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投行最好的时候是什么「ibd投行」
Hello,大家好,本篇文章是《金融小伙伴》公众号之前的文章,有些新闻可能不符合当下的时事,但是不影响阅读,请大家阅读时不要激动。
2020年,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真的是跌宕起伏。
一方面是国内外疫情的影响,国际形势紧张,经济形势非常低迷。
另一方面确实央妈放水,股市活跃,政策放宽,金融市场异常活跃。
用官方的话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化改革则坚定地迈出了一大步。
金融民工们的朋友圈都是这样的:
投行:恭喜XX项目过会!一周内连续两个项目通过发审会审核!
PEVC:恭喜优秀的被投企业成功通过证监会审核!本年度第X个项目成功登陆科创板/创业板!
债券:XX领域/XX行业/XX地区首单,创XX以来利率新低!
而在这其中,券商投行业务,可以说是利好政策最密集,最嗨森的板块。
还有,如今二级市场的行情也不断走好。
饥渴的投行人们,已经等这样的行情好久了。
01
密集利好投行业务的政策
今年,确实是投行政策变革尺度最大、最密集的一年。
科创板政策、新三板精选层、再融资新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以及境外公司的直接境内上市等,每一项政策都很重磅。
直接导致了各家的业务都激增,无论是业务收入还是项目数量,在会的项目,都创了近年以来的新高。
先是去年出台的科创板,算是扩宽了券商挑选项目的标准,以及让一些PE投的项目有了退出的可能性。
新三板精选层,首先就让中小型券商股权业务迎来了比较大范围的放宽,毕竟这些机构很难直接和大的券商平台竞争大的IPO项目。
再融资的尺度放宽,实在太大了,从锁定期、定价以及投资门槛方面做了全面放宽,这个真的好比证监会直接对所有的上市公司说:“赶紧来融资呀!”
至于注册制,就更堪称重磅,直接是审核的放宽和理念改变。从审核速度和宽松程度都比以前好很多,这样大家报项目的动力呈几何倍数增加。
可以看到,2020年,2月再融资新政落地,3月新《证券法》正式实施,4月开启新三板改革,6月创业板首发、再融资注册制规则正式落地。
这速度,堪称效率。
所以很多人都称我们现在处于巨大的资本市场变革的时代里。
02
投行的外部环境
今年投行业务可以说增量与增速并行,IPO、再融资、债券同步放量;
注册制新增了科创板、创业板、精选层等三条跑道。
各种政策的变化,也带来了投行外部环境变化。
1、审核制度放宽对投行人带来的冲击
像科创板、注册制之下,券商过去判断项目的简单粗暴看收入和利润规模的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投行可以简单粗暴地认为,不盈利还想觊觎资本市场的公司简直就是耍流氓,未来这个判断公司的维度可就变多了。
像新经济行业,很多公司甚至在市场中没有对标,那么如何对项目进行评判、估值甚至说包装,都有巨大的挑战。
像各家研究所都在科创板出来之后,出了官方的科创板估值手册。
新经济跟过去的传统行业相比,市场空间、商业模式持续性其实都不是那么好确定,所以过去投行其实最偏爱的是制造业的项目,虽然倒不一定增长多好看,但最起码稳定。
未来随着政策改革的不断进化,不断会加强券商的销售定价的建设,同时也需要投行人对于行业研究和理解地上了一个层次。
2、券商对风控将更加重视
整体来看,随着注册制的改革,对于投行的来说,业务会越来越市场化,监管的宽松化另一方面增加了券商自己对风险控制的把控。
随着项目进展周期的加快,券商对项目的反馈也加快,整个进程是一个加速的状态,对券商自身的能力要求会显著提高。
注册制的核心,其实是买者自负。
你看似加快了流程,实质上是加大了券商作为中介机构的自己的内控压力。
所以可以看到,各家的内核、质控招人都非常多,而且要求比过去要高得多。
3、外资入场
随着,证监会于2020年4月1日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之后,目前我国已有7家外资控股券商顺利落地,还有二十多家合资券商的申请正在等待批复通过。
很多人在喊狼来了的故事。
说外资来啦,对于原来多年获益于牌照和通道的国内券商来说冲击很大。
玩家是确定会变多,但外资真能对这块监管这么严格的业务带来多大的冲击?
