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防范债务违约风险「扎紧篱笆」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企业债违约频频在全国上演,违约频次和总额再创新高。不过,中央已未雨绸缪,扎紧制度篱笆,将风险置于可控范围之内。
本报记者 赵碧报道
2月1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企业债券存续期监督检查和本息兑付风险排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企业债券存续期监督检查和本息兑付风险排查。一是对已发行企业债券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二是对2019年企业债券领域风险进行全面排查;三是加强企业债券转报和存续期管理。
这是自去年年末以来,国家发改委关于企业债监管发布的第二个重要文件。
去年12月12日,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债券融资服务,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支持优质企业直接融资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通知》,支持信用优良、经营稳健、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企业须符合主体信用等级达到AAA等七个条件。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称,2019年防范金融风险和防范系统性风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本次发文提前布局,是中央高度重视的体现,对于2019年面临一些潜在风险的重要布局。
违约风暴重现概率降低
据悉,2018年全年新增42家违约主体,涉及债券118只。从违约金额方面看,2018年债券市场涉及违约金额达1154.5亿元,而2017年这一数据为337.5亿元。民企和上市公司成为2018年债务违约的两个关键词。
根据中金公司的测算,在2019年,各种金融债券将大量到期,加上2019年内发行到期的信用债,偿还总量将超过6万亿元,创历年新高。相比2018年5.34万亿元的总到期量增加15%左右。
知名财经评论员司徒正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企业债在经济层面上是能够极好地推动市场融资,弥补金融机构对于企业贷款上的设限问题。事实上,能够发行企业债的公司也都不是中小型公司。之所以出现一系列的企业债违约,是因为中小型企业,面临生产经营的困境,使得原有的债券发行开始,并不能够覆盖自己的日常生产现金流状况,并不能为自己的生产经营带来正面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负债压力增大,接着又不能转移自己的使用途径,所以就面临企业债违约现象。事实上企业债违约也是宏观经济的一个有效的微观展现。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债的违约是因为企业盲目跨界并购、忽悠式并购、高溢价并购,基本上都是高比例举债、资金投向不能覆盖负债。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并没有想到进行有效的还债。只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负债的商品购买。
金融分析师赵欢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目前市场情况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企业债券发行稳健有序,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企业债券违约比例均处于公司信用类债券最低水平,虽然2015年是债券发行的最高点,2016年进一步增长,而多数发行人发行的是3年期债券,预计这批债券会集中在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到期。所以2019年面临兑付压力的债券超千亿。企业债自然在2019年很难有大发展。但是2019年企业债违约风暴重现概率会大大降低。
不会成为首只灰犀牛
从去年11月开始,中国债市已经出现企业债违约警报。据国际评级公司惠誉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已有45家中国企业的117只债券违约,本金总额达1,105亿元人民币,违约发行人数和违约本金金额均创新高。按中证鹏元的统计数据,去年中国共发行企业债券286只,债券规模为2,418亿元人民币,相较2017年分别同比下降了25%和35%。
有学者认为,今年大陆企业债务将成为第一只灰犀牛,其中房地产和钢铁行业偿债压力最大。
“企业债不会成为第一只灰犀牛。”司徒正襟认为,金融系统和金融体系存在的变量实在太多。传统意义上的股票风险和债券风险,以及一些信托风险都是有可能的。金融衍生品的相关风险也是值得考量的。大陆的企业债务危机很大,层面上是大陆企业负债并没有主观意愿偿还,并且将实际上企业再融到的金额,进行其他方面上的投资和转移。与其说是企业风险,不如说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到位,以及相关企业高管的监管方式不到位。
“这种可能性不大,由于房地产政策整体难现明显放松,房地产融资收紧,房企现金流增幅大降,及外部不确定性给相关行业比如钢铁等带来的冲击,资金链紧张的企业也可能面临风险。而未来偿债高峰期到来,一些房企似乎有扛不住的苗头。但是地产债虽然处于违约边缘,真正违约没那么容易,大房企有自己本身独特的优势,中小房地产商可以出售项目股权以获生机。”赵欢表示。
司徒正襟指出,前几年的“中国式并购”,主要表现为跟风式热门题材并购、忽悠式重组、业绩承诺对赌、高溢价收购、盲目跨界并购。当这些因素混合为一体,债务违约和商誉减值、业绩崩塌等并购后遗症的爆发就成为必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年报发布后,很多企业对于自己的公司净资产进行了调整,包括一些对于自己本身商誉占总资产比重过多的企业进行了风险性提示,这也是事实上企业在会计层面上的资产状况进行有效调整。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企业会计准则动态》提到,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这也将直接改变传统上市公司在资产融资上的相应授信量级。
“传统企业直接面临一个转型升级的难题,夕阳型企业或产业面临一个整产业链的升级现状。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整产业链的企业金融系统违约。当然这并不仅限于房地产市场和钢铁市场,化学企业、纺织企业、机械企业,也都需要进行整个行业的融资方向和金融方式的调整。可能直观感受就是,实体经济,面临一个金融资本的承压现状。”司徒正襟指出。
未来如何有效防范
司徒正襟提醒道,企业债的发行企业主观上存在一个违约的责任。如果金融风险可以进行传导和产品化,企业债也会不断被次级化转移。进行不断的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和包装,再进行二次的事实上的企业债买卖,这些二次或多次的企业债变成一种金融资产或者理财的方式,摇身一变又成为金融资产的一部分。这才是需要值得警惕的。金融风险的转移,最后会落在消费者的层面上,传统企业债的违约主体和损失主体会被转嫁。这才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未来如何有效控制企业债的违约潮呢?
司徒正襟认为,首先要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的相应背调方面的审查,企业债的发行方和承销方能够进行一个有效的资产规避现象,加强金融机构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并且做好相关企业日常经营的监管和监控,适当监督发行企业债的企业对于融资金额的适时使用情况。防止金额转移和金额的使用情况和偿债用途不同等现象的出现。
其次,加强发行企业债的企业个体审核。在不同阶段要加强对于企业债发行主体的发行资质审核以及经营状况审核,使得不具备发行资格的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用某些其他方面的补偿金融措施实现债务的次级化。不用计提偿债违约准备,使得债券市场上的违约现象降低。
第三,企业债的金融互为替代品开发。企业债是一个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唯一方式。防止出现企业债的违约潮,最好的方式是将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形式多样化。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以存贷款业务补充基础的银行需要,满足短期小额的日常经营状况的金融资本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企业进行股份制化或者现代化的变革,实现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融资。
赵欢建议道,未来应该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毕竟债券融资实质上是债权融资,让优质的企业发行债券,既能给信用好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资金流动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资金的安全。
司徒正襟表示,企业债违约是一个市场不景气企业经营困难的现象。融资主体没有切实使用企业债的融资金额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短期现金流套利。所以,还是需要宏观经济稳定。降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才是降低企业债的违约风险的一个关键要素。
本文源自中国产经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