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连续四年亏损「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两年怎么处理」
这两天关于两面针的消息蛮多的,对于这家公司,最大的关注点在于,连续12连持续亏损为什么还能继续活着?
相信大家通过其他信息也都有所了解,笔者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1、公司曾经也辉煌过,2004年A股上市称为“牙膏第一股”,2007年最高市值达到135.72亿;
2、公司衰落的原因在于,对于牙膏主业不敢直面市场竞争,一味逃避,对于牙膏意外的业务又过度多元化,导致主业衰败副业不成,如今市值只剩23亿左右;
3、主业持续亏损却能长期活着,全靠每年财报前卖出中信证券股票收益支撑。
另外,笔者把两面针自2003年以来的财务数据梳理了一下,主要从净利润、扣非净利润、投资收益、政府补贴几个数据对比了一下,通过图表更直观的来看一下:
从这个财务数据图上,也可以得出以上几个相同的结论,扣非净利润(也就是主营业务净利润)从2006年开始就一直亏损,净利润整体趋势与投资收益高度相关,且投资收益情况与A股历年表现高度相关。
投资收益来源的确,两面针从上市以来的投资收益就远远高于公司利润水平,问题的关键是,公司是如何持续获得远大于利润的投资收益的,这个问题再来扒一扒公司的历年财报。
2003年,收到中信证券投资收益418万,收到柳州市商业银行投资收益64万,收到交通银行投资收益1630元;
2004年,卖出中信证券股份收益1045万,基金投资收益156万,柳州市商业银行投资收益68万,股权投资转让2400万;
2005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275万,柳州市商业银行收益70万,债券投资收益10.44万,基金投资收益300万;
2006年,债券投资利息10.44万,基金投资收益3432.42万,卖出中信证券具体数据没说,但财报有一句话:因其一年来股票价格大幅攀升,再一次为公司的盈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7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84989万;
2008年,基金投资收益570万,债券利息13.68万,转让股票收益703万,股票分红收益1664万,处置子公司收益3656万;
2009年,卖出中信证券股票及分红收益13032万,其中卖出中信证券收益9070万;
2010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8315万;
2011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17744万;
2012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11820万;
2013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14923万;
2014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25790万;
2015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1405万;
2016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15684万;
2017年,本年没有出售中信证券股票,但获得中信证券分红529万;
2018年,卖出中信证券收益8776万;
可以看到,整个过程下来,两面针就是一直靠着每年卖出一点中信证券的股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增持买入的操作,也就是这样来维持公司生存的。
而在今年半年报中,两面针已经坦承,公司扣非利润已经连续多年亏损,以前年度存在出售持有的中信证券股票补充资金、弥补亏损的情况,而目前公司主要金融资产已经所剩不多。
也就是说,当两面针把中信证券股票卖完之时,就是公司全面亏损之时了。
想起了康佳是的,这样的情况让笔者想起了上周写过的康佳,同样是连续十几年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而报告净利润却能持续为正,与此同时更大的一大相同点是,康佳和两面针都是国企。
这样一来,似乎有一个答案很明显的问题,为什么主营持续亏损的股票却还能保持不被ST(特别处理)的命运?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笔者还有一个问题是,这样做事为了保壳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论起两面针的经营,很多人都说是,在2003年后的近年里,当国产牙膏品牌在面临外资品牌冲击的时候,当时被称为“国民牙膏”的两面针选择“躲起来”,公司转而把牙膏主业边缘化开始搞起了副业,卖纸、卖药、卖卫生巾,开发房地产等。
只可惜,当初引以为傲的“国民牙膏”开始沦为低端货,避开外资锋芒的副业又总是拖后腿,最终将两面针这个“国民”品牌拉下泥潭。
有意思的是,就在笔者为今天的这篇文章找素材的时候,发现2013年5月20日新浪的一篇名为“两面针,下一个大翻盘的民族品牌?”的文章。
据这篇文章当时的分析,两面针是当时最有可能大翻盘的名族品牌,理由有四点:品牌资产没有受损,研发能力强(拥有博士后工作站),生产能力强(采用德国先进自动化生产线),市场机会(两面针中药印记最强)。
现在看了,不是当时的分析错了,就是管理层没有抓住绝佳的翻盘条件,拿着一手好牌打烂了!
总的来看,两面针确实是已经连续12连亏损,只不过靠着中信证券的股票勉强度日,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被市场淘汰,而是公司管理的问题,这才是两面针失败最大的问题。
最后,如果您认同笔者的观点,请加关注并点赞。谢谢您的支持!