过去合资券商在投行这块反正没起多大的涟漪。
外资确实在行业积累、估值定价、市场化方面有他们的优势,大投行的综合实力非常强。
我个人觉得他们在投资端可能会发挥比较大的优势,投行业务在境外端的肯定还是很出众,至于境内业务的投行方面,太看重政商关系,肯定还是那帮央企国企券商搞关系的在行。
4、打造大投行
虽说,比较多的人认为外资投行入华倒还好,但监管当局好像不这么认为。
监管当局想起了当初打造牛校的路径——搞合并。
中信和中信建投的合并,从“辟谣”到证实,到最后感觉已经在流程中。
现在大家最关注的无非是新的券商到时候叫什么名字了。
之前也有人谣传,当局也建议了海通和国君要合并,北京上海各有一家“国际大投行”。
这个暂时还没啥眉目。
其实,之前投行的集中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经常是三中一华的业务占比就达到了所有券商投行的三四成,加上其他头部券商,可能前十券商投行业务收入就占了全部的五六成。
但是,真正的国际大投行肯定也不是光靠合并就能弄出来的,就像好大学不是光靠合并校就能实现一样。
大家对于投行的市场地位的认可,更多还是会在整个综合金融市场中起到的作用来看,目前券商整体对于银行来说,在实体经济中还不是那么重要。
这也跟资本市场发展的阶段有关,现在普通老百姓对投行也没什么认知。
现在都是父母问你干啥,
“想去银行呀,不错不错”
“什么,搞证券的,别炒股啦找份正经工作吧!”
未来如果大家提起行业里的顶尖券商,能提起几大行的知名度一样,那才是真正的大投行。
5、混业经营
为了迎击国外的新来的玩家。
除了,让排名靠前的玩家合并。
监管还是不放心,还打算让隔壁赛场的大牛过来掺和一把。
以前觉得境外交易是外资投行的优势,券商缺了些积累,但是银行行呀。
银行的体量,资本实力,营业网点,在客户优势上,都具备着很大的优势。
当然,很多人也讨论,券商投行那点收入跟银行比,也就蚊子腿。
不管如何,未来银行系券商的入场,玩家变多了,至少对排名靠后的券商肯定就更难出头了。
6、中小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未来头部趋势的集中,大家是公认的。
现在基本上各家券商的策略已经有一些变化了。
这波行情让很多增资的券商,很想趁着一波行情至少往上一个台阶。
很多小的券商更多还是专心发展某一块业务,打造某一个方向的“品牌认知”之后,才开始逐步发展其他业务。
其实像国盛做研究所就给很多其他小券商做了个好示范,也有其他的小券商开始砸钱挖人搞研究所了。
相对而言,投行对于股东背景、团队打造、历史积淀的要求会高很多。
中小平台目前基本就更多的发力债券和新三板精选层,中型更多抢并购和再融资。
毕竟IPO业务现在大家都太过关注是否具备足够强大的监管沟通能力,而这个确实是头部券商才更具备优势的。
也有的会刻意打造自己在某个行业方向的特长,细分业务、细分客群的投行业务需求可以塑造投行的品牌。
如今就算还是以各种北京业务部、上海业务部命名的中型券商们,也开始不断开设了并行的行业组或者行业部门。(这个在大券商早就比较常见了)
但就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型以上的券商大部分团队都业务做不完,至少在这段时间,是老天爷赏饭吃。
03
投行的招聘
现在,几乎大大小小的券商投行都在招人,且力度都挺大。
很多机构的人力部门,现在最急缺的就是加大投行的招聘力度。
各种做投行的猎头们开始活跃了起来,各种岗位在刷屏朋友圈。
从三中一华到中型券商,到小型平台,基本都在招人。
在这里面,尤其是中小型券商,摩拳擦掌,基本都认为这是颠覆格局,最佳的时刻。
招兵买马,意在布局。而有足够的人力才有“抢”市场的最基本条件。
据笔者身边的情况了解:
三中一华,基本定向挖国君招商海通申万等的人。如果你在行业前十甚至前二十的券商,如果学历背景优秀,都可能去三中一华面试。但整体走的人少,想来的人多,虽然业务量很大,但整体人才储备还算充足。
据说中金要从一千人扩到一千五百人左右,中信更要冲击两千人。
(没任何依据,就听说,中金社招确实更多,中信应该会更多在校招)
国君招商海通等机构,也在加大力度招聘,而且在调整机制,力求更市场化,改变三中一华的格局。像国君换了董事长,非常重视投行业务,也挖了很多人。海通、招商也不同程度在扩招。主要是里面的人很多流向了三中一华和一些其他好券商的好团队,整体招聘力度很大。
其余光大东方兴业民生国金中泰平安等券商,也都在纷纷招聘,这类券商投行招聘基本上就你是在券商投行里有从业经验就差不多有机会,毕竟如今缺人得很,不会像头部几家限定你之前待的平台必须如何。
所以说入行很重要呀,年轻人们。
多少小朋友在网上看说小券商没前途,结果行情一来,好多人就轻松切换去大平台去了。
看各种猎头的朋友圈,现在基本上看最缺的是几类:
项目负责人:
永远最缺的是项目负责人,俗称投行熟手。基本要3-5年以上投行项目工作经验,保代优先。
一个项目就得有个能趴现场能hold住大家的人,一个项目好歹要有一个项目负责人,一两个有经验的,带新人或者实习生的配置。基本上这样的人到位了,后续才能招更年轻的承做。
