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自由兑换及资本自由流动「为什么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
这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货币的背后是资产,货币自由流通和自由兑换就是资产的自由流通和自由兑换——一定条件下,资产可转化为资本。
目前我国虽是第二经济体,但人均还是相当少的,仍然为发展中国家,而可流通的资产少之又少(大多是房子之类的固定资产),承担不起货币的自由流通和自由兑换,否则汇率波动大且频繁,不利于外贸交易,也不利于货币政策独立。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显而易见,目前我国选择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而放弃了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也就导致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和自由流通。
为什么说货币的背后是资产呢?你为什么不愿把钱存银行活期,而是把钱存进余额宝或零钱通呢?或者购买理财产品呢?
把钱存银行活期,那是现金,属于货币。而余额宝或零钱通,持有部分债券,那它就往资产靠拢了,理财产品更不用说了,背后都是资产,比如债券和股票,甚至房地产等等。
货币与资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增益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是不断增加的,即印的钱会越来越多。钱越来越多,人们对钱的观念是越来越薄弱的,比如90年代对100元非常看重,而如今对1000元都没什么感觉——这就会导致钱越来越不值钱,货币在不断地贬值。
然而,对于资产却不一样,特别是权益资产,会随货币的贬值而保值或增值,我国最好的例子就是房子。
因此,人们在央行不断地印钱的前提下,人们会避免持有货币,从而持有可保值增值的资产,货币能够流通,取决于背后的资产。否则,资产就应该与货币一样多了,但事实是货币要远远少于资产,比如我国所有货币只能购买不到目前一半的房子——实际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当货币流到房市,房子会水涨船高,货币永远只能购买很少的一部分资产。
货币的流通实质是资产的流通持有货币会随印钱的增加而贬值,谁都不愿持有货币本身,都会尽可能地转化为资产,进而保值或增值。
经济增长,货币会随着增长。但经济的增长实质是资产的增长,当资产变得庞大,交易则需要更多的货币,货币才被不断地创造出来,导致货币的增长。
我们拿着人民币为什么能够买东西?原因在于人民币可以转化为资产,留存起来,从而保值增值,实现财富积累,在以后得以转化为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因此,货币的流通实质是资产的流通,由经济提供支撑。
资产集中于固定资产在国内,你愿意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吗?
美元对于我们而言,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不能花不会增值,只是一张涂着图案的纸而已。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后,可以购买美国国债或美国股票等美国资产,从而实现资产保值或增值。所以,有很多投资者是愿意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的——美元之所以能国际化,在于它有庞大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比如国债、股市和期权期货等。
同理,外国人愿意持有人民币吗?同样,不愿意。可转化为资产吗?不可以,那就更加不愿意了——人民币也就无法实现自由兑换和自由流通了。
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这类的固定资产,股市萎靡不振,债市令人唏嘘(国债大概18万亿,非国债风险大)。
如果外国人持有人民币,它能变成我国什么资产呢?几乎没有,金融不开放,被限制,转化资产本身就是问题。外国人有何理由持有人民币呢?冒点风险去看多人民币汇率?那还不如看多或看空其他货币,毕竟别的货币波动性更大,而且我国M2处于高增长,若货币政策没有太大的改变,人民币总体是要贬值的。
金融改革,开放金融呢?的确,我国也是这么做的,但问题是金融的开放只能一步一步地来,局部开放。否则,本身就小的金融市场波动会频繁,被资本国家收割。
金融市场波动大且频繁,这会左右本国的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本身的发展,这就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死局。
当然,从一带一路来看,人民币正在逐步实现国际化,通过区域化的形式,逐步解开这死局。
注: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 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 准货币(单位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