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证券化abs「个人不良资产证券化」
不良资产证券化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联系本人。
①资产证券化(ABS)与不良资产证券化(NPAS)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的过程,通过将有形或者无形资产作为基础发行证券的过程。而资产证券化的的种类则是从资产的分类、资产所处地域以及证券化产品的属性进行分类
不良资产证券化包括不良贷款、准履约贷款、重组贷款、不良债券和抵债资产的证券化,资产拥有者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再经过提高信用,从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的一项技术和过程。主要流程为从不良贷款中抽取部分组合组成资产池,将其出售给SPV,资产池内贷款组合预计可产生相对稳定的现金流,SPV通过信用增级将其定价发售给投资者,成为可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从证券持有者享受未来现金流的所有权。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融资方式,但与股票和一般债券不同,它不是对某一经营实体的权利要求,而是对特定资产池所产生现金流或剩余权利的要求,因为它是建立在存量资产之上的资产信用融资,其权益偿付的来源是锁定的、客观的资产及其产生的现金流,其信用等级仅取决于这组特定的资产,与发起人的信用无关。
②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情况2005年以前,为了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存量,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试点之前,信达资产、华融资产、工商银行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探索和尝试,发行了3期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发行总额为40.27亿元。2005年4月20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出台,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随后,东方资产、信达资产、建设银行共发行了4期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发行总额为134.15亿元,基础资产主要是不良对公贷款。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市场对结构性产品产生恐慌心理,出于风险管理考虑,我国停止了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2010年12月3日,《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发布,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不良资产的转让与处置不适合该通知规定。2012年5月,《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通知》发布,丰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种类,但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仍处于停止状态。:2016年2月14日,八部委联合提出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6家银行获得首批试点资格,总发行额度500亿元。4月19日,《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发布,标志着不良贷款证券化正式重新启动。截至2016年底,6家试点银行共发行14期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额为156.10亿元,基础资产类别主要以对公贷款为主,发行利率在3%—5%。2017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发行机构类型更加多元化,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12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发行总额度仍保持为500亿元。2017年,试点银行共发行19期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额为129.61亿元,基础资产类别主要以信用卡贷款为主,发行利率在4%—6%。2018年,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发行34单,发行金额共计158.81亿元,同比增长14.36%,其中,信用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发行17单,发行金额共计49.96亿元,抵押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发行17单,发行金额为108.85亿元。
从2017年发行的19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及2018年发行的3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入池资产来看,目前涉及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涉及对公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按揭贷款、个人信用卡应收账款及消费贷等资产类型,按保证方式可以划分为有抵押和纯信用两大类信贷资产。抵押类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与上年相比对公抵押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量骤减,主要由于发行成本较高、发行效率较低所致。与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相比,发起机构更倾向于将对公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而个贷抵押类不良产品的发行量也出现明显下降,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个贷抵押类不良资产证券化通常为折价发行,并且涉及较高的发行费用;另一方面,个贷抵押物多为房产,抵押物处置难度较低,发起机构以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该类不良资产的动力相对不足。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严监管趋严背景下,银行对公和同业板块增长放缓,零售板块成为了银行转型发力的重点。而在违约风险水平升高的背景下,上半年部分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有所提升。以信用卡应收账款为例,截至2018年6月,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56.67亿元,环比增长6.35%,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1%,不良处置的压力仍然较大,因此,2018年纯信用类信贷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量呈现大幅增长。
2018年,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发行34单,发行金额共计158.81亿元,同比增长14.36%,其中,信用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发行17单,发行金额共计49.96亿元,抵押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发行17单,发行金额为108.85亿元。从保证方式来看,2018年抵押类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高于信用类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占比达到68.54%。从产品类型来看,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发行规模最高的类型为信用卡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占比为32.71%。在2018年,个人抵押不良贷款受窗口指导进一步划分为住房类、经营类、消费类三种产品类型。
2018年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类型占比图
2018年,抵押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量为2,766.69万份,成交金额为218,115.60万元,2017年,抵押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量为2,993.00万份,成交金额为272,413.47万元。交易量和成交金额均有所下降。从细分类型看,2018年,对公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成交量为680.00万份,成交金额为33,874.65万元,2017年分别为1,181.00万份和100,345.78万元;2018年,住房抵押类与小微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成交量为2,086.69万份,成交金额为184,240.93万元,2017年分别为1,812.00万份和为172,067.70万元。2018年对公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成交量有所下降,主要系对公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量大幅下降所致,而住房抵押类与小微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成交量略有上升。
2018年,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共成交484.33万分,成交量为34,976.06万元。2017年,信用类不良资产证券化共成交480.40万分,成交量为40,593.98万元。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呈有下降。信用类不良产品现阶段成交量较低,主要原因是两方面,一方面,信用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相对较短,市场规模较小;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信用类不良资产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交易的动力不足,基本都是持有至到期。
从五级分类来看,2018年所发行的对公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对应的入池资产,以次级类资产居多,贷款笔数占比为90.00%,本息余额占比为96.44%。2018年所发行的住房抵押类与小微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次级类资产贷款笔数占比最高为49.43%,可疑类资产未偿本息余额占比最高为54.10%。
2018年住房抵押类与小微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入池资产五级分类情况表
③不良资产证券化流程2019年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第二年,为进一步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监管当局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和防范相关金融风险。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继续针对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加强监管,整治市场乱象。应该说,金融体系自我循环,内部自我空转、套利,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遏制。同时,督促银行综合运用现金清收、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债转股、损失核销等多种手段,来加大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对金融不良的最优有效处置对于金融机构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大任务。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自2014年建立资产证券化服务机构库至2018年末共发行了27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评估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国家开发银行在本次不良资产证券化服务机构服务中也增设了资产评估机构库,主要为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资产评估服务,提供价值参考,保障业务发展。
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和业务流程可以看到,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涉及众多参与主体,主要有发起机构、发行人、资产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受托机构、资金保管机构、簿记管理人、财务顾问、税务顾问、委托机构、评级机构、牵头主承销商、联席主承销商、评估机构、流动性支持机构等。近两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来看,商业银行是主要发起机构,同时还担任资产服务机构,发行人同时担任受托机构。
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