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000亿再贷款银行名单」
来源:经济日报
围绕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成为上市银行2021年业绩报告的突出亮点之一。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2.4万亿元,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位于第一梯队的万亿元以上。第二梯队包括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以及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在千亿元级别。多家银行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绿色信贷增长突出
梳理银行年报可以发现,2021年贷款增长较快的主要是绿色信贷、普惠小微、制造业领域,其中绿色信贷增长最快。例如,六大行绿色信贷增速普遍高于30%,其中中行增速最高,达到57%。
“绿色金融是我们集团‘十四五’期间八大金融发展战略之一。2021年是中国银行绿色金融全面、快速发展的一年,我们从完善治理架构、构建政策体系等方面,对绿色转型进行了顶层设计。”中行风险总监刘坚东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上市银行整体来看,增长最快的要数平安银行,去年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204.6%。此外,绿色贷款余额涨幅超100%的上市银行还有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张家港农商行、厦门银行,涨幅分别达到了140.75%、103.76%、133.92%、116.73%。除张家港农商行、厦门银行外,不少中小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增长也都比较快,涨幅在50%以上。
“国有大型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业务类型、产品创新以及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等方面均具有引领和主导作用。”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助理总经理方怡向表示,地方中小银行则在绿色信贷增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地方中小银行长期深耕当地,有明显的地方政策、信息和区域优势,可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当地特点和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采取更加灵活的信贷政策,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业务模式、组织架构来支持绿色产业、绿色客户的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差异化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
同时,在方怡向看来,地方中小银行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客户,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将绿色金融与绿色农业和支持小微相结合,满足大量中小企业和农业客户的绿色融资需求,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相互促进,实现对当地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信贷之外,绿色债券也是备受上市银行青睐的金融产品。2021年6月,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为华电福新承销了全国首单用于建设海上风电的蓝色债券以及全国首笔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分别用于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以及收购7家新能源发电公司股权,涉及的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减排量超过3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效益显著。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回报,是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人民银行创设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一个是碳减排支持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的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另一个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领域。
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顺利落地,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的第一批855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中,农业银行获得资金113.68亿元,对应前期已发放的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碳减排重点领域贷款189.46亿元,支持国家电投张北“互联网 智慧能源”800MW风光电示范项目、大唐象山渔光互补太阳能发电、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等项目263个,支持企业197家,可带动碳减排382.56万吨,占人民银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碳减排量的13.3%。
据介绍,两个工具坚持“先立后破”,鼓励“两条腿走路”,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继续支持煤炭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对于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一定比例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利率均为1.75%,是人民银行最优惠的利率。截至目前,人民银行通过两个工具分别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308亿元、134亿元,其中碳减排贷款带动年度碳减排478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同时,绿色债券期限搭配更为合理,成本优势逐步显现。据统计,与可比普通债券相比,2021年77%的绿色债券具有发行成本优势。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对于未来的资金投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仍是各大上市银行发力的重点。专家表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血”能力和效率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银行业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适配性,将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行副行长王志恒表示,展望全年信贷计划,一是规模保持稳健增长。中行对标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继续扩大新增贷款规模,预计境内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增幅不低于10%。二是结构继续优化。从行业维度看,中行将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合理管控“两高一剩”信贷投放。
交行副行长郭莽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推进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总量上,信贷增幅大概在11.5%,与去年大体一致,同时按照人民银行要求适度调整。结构方面,一是继续支持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信贷、制造业、专精特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二是保持个人按揭贷款的稳定投放,推进个人消费贷款。
光大银行行长付万军表示,今年光大银行将继续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加大力度,预计今年一般贷款和债券融资增速将分别达到11.5%和15%,通过积极的信贷安排,服务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普惠小微、民营企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工行将密切跟踪国家‘30・60’步伐,加强投融资结构调整,实现低碳转型的目标。同时,注重气候风险并做好压力测试,实现绿色、共享、共赢发展。”工行副行长徐守本介绍,一是继续加大绿色投融资支持力度,更好地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二是加强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积极创新碳市场金融服务;三是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防控,全面实施投融资绿色分类管理,提升环境和社会风险智能化管理水平;四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从资产端、运营端同步发力,持续推进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自身运营低碳化转型等重点工作;五是打造绿色金融品牌,加强绿色金融交流合作与前瞻研究,做好对外宣传、ESG信息披露等工作。 (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