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千万富翁人数「深圳富翁破产」
与眼下高端白酒的股价一样,深圳的高净值群体数量同样水涨船高,愈发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抢夺”的座上宾。
按照此前的第三方调研机构统计,在深圳,大约每170个人中就有一个千万富翁,而这个比例还在持续加强中。既然我们身边的高净值者这么多,不妨为他们画画素描,验明正身。
刚刚翻页的2020年是进入经济增速长期放缓的新阶段,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全球化相悖的“逆全球化”,叠加疫情的冲击,都将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势。在此背景下,高净值人群呈现更多的不同需求。
那么,近年来新晋的高净值群体与以往有什么不一样的特征?他们和普通市民的消费观和财富观又什么差异?
置身于深圳的街头巷尾,城市丛林,茫茫人海,我们该如何火眼金睛识别他们?
新贵们到底长什么样
“新贵人群和创二代富二代的比例越来越多。”深圳某私人银行部首席投资顾问陈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互联网、新兴产业带来的新贵族,在社会财富占比越来越高,会成为私行新客户增长源。
如何为他们画像?
“40岁左右。他们对于财富管理很有进取心,但是更懂得术业有专攻。”陈先生分析,这个群体对于数字化手段容易接受,但过去创富花太多时间,没有太多时间去学习和打理财富。对于财富,他们更讲究方法,所以关键是要让对方理解和相信你打理财富的方法逻辑。
新贵的风险偏好也值得玩味。他们对不了解的领域,相对保守。对于熟悉的则愿意承受更高的风险。
由于疫情后高净值人群尤其年轻新贵阶层对提升其财富抗风险能力的意识有明显的加强,也倒逼了金融机构加速财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新贵”二字,正渐入佳境。
“新经济,新动能推动新富人群崛起。”按照《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分析,在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加快规模化、集群化。新经济崛起下的股权增值效应,使得企业中、高级管理层和专业人群为代表的新富群体涌现。这个群体整体投资风格稳中求进,看重风险控制,同时积极探索创富机会。他们往往具备良好教育背景,对资本市场和行业具有更深洞见,因而对专业性要求更高;同时具有更复杂的企业相关需求,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较高。而面对复杂投资环境和多元配置需求,他们愈发成熟理智,深刻体会到依赖单一热门资产快速赚取高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更注重考察财富管理机构的专业性。
此时,如果您对于这个群体的感官认知依然不够清晰,那么不妨再看看这个素描:
38.7岁,一线城市企业高层管理者,高学历,育有一子,年入近200万,家庭拥有净资产约7000万元。他(她)在科技/ 通信/ 电子相关的民营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者,平时爱好旅游和看书。
这不是一个具体人,也不是AI机器人,而是《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投资白皮书》,通过调研的方式勾勒了当下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典型画像。
据悉,参与本次调研的高净值人群800人,具有“年轻”“高学历”“互联网”“科技”的特征,他们中不少人是“科技新贵”,在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风口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且企业高层和中层管理者居多。这一人群家庭净资产均值为7718万元,在1000万元—5000万元者居多,占58.8%;年收入均值196万元。
这些人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92.9%。这些人以企业主/ 企业高层管理者(38.0%)居多,其次是中层管理者(28.8%)。以民营/ 私营(33.8%) 居多,国有控股(20.6%) 其次,外资(17.4%) 和国企(6.6%) 仅排在第四、第五位。
他们的日常休闲方式以旅游为主,其下依次是看书、自驾游、品茶、家庭活动及运动健身等。
有几把刷子,钱足够花,有活力,懂品味,重家庭,活跃在科技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寥寥数笔,可以为我们描绘出高净值“新贵”的精确模样。
富人们爱买什么
好奇心的驱使还不至于此。更多人想知道,高净值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胡润为我们提供了窥探的视野。
2020年里,高净值人群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上涨3.4%,比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出一倍主要拉动因素是国际机票、高端白酒、黄金等。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导致中国高净值人群将黄金列为避险资产的选项。对比去年,黄金涨幅高达47.8%。”报告称,2020年,手表和珠宝板块的平均涨幅为7.3%。在代表性的商品中,宝格丽经典项链、宝格丽一款手镯、卡地亚白金项链和手镯的价格分别比去年上升了12%、10%、7.6%,售价为2.2万元、58万元、8.8万元。主要提价因素有两点:一是人工费用、物流、开店等费用的成本提高,二是高端手表和珠宝属于贵金属,本身具有保值作用。钻石是手表和珠宝板块唯一下跌的商品,跌幅为7.8%。
富人有啥烦恼?
