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变 理财更加透明化的方法「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是什么」
今年股债双杀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但当小张想看看自己的理财近期收益如何时,却发现被称为“稳稳的幸福”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亏损,很纳闷,为什么一向稳健的银行理财也会负收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理财浮亏背后的前因后果。
市值计价法,动态显示理财收益波动自2018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以来,随着2021年过渡期结束,2022年资管新规元年正式开启,银行理财市场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就是要打破刚性兑付,让“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转型背后的本质是理财收益计算方法由摊余成本法向市价法/市值法的变更。
过去,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基本都使用摊余成本法来计价,简单来说就是把理财产品持有到期后的整体收益分摊到每一天来计算回报,因此会产生一种理财每天正收益绝对保证的错觉。
举个例子,假设你买了10000元收益率为3.65%的一年期理财,到期后利息一共为365元,按照摊余成本法,一年的累计收益会被平均分配到每一天,即 365元/365=1元/天,所以摊余成本法下,累计收益曲线是一条稳定向上的直线。
而市值法,除了考虑实际的利率回报(1元/天),还会根据每天市场行情,加上或减去由价格波动情况计算得出的动态市场估值。市场价格大涨,那么净值也会跟着大涨;市场价格下跌,净值也会跟着下跌,每天的收益就不固定是1元。虽然最终收益同样是365元,使用市值法计价,同款理财产品的累计收益曲线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有一个上下波动的过程,虽然实际上最后达到同一个终点。
市值法和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主要区别在于,每日收益会有所不同。市值法能够准确的反应当前的市场价值,更有利于认识到产品潜在的波动性和投资风险。现如今购买理财,要改变过去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惯性思维,根据个人实际风险偏好与承受度选择合适的产品。
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市场震荡,影响产品净值现在银行常见的固定收益型理财,主要是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而其他的都是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这些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会在其产品说明书中介绍投资范围以及对应的产品风险等级。
一般而言,理财产品会投到各类存款、债券、以及一些风险较高的非标准化资产,包括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等等,还有些会配置少量权益类产品(股票、基金等)。
即使是一些类似支付宝等货币基金的高流动性银行现金理财产品,虽然风险低,其收益也和货币市场收益紧密相关。虽然货币市场出现极端情况的概率不大,但碰到像2016年下半年货币市场遭遇资金荒的行情,隔夜回购利率最高飙升45%,这类以稳定闻名的产品收益也会随之上涨。
因此,购买银行理财前,看懂产品说明书、了解其底层资产非常重要,买入后关注相关市场情况,基本能明白投资收益的涨跌原因。
披露产品净值的监管要求,让理财透明化不论是前面提到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变,还是理财标的市场的震荡影响产品净值波动,在以前资管部门不要求披露理财产品净值的时候,理财产品到期前都看不见其产品净值的变化情况。而现在监管要求定期披露产品净值,所以除了在产品到期后会知道收益是多少,还能在持仓过程中了解这笔投资的收益变化,这让理财过程变得更透明。
市场起伏变化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有可能今天跌明天就涨,短期的收益涨跌,只是一时的净值波动表现,不用太纠结,切忌理财的钱一旦有损失就想着赶紧赎回,因为当出现转亏为盈时,却发现已经割肉了,只会懊悔不已。
重要的是,理财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做好理财规划,根据风险承受能力与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不要道听途说,盲目投资。投资理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投资时间线拉长,以时间换空间,获得理财正收益是大概率的事。
(本文文字版权属招商银行所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