整个可转债市场大跌,同时,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对退市相关的财务指标要求执行更加严格,引发市场对中小盘股票退市的担忧,以中小企业为发行主体的可转债遭遇市场的抛售连续大跌,截止至2021年2月8日跌至最低点,再次出现可转债投资的黄金坑。
低于80元以下的转债9支,低于90元以下的转债61支,低于100元以下的转债165支,而整个市场也不过342支转债。
面值附近转债低溢价率的转债也比皆是,转股溢价率低于20%的有57支,低于15%的有35支,低于10%的有21支。
回头来看,转债市场一片恐慌下挫之际,却也是转债黄金坑诞生之始。
经历了多轮牛熊涨跌的可转债市场,行至当下已然繁荣壮大,截止至2022年8月29日,转债剩余规模已达7646.72亿,转债一年发行量就相当于过去十几年的总和。
不断地与时俱进、机制完善下,转债也从探索的0至1,成长为1到N的成熟壮大。
作为投资者,既要有宏观大视野的可转债来龙去脉,亦要有微观策略的强逻辑支撑与策略实践,在投资领域,很难区分赚钱到底是因为运气还是能力,但综合历史来看,若没有可转债发行的大繁荣,便没有二级市场这么丰富多元的投资标的可供选择,归根结底,对于生在这可转债大时代的投资者运气是第一位的,但要区分是否能力有在起作用,还得看高收益是否可持续且穿越牛熊周期。
再恢弘的宏观视野,若没有微观策略组合的落地实盘,也是苍白无力的,但投资策略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发展而来,回顾策略的发展历史依然有助于我们取得更高的超额收益。
敬请期待,下一系列《可转债投资策略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