疫情就像催化剂。经历了2020年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各类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高净值群体对财富管理的诉求、投资行为和心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仅为资产安全隐忧,也更为健康而烦恼操心。
春江水暖鸭先知。相较于普罗大众,他们对于财富趋势的把握更为超前一些,值得借鉴。那么,他们出现哪些新兴需求和趋势变化?2020年11月,中信银行私人银行等多方联合发布《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需求管理白皮书》。高净值群体对财富安全与财富传承更加重视,金融投资热情在疫情后空前高涨,陡然提高67%,而“健康第一”则是疫情后人生目标的首要。
记者梳理看到,财富管理方面,疫情后该群体的金融投资热情比去年提高67%。储蓄和现金(86%)、股票(84%)、基金(78%)、保险(57%)及理财产品(54%)等配置热情均提升。选择金融投资产品时,看重投资收益的比例比去年提高四分之一,从58%提高到73%。
“富人们的金融投资热情比去年大幅提高,给我感觉牛市来了。”刚刚入场股市的深圳年轻市民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资产配置热情褪去,三成高净值人群表示未来将减少全球资产配置。配置地区上,香港超越美国成为高净值人群全球投资的首选目的地,比例从去年的40%提高到45%。
教育也有了新状况。26%正在留学的家庭选择暂缓留学,七成选择继续完成学业;值得注意的是,低龄留学热降温,高中阶段出国留学的意愿下降五成,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比例(41%)是去年的8倍,上升到过去5年来最高;平均21岁出国留学,比去年高出3岁。
“健康第一”成为疫情后高净值人群人生目标的首位。医疗健康服务(72%)成为高净值人群最希望获得的非金融服务。25~35岁年轻群体更愿意体验私人银行提供的医疗健康服务。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风险意识之下,高净值群体的新人生目标,大致转换成为“安全第一,增长第二,传承第三”。
按照建行与波士顿咨询此前的调查,半数高净值客户已经迈过了50岁的门槛,进入了财富管理生命周期的新阶段,其主要的理财需求开始聚焦财富的稳健保值以及有序传承。
实际上,家族财富的安全稳健传承既受到国家政策、宏观经济、法律制度等外部因素影响,也受到企业经营状况与家族成员关系等内部因素影响。在业内有识之士看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能否实现稳定经营已经被高净值人群认为是导致财富流失的最大风险因素,家族财富增长与家族企业发展成为实现有序传承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投资理财有何高招?