某头部券商投行的北京团队,说他们团队一共就30人,要招6个现场负责人,算上一个负责人配几个年轻的,那基本上就是人员要翻倍了。
质控内核人才:
最近还有些四大、非诉律师让我推荐质控的机会,但我研究了下,现在的质控要求真的“不同往日”。大多数要求的工作年限在5-8年,而且要求都是要有前台的工作经验,很多还要求是保代。
这要求是真的直线上升呀,大概还是跟如今注册制导向性,风控内核的要求提高有关。
发行和销售人才:
之前,除了大券商的资本市场部人稍微多点,很多的中型券商的资本市场部只有个位数(债券很多被归到固收业务线去了)。
如今,很多投行猎头忙的就在于招发行和销售人才,而且也很傲娇,就想要招其他平台直接相关的。而ECM大家又比较看重平台(因为大多数是拿投行的平均奖金),项目多的平台一般待遇和发展好。
中小平台很难挖得多大平台资本市场部的人。但无奈过去的不重视,导致这块人才是偏紧缺的。以往ECM销售还是接受了不少研究所机构销售转行过来的,以后如果卖科创板注册制的IPO,更多要跟公募打交道,销售这条路应该会很畅通。
不过就算是以前的销售人才,估计对未来注册制的情况,也谈不上多有了解。
行业组与产业人才:
这个相对会远一些,但可以看到目前新经济的趋势,研究产业的深度和要求在提高,各家券商也在组建各类行业组,未来对于行业研究的要求会进一步提升。
虽然目前来看,注册制还只是试点,该有的承做、合规性要求并未减弱,财务法律依旧是绝对重点。
但可以预判,未来科创时代还会是绝对主旋律,那么理工科或者复合背景的同学还是会更受投行的青睐。
04
总结和建议
目前投行的工作内容,依旧还是要整理底稿、核查财务、走访客户供应商,把材料做得扎实应对监管。监管依旧会非常仔细的对项目做审核,只不过以前是被否,现在叫劝退。
其实,现在也远没到真正的注册制,但主要是一个核心“监管在放松”,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毫无疑问,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候,目前国家在鼓励科创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在希望金融市场能够缓解经济的压力。
最后就给年轻的朋友们一些建议:
1、投行是有周期的
现在开始可能未来会有一段好时候,但也会有不好的时候。
18-19年,有太多迷茫的同学来咨询过,到底要不要干投行。
刚进投行的年轻人也不喜欢加班了,因为觉得年底不会有丰厚的奖金回报。
到处的论坛似乎都在吐槽干投行没前途了,赶紧转行吧。
很多同学是真的信了。
但19年底,科创板发几个项目出来,很多投行吐槽的人发现年终奖还不错,马上又闭嘴了。20年上半年疫情出差不了,又开始抱怨了。
年轻的同学们,有点动态的眼光,行情是变化的,金融是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投行更加是。
别用你毕业的那一会儿的行情眼光去评判一个行业到底如何。
这个行业里的很多从业人员吐槽也是真的,但他们都是戏精,大家永远只会跟过去拿到最多钱的那一年比。
实际上你让他们跳槽切换去其他行业,很多人第一个摇头。但这个不妨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跟你们吐槽说干投行没前途。
你信你就输了。
另外在18年行情很差的时候,一位投行的领导跟我说,其实现在进来投行,是绝佳的选择。
我说为啥,现在很多名校同学都不想来了。
他说,因为你现在进来,你的同龄这个阶段竞争者是很少的,好项目很多会让你参与,过几年投行业务好转,大规模招人,相对来说年轻人多了,你承担管理协调的角色会更快,提职级的相对优势又更加明显了。
所以同学们呀,听说哪里行情好就去干什么,这跟农民听说种啥赚钱就种啥,有啥区别?
当然,投行这行情我估计还会有几年,接下来又要沉寂多久,确实不好说。
2、未来一定要紧贴行业
目前,官方的宣导资本市场的作用是为科技赋能,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相连。
未来投行对于销售定价的要求会提升,而销售、定价拆分下来,除了客户资源,最重要的还是产业的理解和覆盖深度。
等真正的注册制来的时候,重点不再是这个项目能不能过会,而是你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再往前是如何找到更好的项目,更符合市场审美的项目。
我知道想干金融的同学大部分还是商科的为主,很多顶尖大佬都已经发表了一些言论让大家心慌:
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也不是学商科的同学就一定PK不过理工科的同学。
而是就算你是学商科的,大家除了财务法律的一些技能之外,选择1-2个新兴行业,好好的关注和研究,掌握核心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那么也许你在未来的投行能够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