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基金天天跌怎么回事「为什么债券基金一直跌」
◎智友财富庄园(ID:zhiyoucf88)
◎作者 | 牛叫兽
每周一我们都给智友聊一些投资干货,今天来聊聊债市债基。
最近有智友给我们留言说,前段时间买的债基现在天天跌,跌得肉疼,现在是不是要割肉哇?
五月后债市确实表现不太好,但要说是“肉疼”可能就有点夸张。
我看了一下中证全债指数和国债期货,跌幅大多数在2%~3%左右,这个波动幅度对股市来说真的是毛毛雨。
来源:智谷研究
可能有智友感到疑惑,债券不就是借钱赚利息么,为什么也会跌呢?这次债市下跌的原因又是什么?接下来还能不能投资?
我先开门见山摆结论:对于追求稳健,不想资产受到太大波动的智友来说,债市债基依然是比较好的选择,手里亏钱的债基不需要割肉离场,还没上车的建议选择一些股债混合的绝对收益目标基金来配置。
下面来详细解释一下。
01
首先,为什么债券债基也会跌?在大家的理解中,债券投资不就是买了债券然后拿着到期,等借钱的人还本付息?
其实将债券持有到期赚利息的还是比较少的,国债动不动就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把资金锁定这么多年可不行,债基主要还是依靠债券的低买高卖赚价差。
而债券的价格又会受市场利率影响,当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反过来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涨。
备注:如何理解债券价格和利率成反比呢?因为债券的本息是固定的,利息=债券价格x利率,当利息固定不变,价格和利率就是反相关。
过去一个月债市下跌就是这个原理。
央妈从2018年就开始放水印钞票,我们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就能判断放水的情况,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9%最低跌到今年初的2.5%,债市走出一波黄金牛市。
然后从5月份开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又从最低的2.5%,到现在突破2.8%。所以如果你是在五月份买的,那可能刚入手就跌跌跌了。
今年受疫情冲击,大量机构都认为央行不可能在疫情的时候关水龙头,放水只会更猛烈,所以投资者都开足马力全力做多债市。
然而五月之后,发生了几个事情导致市场的预期大逆转:
事件一:4月后疫情走稳而且部分经济数据超预期,央行的放水动作已经开始逐渐收紧,市场对货币宽松的预期开始波动。
事件二:央妈创设新工具想“强摁牛头饮水”,引导银行给小微企业放贷,减少资金停留在银行空转。
事件三:监管层摸查银行结构性存款,防止企业利用理财工具套利空转。
设想一下,一群人等着央行拉一消防车的水来用,没想到最后拉来一保温杯,而且里面已经被喝掉一半!
于是市场的预期就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立马飘到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过去这一个月债市下跌的原因。
02
搞懂债市下跌的原因,最关键还是要回落到未来行情或者操作中,债券还会跌吗?债基应该是去还是留?
这两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投资中最朴素的逻辑思考:
1、投资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2、投资逻辑要符合常识,追求模糊正确的大概率事件。
第一点,对于追求稳健投资,不想让资产受太大波动的智友来说,债券是绕不开的资产。
股市和债市成立也不是一天两天,运行十几年中也遇到过好几次牛熊转换,而债券熊市的最大回撤基本就在5%以内,跟动不动跌20%甚至腰斩的股市相差甚远。
下图是从2003年至今,股市和债市指数17年运行曲线,智友们可以体会体会。
来源:智谷研究
所以,如果你想追求稳健投资,债券依然是非常适合的。
第二点,什么叫相信常识呢?后疫情时代的常识就是一句谚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虽说疫情形势缓和,此前受疫情冲击最大的餐饮娱乐业普遍重新开放营业,大企业也能贷到款续命。但是钱不是免费借的,未来还要靠收入还本付息。
而那些被疫情冲掉的损失很难再补回来,总不可能明年过牛年的时候,把鼠年没有买的年货再买一次吧?
再说,就算没有疫情冲击,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本身就不是很好,如果央妈关紧水龙头导致市场利率上升,那还有谁愿意冒这么大风险干实业呢?
所以宏观政策不大可能会因为短期疫情缓和就收紧货币,现在与其说是债牛结束,还不如说是将以前做过头的政策进行纠偏,反而更符合当前的政策含义。
最后我们从三种情况简单聊聊后续的操作。
第一种:持有债基,目前浮亏。建议可以继续持有扛过去。
第二种:持有债基,目前浮盈,但是利润在缩水。
这种情况建议先看看赎回费,不同基金的赎回费不同,有些持有一年还要交1%的赎回费,如果收益率还不够交手续费就继续持有扛过去。
如果扣除赎回费之后还有不少浮盈,那就移仓到绝对收益目标或对冲基金中(如【广发趋势优选】000215或【海富通阿尔法对冲】519062),防止恐慌情绪继续发酵。
第三种:没持有债基,想配置稳健的资产。
目前债市还在下跌,为了防止“狠起来自己都打”的极端情况,同样建议配置一些股债均衡分布绝对收益目标基金和对冲基金。
以上是我们这周一分享的投资理财干货,如果你看不懂最近央行的政策,不知道各类产品适不适合你,欢迎在文末【查看更多】,每天打开我们,就能看到最新动态解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