所谓见贤思齐。寻找成功路径,临摹优秀样本,这是人性所趋。
高净值群体喜欢配置什么?如何投资理财?也许可以给更多人一些借鉴和思考。
按照《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需求管理白皮书发布》,过半高净值家庭资产配置偏爱金融资产,且资产等级越高,家庭金融资产比重越高。56%高净值人群金融资产配置比例超过五成,5,000万是高净值家庭资产配置拐点,当资产超过5,000万以上,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比例开始明显提升。总资产1亿以上的高净值人群中,65%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在60%以上。
那么,未来一年他们如何配置金融资产?白皮书指出,高净值群体的多元配置、平衡风险特征凸显,呈现“四三二一”的特征:四成高净值人群计划增加收益型投资,包括二级市场的股票、股票型基金,以及市场的股权、房地产实物及基金、收藏品等;三成计划增加稳定型投资,包括养老金、孩子教育基金,主要为信托、债券、债券型基金等;两成计划增加保障型投资,即消费性保险,抵御家庭与企业风险;一成计划增加短期固定型支出,即支付短期消费、负债,维持家庭与企业日常开销的部分。可以看出,平衡风险体现在保险资产配置显著增加。
他们具体买什么?金融投资产品(理财、股票、基金、资管计划等)占比最高,达73.9%;购买保险的人数居第二,多于选择存款的人群;85%的高净值人群认可商业保险可以应对突发的风险,是家庭稳定的基石,也有财富传承的功能。
私募基金也蔚然成风,成为高净值人群的重要财富配置工具。按照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中国私募基金管理总规模逼近16万亿元,百亿级体量的私募公司超过60家,
不久前,平安私人银行发布私募热搜榜,榜单显示40岁以上客户占主体,人均持有2.53笔私募产品,而且持有单一股票多头策略的客户占比持续下降,这组数据表明高净值客户更倾向于通过股票多空、对冲等多样化产品分散风险,投资理念越来越成熟。
南都记者梳理看到,从投资者性别、年龄分布特征来看,2020年该行女性认购客户占比达到了58%,女性私募投资悄然崛起;从私募持仓客户年龄分布来看,00后已经开始参与认购私募产品。
对于深圳人来说,买房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论投资还是自住。按照调研分析,超五成高净值人群未来一年有置业计划。房产配置作为稳定的资产保值类型仍受高净值人群青睐,尤其是深圳这种一线城市。
岁末年初深圳,还是春寒料峭,不过,关于财富的话题却是激荡人心。
位于福田CBD,在一场专为私人银行高端客户举办的“资产配置策略展望大型论坛”中,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这样为高净值人群支招:“未来将从地产时代走向股权时代”。他认为,相比房地产,权益类资产更具有赚钱效应。理财净值化和打破刚兑趋势下,低风险产品收益率显著回落,驱动理财资金向权益转移;基金发行规模创新高,资本市场改革,优质资产荒的趋势下,增量资金会持续流入,股市将成为居民理财的重要手段。而在股票投资上,应关注医药消费、科技创新和黄金三大方向。
在深圳,不论是高净值者还是普通市民,理财投资总是一道无止境的公开课,让人着迷。
境外投资回归“中国机会”
全球经济下行,中国成为了资金安全的避风港,也是财富布局新高地。
早在2016年,随着资本账户逐步开放、国内资产收益率差距收窄甚至倒挂,资金将在全球范围寻找投资机会、在境内境外双向流动,高净值人群财富将由境内向全球拓展配置。彼时,相关调研结果显示,有27%的高净值客户拥有境外投资 ;在尚未进行境外投资的高净值人士中,56%的人表示未来三年将考虑进行境外投资。
时过境迁。在2020年的国际形势下,高净值人群境外配置意愿明显降温 。相较之下,中国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势头,“一带一路”建设、国内资本市场加快开放等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高净值人群的投资重心重归国内,如何抓住“中国机会”成为高净值人群的重点关注问题。
记者走访注意到,高净值人群在积极寻求财富安全避风港,健康、安全的投资规划是他们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之一。
“全球资产配置热情褪去,未来保持观望或进一步收缩。”按照《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需求管理白皮书发》的分析,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高净值人群未来全球配置总体呈减弱态势。从全球金融投资趋势看,三成高净值人群未来将选择减少全球金融投资,五成高净值人群将保持观望态度。从全球非金融资产配置趋势看,出售国际房产比例也升至32%,为2019年的三倍。调研发现,中国香港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全球投资的首选目的地。
“今年大家都特别重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以快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家表示,从全球投资趋势来看,由于国际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他们将减少全球投资,回归中国。
山外有山:超高净值富人的新玩法
鄙视链不只是存在于普罗大众,也活跃于高净值人群,因为“一山还有一山高”。当我们对高净值人群探头探脑的时候,超高净值客户将成为下一个核心战场。
“由于财富保障需求被凸显和激发出来了。下半年来,家族信托客户主动了解的大幅上升。翻一倍多比去年同期。”深圳某股份制银行高管向南都记者坦言。
业内人士指出,超高净值客户(管理资产5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需求与一般高净值客户(管理资产1000-5000万人民币)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希望得到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更稀缺的优质资产投资机会、代际家族规划以及个性化的高端增值服务。
超高净值人群有哪些更不一样的诉求?按照建信信托与胡润研究院《2020中国家族财富可持续发展报告》,97%的受访超高净值人群视“保障和传承”为家族财富管理首要目的,高达81%的受访超高净值人群选择将银行储蓄作为金融投资产品中的基础标配;股权投资、股票和基金越发受到青睐,表明受访超高净值个人在境内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逐步增强。不过,他们海外投资则较为谨慎,更倾向于在海外成熟金融市场持有现金。
传承,成为超高净值群体的核心问题。刚刚完成对1888位高净值客户的调硏的《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0)》认为,私人银行客户对传承规划、企业转型、家族治理以及传承工具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在各种传承工具中,大额保单被高净值人群接受的程度最高;借助家族信托规划传承的高净值人士比例较去年有所提升,受托资产以金融资产为主;设立家族办公室的高净值人士比例较去年有显著提升,受访部分家族办公室管理的家族财富规模超过50亿元。
“家族信托”成为新玩法。按照定义,这是一种信托机构受个人或家族的委托,代为管理、处置家庭财产的财产管理方式,以实现富人的财富规划及传承目标,家族信托能够更好地帮助高净值人群规划“财富传承”,也逐渐被中国富豪认可。
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赵悦认为,家族财富传承已经成为私人银行客户及其家族的主流需求。鉴于家族信托在财富传承上的明显优势,且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开始将财富传承的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希望通过家族信托来进行传承安排。互为佐证的是,该行的《2020中国家族信托报告》认为,高净值人群设立家族信托最核心的目的是保障财富传承。2020年家族信托在高净值人群中提及率超30%,成为中国高净值人士主要运用的传承工具,家族信托潜力人群逾24万人,预计到2021年,潜力人群可转入家族信托资产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观察展望——
身家不菲就完美无缺?否!
高净值群体财富管理依然存在误区
经济新常态及疫情叠加影响下,2020年显然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不仅刷新了我们大众市民的买菜观、财富观,甚至刷新人生观,新贵阶层也如是,无法置身事外。
作为特殊的圈层,他们就那么完美无缺?否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认为,目前的中国高净值人群虽然身家不菲,但在财富管理上却存在误区。特征之一是资产过于集中,以及投资的路径依赖,将资产大量地投向房地产,或者存银行,在股票、保险和信托市场的资金配置偏少。另一个误区是在财富管理中通常过于自信。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要比专业机构更强,因而在资产配置方面可能会犯一些在专家看来比较低级的错误。
作为服务他们的重要载体,私人银行难道也没有反思空间吗?不是。
业内人士提醒,面对监管环境、竞争格局、金融科技以及高净值客户需求的多重变化,并随着外资金融机构限制的全面放开,中资私人银行面临着在岸与离岸的双重竞争,种种因素颠覆并重塑了包括私人银行在内的财富管理机构之传统服务模式。资管新规的不断深化,抑制了行业乱象,同时也要求中资私人银行在新的监管环境中探寻新的发展战略。高净值客户愈发重视财富传承,对私人银行综合化服务的需求日益上升。
换而言之,以深圳为样本,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私人银行,更应该与时俱进,拥抱数字科技,搭建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多维度转型升级,扮演好先行者的角色,为更多人探索关乎财富管理的更佳路径。
采写、分析及调研:南都记者 卢亮
设计:冯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